俺這個鄉下人讀書不多,但有時會酸文假醋的冒充詩人,哼哼幾句打油詩,但俺非名人,也就鬧不出趙老師硬是拼湊一首“七律”詩的笑話來。
大抵從唐朝起,中國式的詩歌就分别出“古體”和“近體”來了,如《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即為古體;如杜甫的《無家别》“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也為“古體”。而“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則為“近體”了。
不知這“古”和“近”是不是分的很對,我一直覺得,古人寫的就是“古體”,“近人”寫的就算是“近體”
,像孟浩然,王之渙等都修煉成千年老怪般的歲數,他們自己稱自己的詩時,是“近體”詩,因為相比于“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來,早上睡個懶覺,用當時的白話葉韻哼哼四句詩出來,畢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但到了我們的時代,也跟着稱他們為“近體”,我總覺得有點“穿越”的感覺。
至于那個把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的詩,為什麼稱作絕句,更使我困惑非常,“絕句”的“絕”怎麼講?從前上學少,俺那個從小學教到我初中畢業的語文老師大約也是一個在生産隊混工分的土鼈,小時候問過他,他說我擾亂課堂秩序讓我站在教室門後罰站,呵呵呵,所以,這一“絕”一直困惑了我快半個世紀了,有人說“絕”是“截”的意思,是截取律詩的一半兒,但曆史上,在“絕句”這個叫法之前,晉宋的《子夜歌》就是五言四句,齊梁之後,也有七言四句存世,那個時候連“古體”和“近體”都還沒有劃分呢。
想來,這“絕句”的“絕”字,可能是存有“本來想寫五言八句,結果寫了四句,就把要表達的意思表達的十分完美了”,一是完美的可以稱“絕了”,二是後面的不用再寫了,寫完了,再寫就是狗尾續貂了的意思吧?呵呵呵,大抵如是。
我閑着沒事兒,胡亂編幾個對聯兒玩,總有些學問比較高深的朋友出來說我的不懂平仄,其實我就是真的不懂,我也想懂,但是,生性淡泊,質性自然,郁于古法不是我喜歡的調調兒,所以随性胡來,但古人為何也這麼随性呢?“絕句”既然非得五言四句,或者七言四句,那麼七言兩句的詩,該稱它什麼句呢?斷不能成為斷句吧?
呵呵呵,還真是“斷句”,如宋代的蘇麟,拍範仲淹而寫的兩句“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沒有下文了,可以稱作:馬屁詞窮,流傳千古。
我這麼一胡亂想,就覺得“絕句”的意思,說不定就讓我猜對了。洗洗再睡,也就沒啥心事了。
#情感情感#
靜流如歌3888,一個快樂的老頭兒,喜歡胡思亂想,也希望你能跟我一起胡思亂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