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9 11:12:12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1

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規劃好他上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時候結婚……

而是陪伴孩子一路成長,給他一場充滿驚喜與無限可能的旅程。

作者 | 哎呀媽

20多年前,一個小男孩放學回家忍不住跟爸爸吐槽:

受不了學校老師說話的粗魯和暴力的教學方式,感覺學校待久了讓人不舒服。

爸爸一聽,思來想去,覺得與其讓兒子在不好的環境下備受折磨,不如讓他開開心心做自己喜歡的事,于是他做出一個驚人舉措:

讓兒子辍學,自己來教!

為了确保兒子不荒廢學業,這位爸爸在家打造了“兒子專屬私塾”,設計課程,自編教材,每天自在又充實。

短短三年,兒子提前完成中學六年的課程,順利“畢業”了。

後來兒子當過攝影師,做過電腦技術主管……現在成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動畫片導演。

有人質疑這個爸爸的做法,覺得不過是特例,但看完他另一個孩子的經曆,才知道他的家庭教育有多厲害。

小女兒出生後,這位爸爸一度想過繼續在家教育。

然而事與願違,小女兒喜歡上學,也喜歡考試,像是上了瘾似的。

他便尊重女兒的選擇,讓女兒順其自然去上學了。

結果女兒從一開始吊車尾,竟慢慢逆襲成了“學霸”,後來高三畢業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績被美國六所大學同時錄取。

大兒子辍學成才,小女兒成了應試教育的學霸,這一對人生走向截然不同的兒女,讓無數人對這位爸爸贊歎不已。

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一個影響一代又一代父母的“另類教育家”。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2

走進他的教育故事,不難發現,成就他一對兒女的,跟這三個字和五句話有關。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3

三個字,字字塑造孩子好品質

鄭淵潔說:

“孩子走上社會之前,拼的是學習成績;走上社會之後,拼的是道德品質。”

無論身處何境,做何事,都能看出他對孩子這三個品質的重視:

1. 勤:努力奮鬥,事無不成

和大部分愛子心切,事事包辦的父母不同,鄭淵潔很早就提醒兒子:

“18歲前,要什麼我給什麼;

18歲後,我就不管你了,而是我要什麼你給我什麼。”

這種成年即斷糧的危機感,“迫使”兒子從小就想着要怎麼努力養活自己。

他每天比一般上學的孩子更勤奮,堅持早起、不睡懶覺。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4

13歲時,酷愛電腦的他給報刊寫遊戲攻略掙稿費;

又和别人合作成立工作室幫人制作網頁,掙了不少技術費。

有了積蓄後,他就去炒股,又增加了收入。

一過18歲,他立刻搬離了家,靠自己的本事維持日常開支。

在後來的創業期間,他更是閑不住:

辦皮皮魯講堂,擔任校長和講師;

搭建自己的攝影棚、拍攝動物寫真和出版攝影集;

如今當上動畫片導演,他緻力打造“鄭淵潔童話”大IP,成為事業有成的進步青年。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5

(左為兒子鄭亞旗)

作家吳曉波說過:“每一件與衆不同的絕世好東西,都是以無比的勤奮為前提的。

成就孩子的關鍵,在于教導孩子懂得努力奮鬥,不斷攀登人生頂峰。

正所謂天道酬勤,厚積薄發,教會孩子刻苦勤奮,孩子才有成功的可能。

2. 韌:不畏失敗,無懼挑戰

作為曆經過無數挫折、挑戰,最終大獲成功的童話大師,鄭淵潔始終堅信“韌”的重要性。

女兒小學時,他就詳細分享了自己“無業”的全過程。

當初決定創辦隻刊登自己作品的《童話大王》月刊時,原單位的同事紛紛勸他再堅持一個月,到時辦理内部退休就能領取退休金和醫療保險。

可他隻想“破釜沉舟”,便決定辭職一切從零開始,“逼”自己拼命寫作,靠稿費養活全家。

這個分享,給女兒留下很深的印象。

以至于女兒讀書過程中遇到任何難處,一想到父親的堅韌和勇氣,瞬間充滿力量,攻克一個個難題。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6

(右為女兒鄭亞飛)

作家歌德說:“生命裡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個遠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與堅韌來完成它。

想起前段時間感動全網,被央視點贊的“殘障女孩”李愛春。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7

兒時因病緻殘,她說話不太利索,書寫速度也慢。

即便如此,她也沒有自我放棄,而是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念繞口令、讀文章、大量書寫。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8

最終她實現了人生逆襲,不僅成績名列前茅,還給身邊很多老師和同學帶去正能量。

一個孩子想要走得更遠,必須要有堅韌的意志,不怕失敗的勇氣。

這樣才能在種種挑戰面前堅持到底,抵達成功的彼岸。

3. 勇:打破陳規,遵從内心

鄭淵潔最備受争議的做法,莫過于是“允許”兒子退學。

在他的作品裡,随處可見這樣的家庭教育。

《皮皮魯魯西西傳》中,他塑造的大頑童皮皮魯敢于和父母鬥智鬥勇,反抗強權,想方設法保住自己養的寵物。

《皮皮魯與蛇王阿奔》中,投胎成人的蛇王更是在反對無休止的輔導班後,托夢勸說父母放棄對他不切實際的期待,還他陽光燦爛的童年。

這樣的教導下,兒子鄭亞旗從小活得和别人“不一樣”。

他勇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膽嘗試一切新鮮好玩的東西,同齡人還在為未來的規劃犯難,他已經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甚至腦子裡還萌生了爸爸從未想過的計劃:做品牌運營,打造“鄭淵潔童話”IP生态。

事實證明,他不僅幫爸爸把書的銷量翻了20倍,還影響了越來越多的父母注重家庭教育。

鼓勵孩子打破陳規,保留童真和心靈自由,才能釋放孩子的思想。

把孩子養得“勇敢”一點,孩子才有足夠強大的内心和世界相處,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9

五句話,句句透露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很多父母總說,家庭教育就是管孩子,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得聽什麼。

但鄭淵潔卻說:“家庭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示範和引導。”

除了教導孩子良好的品質外,生活中,他堅持育兒先育己,對孩子傾注一切愛與尊重。

1. 每個孩子都要因材施教

鄭淵潔在《馴兔記》中說到:

“要保護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做與别人不同的人。”

在他看來,每個孩子都是一朵不同顔色的花,不要照着同樣的标準去要求他們。

讓兒子辍學在家,是因為兒子對學校這件事情心生抗拒。

于是他親自扛起教育的大梁,花心思教導。

看到女兒對上學如此感興趣,讀完幼兒園還想繼續讀小學。

他也選擇尊重女兒的選擇,理解和接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

“培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别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

教育不能複制,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成長,才能真正擁有幸福和快樂。

2. 真正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身體力行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特别火,一個5歲的小男孩憤怒吐槽爸爸:

“每次你都讓我學習,你自己有學嗎?

你自己不讀書還讓我讀,你還老玩你手機上的遊戲。”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10

這些“光說不幹”的父母真讓人汗顔。

鄭淵潔有句名言:

“家庭裡隻有一件事就是影響,閉上你的嘴,擡起你的腳,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11

他每天早上4點半起來創作,孩子全看在眼裡,學在行動裡。

要知道,孩子的任何一種表現,映射出的是父母教育的水準。

光靠嘴巴不停講大道理,卻沒有給孩子做好示範,孩子隻會學到表面功夫,不會有真自律。

唯有父母樹立好榜樣,身體力行演示給孩子,孩子才能有樣學樣,内化于心。

3. 不要逼孩子努力,先要求自己努力

有網友問鄭淵潔:“如何把女兒培養成學霸?”

他風趣幽默回應道:“先學爸後學霸。

他從不跟孩子說“你要努力”,而是“雞”自己,告訴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12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自己先成長,然後帶動孩子一同成長。

今年年初,表姐在家族群裡發來道喜信息:她和兒子先後考上了當地一所985的研究生。

别人誇她教出學霸兒子很厲害,可我看到的卻是——

她擔心自己跟不上現在的社會,拼命備考MBA;

周末别人都在家裡躺平,她卻跑去圖書館刷題看書;

上網直接屏蔽各種電視劇、綜藝節目,隻刷一切跟考試有關的演講視頻。

在她努力考上研究生之後,兒子也不願落後于她,最後成功上岸。

樊登老師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中說:“你必須成長,才能陪孩子成長。”

父母努力成長的樣子,就是孩子走向優秀最好的示範。

4. 智慧的父母,都有一雙懂得欣賞的“慧眼”

兒子鄭亞旗從小經常被老師投訴告狀,鄭淵潔每次都不會去找兒子茬,而是勸慰兒子不要往心裡去。

他深知抹黑、貶低孩子,隻會嚴重打擊孩子成長和學習的積極性,所以他總是學習欣賞孩子。

甚至給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至少誇兒子三次。

有事兒沒事兒就跟他說:“亞旗,你真棒!你真行!”

這也是為什麼隻有小學文憑的兒子,即便被人嫌棄學曆低也不卑不亢,一路逆襲成為知名企業家的原因。

以欣賞的眼光看孩子,是為孩子種下自信的種子;

而不是挖苦、嫌棄、打擊,摧毀孩子的自尊,讓他活在“負面”的評價裡。

如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潛藏在人們内心深處的最深層次的動力,是想被人承認。

為孩子貼上正面标簽,放大他的閃光點,孩子才能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行。

5. 要有勇氣接受孩子暫時的落後

鄭淵潔的女兒在初中之前,一直成績一般,甚至偶爾會墊底。

但與别的父母想方設法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提高成績的做法不同。

鄭淵潔的态度是:“隻要女兒考到了高興的分數,我就高興。”

他坦然接受了女兒的暫時落後,不要求女兒考高分,也不給女兒報補習班。

這反倒讓女兒有了很多時間學習自己的興趣,就算考試墊底也從不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結果一上初二,女兒像是開了竅一樣,成績一路突飛猛漲,高中畢業時成為全年級唯一的全額獎學金獲得者。

如今的社會,總是強調競争,要求孩子“赢”。

但真正笑到最後的,往往是綜合素質強,心态穩定的那些孩子,而不是被父母、社會拿着鞭子在後方催逼的第一名。

接受孩子暫時落後,不過是希望保存孩子自由的天性,讓他好好享受成長的幸福。

用美好的童年,驅使自己日後奮力趕超。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13

分享完鄭淵潔這些教子之道,不禁想起一個評價:

“鄭淵潔的理論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但現在看來又是何其的順其自然。”

寒門教育真實故事(卻把女兒送進名校)14

的确如此。

或許在大部分父母看來,這位童話大師的教育方式獨特又反叛。

可就像一位教育家說的:“教育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得法。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給他成長所需的土壤和養料。

父母就是孩子的土壤,為孩子創設适合的環境,确保他能生根發芽;

尊重和愛則是孩子的養料和陽光,讓孩子茁壯成長。

但願我們每一位父母,都能竭盡所能,做好自己,想孩子所想,用滿滿的愛陪伴孩子長大成人,一生健康快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