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歡讀書,可是讓人苦惱的是,讀過的書過不了多長時間,書中的内容就會被遺忘,雖不至于忘得一幹二淨,但也是所剩無幾了,留下的隻有朦朦胧胧的印象。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态,是因為你沒有及時的輸出内容,讀和聽是輸入的過程,寫和說則是輸出的過程,通過閱讀,書是看完了,但它隻是增加了你的輸入數量,如果沒有輸出過程,那麼讀這本書的意義就不大,從根本上說,我們讀書,是為了學以緻用,輸入是積累知識的過程,輸出則是運用知識的過程。
為了和遺忘做鬥争,我們需要把讀過的書寫一篇讀後感出來,有的朋友會說,我文筆不好,寫不出來,或者是讀完以後,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去寫,日本作家桦澤紫苑在他的一本書中給出了寫讀後感的簡易方法,拿出來給大家做個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寫讀後感不需要長篇大論,隻需要把你的一些啟發和感悟寫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讀後感。
讀後感的結構非常簡單。可以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讀這本書之前自己的狀态,讀書過程中給自己帶來了哪些領悟,最後就是用這些領悟來解決以前的問題。
比如我有拖延症,一直很是苦惱,于是我看到《如何有效克服拖延症》這本書,學習到一個辦法,就是先定計劃和時間,時間一到,就按照計劃工作,不管自己當時在不在狀态,先工作五分鐘再說,五分鐘過後,自己就會逐漸的進入工作狀态。
也就是說,不管怎樣,先做起來再說,這是克服拖延症的有效方法。學習到這些方法,我就可以用它指導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果然拖延症改了許多。
對新手來說,一開始就寫很長的讀後感可能比較困難。首先寫三行就夠了。第一行寫讀書之前的狀态,第二行寫讀書的領悟,第三行寫對以後行動的指導作用。這三行先寫下來,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可以再給每一條添枝加葉,增加更多的内容。
按照上面這個格式寫的讀後感,大約350個字。僅僅是對之前列出的基本提綱稍微添加筆墨,就成了一篇完整而清晰的讀後感,而且10分鐘之内就能完成。
一篇讀後感寫完,整本書雖不能完整的記憶下來,但是裡面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已經領悟到了,并且用來指導以後的工作與生活,這就足夠了。
所以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讀多少本書,而是為了輸出使用,如果你每個月讀三本書,可是一篇輸出都沒有,它對你的現實生活不會發生任何的改變,三本書即便能夠輸出一本書,長此以往,你的進步也是巨大的。
學以緻用,學習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為了使用,希望小夥伴多讀書,多輸出,在不斷的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