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簡介
王維是一位早熟而高産的作家,少年時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寫的一首思鄉懷親之作,題中的“山東”不同于現代的山東,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這首詩和他後來那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水詩不同,主要采用虛實相生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思鄉懷親之情。
作品賞析及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詩詞中常見的意境的結構特征。實指的是實寫,實實在在地展示出人物、景物或事情等,虛指的是虛寫,是由實境誘發和開拓的想象空間,虛實相生就是指把直接的具體有形的描寫與間接的虛幻無形的或者想象的描寫結合起來的寫作方法,以達到虛實與共,相輔相成的表達效果。
本詩題目是寫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實寫了時間,作者的情感和思念的人。
前兩句寫實:“獨在異鄉為異客”,詩人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身在異鄉的孤獨情境,是實境;“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句承接第一句寫出自己每到佳節時就更加思鄉懷親的心情,是實情。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強調客居他鄉的孤獨之感,以“倍”字強調佳節之時對家鄉親人的強烈思念。
後兩句寫虛:以“遙知”一詞引出對“山東兄弟”佳節時所作所為作思的描寫,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快樂地嬉戲。想象到家鄉的兄弟“遍插茱萸”的時候也會發現“少一人”,言下之意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我一個人,他們一定會思念我的。
兄弟們在重陽佳節時親人團聚,登山望遠,身上插茱萸的時候也在想着我,這是作者想象出來的虛境,但這裡的虛境是因為前面的實境誘發而生,而這曲折有緻,出乎常情想象之情境,又進一步突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真實情感,所以稱為虛實相生或虛實結合。
另外,詩人之所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因為詩人曾經和那些兄弟實實在在地一起“登高”,一起“插茱萸”,這虛境也出自于曾經的實境。
虛實相生,既寫出“我”在思念故鄉的親人,也想象着故鄉的親人在思念着我,更突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高适的《除夜作》與此類實相生
唐朝詩人高适有《除夜作》一詩,同樣運用了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鬓明朝又一年。
前兩句寫實:旅館裡客居他鄉之人孤獨地面對寒夜孤燈睡不着覺,讓人不由自主地産生這樣的疑問:是什麼樣的心事讓他滿臉的凄涼?
後兩句寫虛:故鄉的親人今夜也在思念千裡之外的遊子呀,兩鬓斑白的他到了明天又在外面漂泊一年了。
前後的實與虛相互映襯,更突出漂泊在外的遊子除夕之夜思鄉懷親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