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這個詞彙對于現代年輕人來說應該是比較陌生的。
但是在我們父母乃至爺爺奶奶的年代,這個職業可謂很吃香的行當,一點也不亞于現在的公務員。所以供銷社的售貨員這個崗位,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稱為“金飯碗”。
在供銷社上班自由自在,到點上班,到點下班。并且沒有任務量,而且還可以少為家裡少一口口糧,自己每天都可以在公家的食堂吃飯,夥食也很好。
在顧客面前也是不用像現在的售貨員一樣拉臉面求着客人買東西。在供銷社賣貨,售貨員說這個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如果沒有貨就讓客戶等着,自己也不用着急。
所以家裡要是有人在供銷社上班,那可是一件有臉面的事情!自己想要買什麼物品也可以更方便購買不用求人。
供銷社的存在就相當于現在的超市及百貨,當時因為社會屬性的原因,人們無論需要購買什麼樣的生活用品或者農副産品需要到供銷社才可以購買。
當時供銷社是很多人的購物場所,在這裡可以滿足家裡的任何物品需求。供銷社象征性的購物立櫃一般都是長達七八米,立櫃裡面放置着各種各樣物品,小到油、鹽、醬、醋、茶,大到農具、種子、化肥,你需要什麼就有什麼,供銷社可以是說什麼都有賣。
以前的人們凡看看到街坊鄰居購買了新的物件,比如當時很暢銷的煙酒、糕點、或者臉盆暖壺、跟極具喜慶的大喜大花棉被子,就代表着這家不是娶媳婦就是家裡有喜事了。
而且這些東西還都是有錢都買不到,你得有票有錢才可以購買,就好像所有的物品都是有購買指标一樣。這些場景我們在電視中也可以看到,供銷社的售貨員也是隻認票不認錢的,看着好神氣。
随着我們社會的進步,人民的思想也越來越民主化,在這些發展過程中,供銷社已經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的視野當中,而當時的金飯碗:供銷社售貨員,也不在神氣得起來了。供銷社的售貨員也變成了現在的推銷員跟賣貨員,屬于比較底層的社會工作,福利跟待遇跟之前也是沒有辦法比較的。
之前的供銷社售貨員是屬于國家的事業單位編制,也就相當于現在的公務員。但是現在的售貨員隻能拿基本工資再加上提成,工資整體不算高。并且整個行業都在改進服務态度,現在的是顧客是上帝。
以前的供銷社售貨員到底經曆什麼,變得如此的下場跟落魄呢?可能跟以下要點有着必要的聯系。
01改革開放改變了供銷社的面貌都說改革的春風吹遍了我國的各個角落,所以市場的經濟不再局限于被供銷社壟斷,市場的大門正在多元化的打開。
供銷社也從一開始的市場"唯一"變成了市場"之一",改革開放後各種各樣小商小販、商店都仿佛一夜之間都出現了。之前藏着掖着的農村買賣也開始可以正大光明的賣貨了,人們購買商品再也不隻認"供銷社"一個門了。
随着物資的大大增加,當時的古闆的依靠"票"和"券"從可以購買商品也都紛紛被退出了曆史舞台。在這種大市場的沖擊下,供銷社的種種矛盾就出現了,往日壟斷并且神氣得供銷社也被人民舍棄了。
再加上當初供銷社成立的時候,招聘了大量的職工,這些職工都是享受現在的事業編制的。也就說明了當時供銷社的福利得到一定的保障,養老保險下崗補貼啊等等也照舊。但是随着大市場的變化,供銷社的生意大大不如從前,也就造成供銷社負擔、壓力都很大,所以也就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02 無法适應市場經濟的步伐,被新型超市所取代改革的開放也就意味着市場在開放,很多之前就蠢蠢欲動的商販,肯定會抓住機會,搶占市場先機。商品種類及數量的增多,人們的需求量也增加。
以前定點式的供銷社被各地的百貨大樓、商店和連鎖超市所代替跟補充。之前供銷社的客戶都大批量的轉移到達這些場所進行購物,慢慢的供銷社也就被大多數人給遺忘掉了。
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九十年代的供銷社負債1400億,虧損450多億。這樣的負債率讓曾經供銷社的盛況不複存在。
于是曾經遍布全國的供銷社網點,快速地消失在人們視野之中。現在供銷社已經徹底退出曆史舞台,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了。
03 時代變了,有些陣地注定要消失在沒有經曆改革開放之前,經銷社的存在也曾經對農村的經濟起到穩固的作用,供銷社所賣的商品也是上個世紀六十到七十年代人的共同記憶。
當初能夠成為一個供銷社售貨員是很多人的夢想也是父母認為的鐵飯碗。但是随着我國發展的變化及經濟跟市場的多元化,時代變了,有些陣地注定要消失。
現在的人們可以選擇的職業越來越多,但是關于供銷社商品的琳琅滿目,父母那代的記憶,供銷社可以聊的家裡長短,以及那本當年特别想買滿懷期待的小人書成了久久不能忘卻的回憶。
随着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有些陣地注定要消失。因此,居安思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憂患意識。
一些危險職業、高重複性職業,甚至服務業都将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不能阻止人工智能的發展。如果你不想擺脫它,從現在開始學習更多技能,才可以在這個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不想被機器人取代,那麼我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不被時代所淘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