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公園,見證了一個人與一座城跨越近400年的時空對話。這座公園,名為若夫公園;這個人叫賴其肖,“若夫”為其号;這座城,名曰蕉嶺,古稱“鎮平”。
“壯哉,輝煌蕉嶺!人才輩出,英烈昭彰。林丹九跳崖殉節,義感天地;賴其肖結寨舉義,《明史》褒揚……”《蕉嶺賦》中,用“結寨舉義,《明史》褒揚”概括賴其肖的一生。
高空俯瞰若夫公園,與蕉嶺城區構成一幅山水畫。汪敬淼 攝
“可以說,沒有他的上書建議,可能就沒有今天的蕉嶺縣。”蕉嶺縣地方志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正是因為賴其肖,才有蕉嶺建縣的來曆。
而位于石窟河畔的蕉嶺若夫公園,既是紀念緬懷賴其肖的載體,更是弘揚蕉嶺本土人文的重要地方之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蕉嶺不斷深挖本土文化底蘊,注重保護傳承,在挖掘過程中充分保護,在保護過程中活化利用,為構建“三宜城市”注入獨特氣質。
深挖名人故事
讓文化因子活起來
5月,壽鄉蕉嶺綠意甚濃。
清晨時分,若夫公園開始熱鬧起來。順着依山而建的若夫公園,登山群衆從公園登山門口拾級而上,休閑鍛煉之餘欣賞着山腳、山腰、山頂“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自然美景。不少登山群衆忍不住拿出手機拍攝,為壽鄉蕉嶺良好生态進行宣傳,并對公園“若夫”的來曆津津樂道。
在若夫公園入口處,用石頭雕刻的賴其肖《請開築鎮平縣城池呈稿》。廖靜宜 攝
據史料記載,若夫,是蕉嶺名人賴其肖的号。賴其肖少年刻苦好學,聰慧過人,12歲應童子試,14歲“補邑弟子員”。
明崇祯六年(1633年)初,賴其肖寫下留傳後世的《請開築鎮平縣城池呈稿》,建議以平遠縣石窟巡檢司置鎮平縣,從曆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論述石窟片隸屬平遠縣治的弊端,和另置縣治的好處。此鎮平設縣的首篇呈稿經兩廣總督熊文燦核準,拟《建城疏》上書朝廷獲準,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割平遠之石窟都,程鄉之松源、龜漿二都建鎮平縣,隸屬潮州。
“換句話來說,沒有幾百年前賴其肖的建議,可能就沒有‘鎮平’的建縣,也就沒有今天的蕉嶺。”蕉嶺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張福說,以若夫公園紀念這位本土文化名人,對于進一步深挖厚植蕉嶺人文有重要引領作用,既能形成文化宣傳陣地,彰顯地方的文化自信,又可以在寓教于樂中傳承發展。
獨具原生态風格的若夫公園門牌。廖靜宜 攝
“客家人崇尚尋根問祖,每個城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由來,通過若夫公園這一載體來弘揚本土名人非常有效,很自然就讓人記住了賴其肖這個人,知道了他與蕉嶺這座城市的淵源,為‘三宜’城市的打造注入了一股内在的精神支撐。”張福說。文化是城市之魂,不少蕉嶺土生土長的作家們表示,蕉嶺縣文化底蘊深厚,以本土文化名片凝聚人的思想,引領推動城市建設發展是影響深遠的。
據悉,在接下來的若夫公園二期項目建設中,蕉嶺縣将更加注重把賴其肖以及相關的本土文化元素,巧妙地植入節點建設中,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力量。
生态引領蝶變
讓城市綻放文旅魅力
走馬蕉嶺城市發展以及鄉村建設,不難發現蕉嶺縣正圍繞長壽文化、美麗田園風光和原生态山水等優勢資源,以全域旅遊為抓手,不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與此同時,因地制宜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載體發掘出來,與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讓農民群衆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助力鄉村振興和城市建設。
如果說本土名人文化是若夫公園的靈魂所在,那麼因地制宜的生态修複和建設便是若夫公園的“筋骨”。
“劉阿姨,又見面了,這次你還帶上孫女過來了。”
“是啊,帶她過來一起鍛煉身體,這裡環境好,離家裡又近。”
從蕉嶺縣城驅車出發前往若夫公園,車程耗時不到十分鐘。“出門就是公園,運動既方便,又能享受自然生态的舒适。”家住公園附近的劉阿姨笑呵呵說道,若夫公園已經成為蕉嶺縣城周邊群衆休閑的好去處。
不少登山群衆忍不住拿出手機随手拍,為壽鄉蕉嶺良好生态進行宣傳。 廖靜宜 攝
而誰又曾想到,若夫公園的前身竟是無人問津的廢棄石場,蝶變為登山網紅打卡點,正是蕉嶺“文化 生态”振興的生動實踐。
“之前是一個廢舊石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嚴重,一到雨季還經常會出現山體滑坡,附近群衆都不敢靠近。”一名村民告訴筆者,若夫公園所在地一直都是村裡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
民有所求,政有所為。2018年,為切實解決這一問題,蕉嶺縣結合新農村建設要求,對該廢棄石場、山坑進行回填,利用回填出的土地建設登山公園,得到周邊群衆的大力支持。
“登山公園,也是配套長潭‘智美新城’的一個重要項目。這一舉措解決了原采石場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更為群衆提供一個休閑運動的好場所。”負責該項目實施的長潭鎮黨委副書記塗玮球說,在廢舊石場改造過程中,蕉嶺縣還積極推動聯動建設,為周邊樓盤建設過程中的渣土找到一個出處。
“現在我們走過的地方,就是回填的,我們在回填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定造型的坡度,并種植了梅花、竹子等綠植。”施工方負責人劉樂邊走邊介紹,公園第一期工程已建成登山公園入口廣場、800米登山台階和山頂觀景平台。
當無人機緩緩從若夫公園的入口處升起,目之所及皆為青蔥綠色,與不遠處的石窟河壽鄉畫廊及塹垣村、長潭村等構成一幅宜居秀美的畫卷。
拉開“三宜”城市框架,推動生态最優最綠,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進一步打造“三宜”城市典範,蕉嶺縣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長潭片區的智美新城,建設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注重建築與石窟河、長壽文化等特色元素動靜融合,凸顯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的科技氣息,展現新的河濱景觀軸、會展文化帶、旅遊風景線。
登上若夫公園觀景平台,蕉嶺縣城全貌及石窟河沿線的風景盡收眼底,一幅現代城鄉美景圖應收盡收。“我就是沖着若夫公園,才買了附近的房子,距離城區近,又能享受大自然的舒适。”在交流中,剛登上山頂的黃先生興奮地說。
蕉嶺立足若夫公園文化休閑載體,在不斷完善配套的基礎上,還注重持續添綠行動。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該縣在若夫公園種植梅花約700株,沿路兩旁種杜鵑約3000多株,今年将繼續在沿路兩側種植木荷、楓香和杜鵑等樹木。
人物小傳
賴其肖 字若夫,又字未若。廣東省蕉嶺縣白馬鄉(今陂角村)人,明末清初抗清志士之一,是蕉嶺縣載入《明史》的人物之一。雲南省雲州刺史賴如保之子。少年刻苦好學,聰慧過人,12歲應童子試,14歲“補邑弟子員”。明崇祯六年(1633年)初,剛滿20歲的賴其肖寫下留傳後世的《請開築鎮平縣城池呈稿》。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應試中舉人。南明兵部尚書張家玉舉薦賴其肖為兵部主事,便團聚家鄉義勇,結寨自守抗清,建“忠孝節義”四旗,踞守鎮平。順治五年(1648年),張家玉、陳邦彥、陳子壯等,謀襲廣州,賴其肖率兵萬餘應之。事洩,陳子壯兵敗戰死,賴乃率兵返回鎮平。順治八年(1651年),鎮平城陷,賴其肖被清軍圍困。清軍用各種手段勸降,均遭拒絕。其後秘密率兵轉移,不知所蹤。
黃香鐵在《石窟一征》中則稱賴其肖為“大清之頑民,前明之義士”。清末丘逢甲撰《白馬鄉有懷明義士賴若夫先生》文說:“萬山之中小縣耳,乃有須眉之男子,山是大明山,水是大明水,明亡六年猶守此。豈有若夫為不善,人自不識若夫豪傑士。若先生者,乃能真不死。忠孝節義名四旗,白馬之鄉良足紀。先生之風今未已。籲嗟乎,當時乃已神龍見首不見尾。”(資料部分來自百度百科)
人物文稿
請開築鎮平縣城池呈稿
賴其肖
為民心思治,懇恩提改花封,以囬氣運,以永康阜事。竊維王民率土,鹹依日月之光;帝德普天,仍藉山河之壯。昔公劉胥居邠土,庶免永歎之虞;文公避狄楚邱,民獲允臧之慶。事莫之為,機真有待。伏照平遠縣炎方避處,山谷陋區,唐宋問原隸梅州,嘉靖間始開邑屬。崇崗峻嶺,燕雀過之而回;密洞深林,虎狼憑之而穴。先為巨寇梁能巢薮,後得名宦王化削平。此一時也,勢圖彈壓,就附近遂創孤城;事起倥偬,因簡陋莫迩衆志。龍兼乾戌,恨氣脈之非純;局更參差,惜秀氣之未足。淩石一山居上,天門閉而地戶開;鵝嶺諸岫當前,文峰斜而兇砂促。縣衙廳反鎮山腰,規模逼窄;聖廟齋居傍城角,氣象幽囚。是以數十年來,升賢科者落落如晨星,入愛書者累累無停日。近來魑魅魍魉之交作,桑麻雞犬之盡空,殺人盈城盈野,放火燎原燎舍。遂至勤請王師,一切懷承威命,談笑間而五總蒙刀斧之誅,指顧中而群賊受鲸鲵之戮,旋見山高水長,複聞雞鳴犬吠。然而亂極思治,匹夫匹婦,鹹興伧父之謀;居安慮危,無小無大,悉動愚公之想。閱曆諸村之廣,莫如石窟之饒。背山面水,負坎向離,形勢環繞清奇,田賦坦平淵沃。江通舟楫,民免負載之勞;路接江閩,邑得貨財之聚。庶富臻甯,平居堪稱樂土;金湯險阻,臨敵可作堅城。留舊治以作屯營,移巡司而通驿遞。東或請益松源,南或求裨龜漿。用文興武,截長補短。總握三省咽喉,獨當一面鎖鑰。永享樂成之利,何妨吏治之艱;創建非常之業,允協黎庶之願。恭逢欽命大公祖大老爺,明朝麟鳳,盛世圭璋,治國如治家,愛民如愛子。執盈廷之議,斷築城之謀,錢糧暫停,本邑缺乏,轉借鄰封。輿郭重開,百裡善建不拔;雲扔繼起,萬年丕基無壞。庶幾蔡人即是吳人,晉國将為仕國。恩等乾坤再造,業同日月重輝。無限瞻仰,須至呈者。
【來源】南方日報·蕉嶺視窗
【記者】黃培強
【通訊員】祝銀清 廖靜宜
【作者】 黃培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