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發酵,指主要反應兒茶素氧化後,形成大部分的顔色、滋味,同時相關成分氧化裂解,形成香氣等的化學反應。茶葉發酵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茶湯的口感,同時也發展和豐富它的香氣。那麼茶葉為什麼要發酵?茶葉發酵到底改變了哪些呢?接下來,具體我們來看看。
茶葉為什麼要發酵?
發酵既然主要是為了改善口感,那麼帶給我們苦澀味的茶多酚被氧化得越多,口感就會越順滑。這個規律就是,發酵得越重,茶湯越不顯苦澀;反之,苦澀味就明顯。
①綠茶是不發酵的。
我們喝綠茶,實際上喝的就是茶葉的本真味道。綠茶比較突出的感覺是不是味道苦澀,特别是夏秋茶?如果所有的茶葉都按綠茶的套路來做,那對于不太喜愛苦澀味,或者胃部有毛病的人來說,豈不不好與茶為緣了?
但發酵茶的産生,最初人們并非就有十分明晰的目的從而加工出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發酵茶都是直接或間接源于綠茶加工失敗而産生的。到了現當代,科學家們将它們按工藝、發酵程度、品質特征的不同逐一規範,這樣就形成了各個茶類。
②黃茶是微發酵的。
它是在高濕高熱的條件下,多酚類化合物發生非酶性的自動氧化,産生黃色的茶黃素——即茶多酚減少了,轉化出了一小部分氧化物,這樣形成了黃茶特有的金黃色澤和比綠茶稍微醇和的滋味。
③烏龍茶是半發酵的。
它的發酵主要是在做青的工藝下完成的。做青使多酚類化合物酶性氧化,生成較多的茶黃素,由此形成花香馥郁、滋味濃厚的内質和綠葉紅邊的葉底。與綠茶相比,茶葉的香氣和滋味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④紅茶屬于全發酵茶。
理論上,它的全部發酵是在萎凋、揉撚、紅變這整個過程中完成的,即它的多酚類化合物經由酶促氧化、熱化反應,100%的被氧化,生成為以茶紅素為主,兼有部分茶黃素,從而使得茶湯醇和、甘甜,不顯苦澀,香氣也蜜甜馥郁。而在生産中,發酵實際并不能達到100%,所以一般有輕微的澀味,這是正常的。
茶葉發酵到底在發生了哪些改變?
一、對顔色改變
未經發酵的茶葉是綠色的,基本上是本色。加工過程中的高溫,也會氧化、降解部分葉綠素,導緻葉色偏黃。
發酵後的茶葉,會因發酵程度的輕或重,往紅色方向變化,愈重愈紅。其湯色,與葉色大體趨同。所以觀茶湯,基本可以推測出茶的發酵程度。
二、對香氣改變
茶葉的香氣,因發酵的逐步加重,會大緻發生如下演變:清香→花香→堅果香→熟果香→糖香。不同茶類茶葉的香氣,加工過程中在一定工藝标準條件下,将會形成并凸顯出來。
三、對滋味改變
發酵愈少的茶,愈接近其本身原味,最突出的是苦澀味;反之,苦澀程度越來越低,口感也越來越醇和。
所以,茶葉發酵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湯色和口感。在茶葉的發酵過程中不僅改變了顔色、香氣,還改變了滋味口感。總而言之,發酵的工藝不同形成的各個發酵茶類,不僅使各茶類的茶香氣、口感各有特色,而且正是這些特色,讓茶葉更加迷人,為更廣泛的人們所喜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