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慶陽脫貧攻堅奔小康

慶陽脫貧攻堅奔小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4 11:32:44

慶陽脫貧攻堅奔小康?§ 新華網 (2017年1月21日)《農家門匾上的脫貧心聲》,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慶陽脫貧攻堅奔小康?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慶陽脫貧攻堅奔小康(新春走基層慶陽特色惹人)1

慶陽脫貧攻堅奔小康

2017年春節,中省媒體全面聚焦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新氣象、新變化,隴東報社、慶陽廣播電視台結合“新春走基層”主題宣傳活動,圍繞市委市政府解決人民群衆利益關切的決策部署和措施成效、各級黨委政府深入一線開展走訪慰問和送溫暖活動、春節期間市場繁榮和欣欣向榮的生動景象、春運期間工作人員辛勤服務和旅客文明出行的良好風尚、各縣區開展豐富多彩的群衆性文化活動等選題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深度報道,挖掘出了一大批百姓身邊的精彩故事,全面展示了在新一屆市委班子堅強領導下全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營造出了全市上下歡樂喜慶、平安祥和、共度佳節的濃濃年味。

§ 新華網 (2017年1月21日)

《農家門匾上的脫貧心聲》

■新華社記者梁軍

寒冬臘月,收獲後的黃土塬裸露着肚腹。日上三竿時分,太陽射出光芒,村民周興智家的門樓像塗了一層金,門匾上“貴在自立”4個字熠熠生輝。

記者近日前往甘肅慶陽合水縣老城鎮牧家溝村采訪,走進周興智的家。添茶倒水、夾炭生火,周興智、餘惠玲兩口陪記者來到北房的火爐邊拉起家常。

甘肅慶陽是革命老區,這裡地處黃土高原,山川兩分明。

45歲的餘惠玲至今還記得剛嫁到這裡的貧苦日子。早些年,她種過玉米,剪過冥紙,到集市賣過鞭炮,“天幹氣燥,玉米産量低,一年到頭掙不了個啥錢”。

後來,她和丈夫去内蒙古拉料,原以為這樣就走出了大山,沒想到公公婆婆害了場重病,在那邊的電石廠沒打幾年工,奔波了一遭又回到了老莊。

10年前,鎮政府幫助投資蓋大棚,周興智買來竹竿子一拱,蓋上一層棚膜,親手搭了兩個大棚,一年毛收入賺個五六千元。幹部們聽說周興智家用水困難,還主動幫忙聯絡項目,在他家門口打了一口小電井。

7年前,周興智聽說川區鋪了柏油路,就從山上搬了下來,在309國道旁蓋了7間屋舍,家裡添置了海爾牌電冰箱,還有兩台摩托車和電動車。家裡種的西瓜、辣椒、黃瓜,前一天采摘好,放在冰箱冷藏,第二天就騎車賣給了菜販子。

“水泥棚不耐用,來年換個鋼架棚,苗子育得早、投産早。”周興智撚掉了煙頭,彈了彈褲腿上的煙灰,咧開嘴笑了。“如今日子漸漸寬松了,比種莊稼強。”

在這座小鎮,把日子越過越有勁的,遠不隻周興智一家。

盡管已經農閑,老城鎮廟莊村村民賈笃軍還是起了個大早,給牲口撒了一把糠,就早早來到自己的果園,收拾地裡的樹條子、爛葉子,一早上忙個沒停。

聽賈笃軍介紹,自家這8畝蘋果樹是“盛果園”,産量高的時候每畝地能産2000斤蘋果,自己就是靠種蘋果去年摘了窮帽子。

賈笃軍說,大約5年前,他的蘋果樹連續3年遭到冰雹侵襲,不僅果子被打得稀爛,連樹葉子都沒剩,眼看樹保不住了,他索性跑去陝北打工。但身在外地,仍心系果園。他2016年重返老家。

賈笃軍說,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有三,一是家鄉的路通了,果商們都來上門收果子,二是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來結對幫扶,大力支持當地蘋果種植,三是全村正在推廣使用防雹網,雞年開春他家的蘋果樹也就有了防雹網的保護。

“趕開春必須要把地騰淨,盡早給樹上肥打藥,不然容易得病蟲害。”賈笃軍一邊拾掇着地裡的爛葉子,一邊說。

記者從老城鎮副鎮長李慶鵬口中得知,随着近些年精準扶貧開展,一大批農村老大難得以解決。基層幹部如今想得更多的是怎麼培養貧困戶自力更生的精氣神,把脫貧志氣扶起來,讓群衆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幹。

記者連日在慶陽多地走訪發現,時值春節臨近,不論貧困戶還是脫貧戶都沒閑着,過去農民“蹲牆根曬太陽”的現象少了,“等靠要”來混飽肚子的風氣得到扭轉,人們借着扶貧東風積極找出路、謀發展,在勤勞耕耘中品嘗着生活的甜。□ (合水縣委外宣辦協助采訪)

═════════════════════════

§ 中央電視台CCTV-7 (2017年1月23日)

《農田餐桌——農耕正甯》

本期節目重點向觀衆推出了正甯蘋果、正甯紫蘇等正甯特色農産品。節目對正甯蘋果生長環境、含糖量和采摘銷售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從紫蘇的曆史記載、種植、收獲和由紫蘇做成的特色食品——油糕、荏果子等各各角度進行了報道,充分展現了正甯綠色農産品的魅力。

節目播出後,正甯廣大群衆紛紛通過微信、微博地進行轉發,正甯縣榆林子農資合作社負責人任勇激動的說:“我第一時間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這個節目,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正甯、了解正甯特色農産品。”□ (正甯縣委外宣辦協助拍攝)

═════════════════════════

§ 中央電視台CCTV-13 (2017年2月3日)

《背着香包闖世界》

讓民族文化産品走向世界。這對于大半輩子生活在窯洞裡的農村婦女左煥茸來說,換在幾年前,怎麼也不會想到。但是現在,她竟然背着祖輩傳下來的香包,走出國門闖世界,而且憑着香包制作讓自己和全村人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春節這幾天,甘肅慶陽南佐村村民左煥茸家熱鬧起來,村民們扭起秧歌慶祝他們最新的産品銷往了迪拜。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村民左煥茸:這是個25米的絲綢之路曆史長卷,它上面有從夏周一直到咱們社會主義就是的這一代,是給我們一帶一路的指示,他給了我們發展的機遇,我和我們繡娘帶着非常激動的心情,一針一線就是把這一副一步一步地繡完。為什麼要繡這個: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村民左煥茸:倡導的一帶一路給我們帶來了機遇,我們做夢也沒想到我們窯洞裡傳承下來的香包技術,能讓那麼多外國人都喜歡。

左煥茸的家很氣派,院門口挂着好幾塊大牌子,這裡現在不僅是南佐村香包刺繡中心、展示中心,還是培訓中心。村裡村外的許多農村婦女都在這裡學習香包刺繡技術,不僅是傳統手工刺繡,還有兩台織繡機器在工業化批量生産。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村民左煥茸:你的這些基本上都銷到哪兒去?都在國内?

國内就是陝西、青海、銀川,一年就掙個五六十萬塊錢。

左煥茸說,以前她一直靠種地、幹零活、擺個小攤過日子,一年下來全家也就幾百塊錢的收入,直到十年前的一天,她突然發現,香包可能會給她的生活帶來改變。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村民左煥茸:有一天就在桐樹街那個口口上,看見什社的一個老太太就是挑上一個杆杆上做老鼠,老鼠就像這麼大一個就能賣到兩塊錢,我自己一亮,我說哎呀我做這個可能比他做的還好一點,于是我就回來做了個六七天的時間,做了些小老鼠、十二相,拿上去九點擺開,到十一點我就把我做的那些七天(做的)全部賣掉了,賣了三百幾十塊錢。

從此以後,左煥茸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香包的設計和刺繡上,一個人做不過來,她就開始發動村裡和周邊地區留守在家的婦女一起幹,自己還專門跑外接單。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村民左煥茸:這是我沒做香包之前就住在這個地坑院,第三年我就上去了,上去在那個上面,蓋了北面這五間房,後面就是賣一年香包蓋一面,賣一年香包蓋一面,這個四合院就是做了四五年就蓋起來了。

從窯洞到平房再到現在的二層樓,十幾年來,左煥茸靠香包掙來的錢也從4000塊、7000塊到每年幾萬塊增長。特别是最近四年,她每年賣香包的收入都達到了五六十萬塊錢。更讓她沒想到的是她還帶着香包走出黃土高坡走向全國,走向了世界。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村民左煥茸:去了一個歐洲那邊,還有新西蘭、迪拜、埃及。

左煥茸說,這幾年發展得快,關鍵是精準扶貧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政策傳到了南佐村,給香包工藝帶來機遇,當地政府扶持她成立起公司,帶動起全村大多數留守婦女都幹起了香包制作。

劉喜娥也是南佐村的香包高手,她最早和左煥茸一起做香包,現在,左煥茸主外接單,劉喜娥主内帶領大家幹活,成了左煥茸的好幫手。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村民劉喜娥:發展到現在我一年就是我一個人做下來就是個七八萬。

這是南佐村村民田巧蘭的家,這個還住在震裂了的窯洞中,幾年前連繡香包的線都買不起的特困戶,年前剛剛蓋起了新的大瓦房。自從精準扶貧的政策實施以後,當地政府給了田巧蘭家5萬塊的無息貸款,田巧蘭的丈夫和孩子在外做生意,田巧蘭在家繡香包,一家人終于有能力蓋新房,也有能力發展了。而這,也是左煥茸和村集體最想看到的。現在,南佐村140多戶的留守婦女除了接公司的訂單,還自己賣香包,僅這一項,人均年收入就在兩三萬塊錢。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黨支部書記李社琴:尤其是那些殘疾的沒有技術的婦女,通過我們香包公司的帶動和技術上的培訓,現在都有了自己的職業,收入相當可觀。

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村村民左煥茸: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想把我這個手藝再傳給很多的農村婦女

正文

前幾天,左煥茸背着她新設計的中國工藝國際範兒香包去了埃及,銷路不錯,而鄰村在白俄羅斯辦起了香包銷售公司的消息更讓她看到了廣闊的市場,一帶一路60多個國家,左煥茸把她的夢想繡在了25米長卷上,寄托在了全村婦女2017年的巧手上。□ (慶陽電視台協助拍攝)

═════════════════════════

§ 國際在線(2017年1月31日)

《慶陽本土藝術家迎新春:用作品引領人們精神回歸》

2017年新春佳節之際,甘肅慶陽本土藝術家傾情創作,用優秀的作品引領人們精神回歸。

慶陽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也是紅色搖籃,深厚的黃土孕育了豐富的華夏文明,千百年來,詩歌、書法、繪畫、戲曲等藝術早已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中,完備成熟的農業文明也曾極大的促進過藝術的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本土文化也曾一度被流行淹沒,但是近年來,一批優秀的本土藝術家,紮根黃土,将遠古文明的氣息與當代精神結合起來,用優秀的作品帶領人們回歸故鄉精神家園,也使外部世界通過這些藝術密碼,深入的了解慶陽。

春節之際,許多外地遊子回到慶陽,無數家庭團聚,但真正使人們精神回歸的,除了傳統年俗、親情鄉情,便是黃土地所孕育的文化。正如慶陽市退休老幹部、作家王钊林在《話說地氣》一文中寫到的:

“隴東的黃土高塬,其風光自然少不了那平疇沃野。但他的神奇奧秘并不在平疇沃野上,而是在那千溝萬壑裡……在那些黃土褶皺深處,溝泉水就那樣日夜自唱自歎着流淌,山花們就那樣經年自開自落着生長,雉兔們就那樣曆歲自生自滅着存活。溝裡人家,早出晚歸,春種秋收,暖窯熱炕,養兒育女,生息繁衍,綿綿瓜瓞。由此,那溝壑便有了靈性。哪裡埋藏着滄桑曆史,演繹着生命循環,展示着宇宙正道。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是上蒼賜給隴東人的聖方,是隴東人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遊子鄉愁魂牽夢繞的寄托之地!”□

═════════════════════════

§ 和訊網(2017年1月18日)

《真情服務 春暖行程:慶陽機場春運“暖行”之一》

“春運”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溫馨的辭藻,意味着回家團圓,而對于機場人來說是最為繁忙的時刻。春運期間,為落實“真情服務”精神,結合“人民航空為人民,真情服務暖人心”的宗旨。慶陽機場公司為旅客提供安心、放心、舒心的乘機環境。春運期間,堅守崗位的慶陽機場員工們把問題和困難留給自己,把舒心和愉悅留給旅客。他們隻願用自己的真情服務,換旅客真心笑容。

2017年1月15日是春運的第三天,早晨08點50分,慶陽機場通信導航員豆瑞平發現一名老年旅客攜帶多件行李在候機樓門前等候。由于此時未上班,又在三九天,豆瑞平帶領他去通導值班室休息。豆瑞平将此事發在“慶陽機場職工之家”微信群,運營部知曉此事後,很多同事都積極主動的要求去幫助這名老年旅客。運營部晨會時,做了統一安排,服務班組主導,各班組協同,保障老人順利出行。由于老人年邁且行李多,他乘坐前往廣州的航班18:15起飛,所以由貴賓室服務員劉錦潔牽頭接待老人到貴賓室休息,等候航班。

貴賓室劉錦潔和值機員徐根去通導值班室接老人,但被告知老人去附近散步,工作人員先把老人的行李帶回貴賓室,并與了老人留下的電話号碼進行聯系,但這個電話号碼是老人兒子的,工作人員立即向老人的兒子做了情況說明,并叮囑他,讓老人回到機場後直接到貴賓室休息。13:26,豆瑞平帶領老人并與劉錦潔做交接,劉錦潔先帶領老人在貴賓室休息并确認行李件數,詢問老人是否需要就餐,老人說吃過了。随後幫老人辦理乘機手續和托運行李,老人的托運行李中裝有柿子、粉條等特産,由于老人擔心粉條被壓碎,所以執意随身帶着,值機同事幫老人将其他托運行李加固并貼有易碎物品的标簽,老人的行李超重了10KG需要交費,可老人說他已無現金,正在巡視的主管左景知道這一情況後,體察老人的特殊情況,代表慶陽機場公司免去了其逾重行李費,老人很感激。17:23劉錦潔引導老人通過安檢交于登機口服務人員并将情況作以說明.登機口服務員安排老人坐在專用座椅,等待登機。開始登機後,安排老人和特殊旅客先行登機,由登機口服務員帶領老人通過廊橋直到進入客艙内就坐候機。

老人登機後,劉錦潔與老人的兒子再次取得聯系,告知老人已登機,并有三件托運行李,如老人返程需要提供服務請聯系機場,他的兒子向慶陽機場的工作人員表示了最真摯的感謝。

春運期間,那些感動我們的人,那些感動我們的故事兒,還有很多未能一一講述。是他們用堅守,保障了一架架航班的安全起降,溫暖了旅客回家的路。□

═════════════════════════

§《甘肅日報》(2017年1月24日)

《慶陽市真抓實幹落實民生實事》

慶陽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施民生工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解決了一批事關群衆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目前,2016年全市确定辦理的11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

慶陽市把扶貧解困與為民幫辦實事緊密結合,2016年,全市8縣區1245個行政村全部安排落實了扶貧互助資金項目,實現了村級互助資金全覆蓋,978個村互助資金協會已注冊運行,扶貧互助資金總規模達到36618.47萬元。慶陽市計劃總投資9296多萬元,興建各類供水工程6825處,解決8縣區7.02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其中解決貧困戶8859戶39378人。目前,全市已完成投資9296.91萬元,占計劃的100%。

2016年,慶陽市為參保的60周歲及以上到齡老人,在中央、省、縣區财政每人每月補助90元的基礎上,市級财政每人每月再補助10元,全市共籌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60754.15萬元,年内為33萬多名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基礎養老金40995.84萬元。由市級财政補助資金131.126萬元,普遍實施了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共建成15個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86個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省列任務全部完成。由市财政統籌,共落實資金439萬元,建成“鄉村舞台”379個,實現了全市貧困村“鄉村舞台”的全覆蓋。

在西峰城區供水管網建設上,已完成具備施工條件的8條路段22公裡供水管網建設任務,完成投資2374萬元,使東區和南區兩個新開發區塊實現了供水管網的配套。投資900萬元,在城區投放公共自行車1000輛,建設公共服務網點36個,為市民提供綠色健康便捷通行服務。由市财政列支1380多萬元,培訓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緊缺薄弱學科教師500名;對全市127個鄉鎮衛生院、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167名技術人員參加為期一年的培訓,并對100名市、縣技術骨幹,67名醫療管理人才進行了脫産進修和培訓。□

═════════════════════════

§《甘肅日報》(2017年1月17日)

《打特色牌 拓富民路——慶陽市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綜述》

過去的2016年對家住慶城縣藥王洞村的劉明海一家來說,是幸福的一年。去年夏天,他家門口的旅遊點薰衣草莊園開園,前來遊玩的遊客越來越多,家裡的農家樂受到帶動,也越辦越好,連原來在外打工的兒子都回家來幫忙,收入也比往年成倍增加……

近年來,慶陽市把發展文化旅遊産業作為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優先方向,積極培育,大力扶持,使文化旅遊産業得到長足發展。據統計,過去五年,全市共接待遊客191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3.6億元。目前,全市有旅行社23家,國家2A級以上旅遊景區13處,其中4A級3處;有星級旅遊飯店13家,其中四星級飯店3家;旅遊商品生産企業達100多家,全市旅遊産業直接從業人員近萬人,文化旅遊産業的發展為當地百姓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就業、創業渠道。

紅色文化引領發展

慶陽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旅遊品牌,全市共有紅色旅遊點128處,其中有重大開發價值的超過20處,這成為慶陽市發展紅色旅遊文化産業的奠基石。

慶陽市以創建“紅色旅遊大市”為目标,不斷加快優勢資源開發,打造了一批高質量、叫得響的精品紅色旅遊景區,在增強全市紅色文化旅遊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同時,有效帶動了景區周邊的發展。目前,全市建成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黨史教育基地3處。2015年,全市紅色旅遊接待遊客243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94億元。

乘着國家支持紅色旅遊景區建設的東風,慶陽市重點建設了南梁紅色小鎮、南梁革命紀念館和延安幹部管理學院南梁大鳳川教學點等景區景點,擴大了景區規模,完善了配套設施,提升了景區層次,南梁紅色景區成為全省重點發展的20個大景區中唯一的紅色旅遊大景區。

與此同時,慶陽市把向外推介作為推動文化旅遊業的一項重點工作。2016年,慶陽市加強與周邊地區協作,成立了陝甘邊紅色旅遊聯盟,設立了陝甘甯無障礙紅色旅遊協作區,開通了西安到慶陽的旅遊直通車,共同合力打造“陝甘甯革命根據地紅色旅遊品牌”,紅色旅遊圈不斷擴大。

岐黃文化源遠流長

2015年7月,以“弘揚中醫時代精神、傳承岐黃文化價值”為主題的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八次中醫藥文化學術研讨會暨慶陽市岐黃文化學術年會在慶陽市召開;2016年9月,第六屆中國中醫藥發展大會在慶陽市召開,慶陽市的“岐黃”文化受到海内外專家、學者的關注,淳樸的民風和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受到多位專家學者的贊賞……

近年來,慶陽市以打造“岐黃故裡、養生聖地”品牌為目标,突出慶城岐黃中醫藥養生文化名城、西峰岐黃文化産業生态示範園、岐黃文化論壇永久會址、全市中藥材生态産業示範基地等“一城一園一址三基地”建設,在推動全市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讓慶陽的岐黃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而以養生藥膳、養生藥飲、養生理療等為主題的岐黃養生文化,也帶動了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

随着岐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岐黃中醫藥文化也已滲透到全市所有的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中醫特色鄉鎮衛生院和中醫特色村衛生所,來慶陽旅遊觀光的遊客,可以在任何一所中醫文化基地或中醫院感受養生、理療的舒适與放松。近年來,慶陽市先後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岐黃文化傳承基地和國家中醫師承教育甘肅岐伯基地,岐黃中醫藥文化産業也成為慶陽市發展脫貧的優勢産業。

農耕文化曆久彌新

幾千年前,周先祖不窋在慶陽“教民稼穑、陶複陶穴”,開了華夏農耕文明的先河。如今,慶陽又成為農業部批準創建的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加工示範基地和旱作農業示範區,古老的農耕文化在慶陽市得到現代化的演繹。

近年來,慶陽市圍繞建設慶陽農耕文化産業園、甯縣古豳國農耕文化博覽園和西峰農耕文化産業傳承保護展示等基地,堅持辦好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和全國農耕文化學術研讨會,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服務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農業産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慶陽市共舉辦4屆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和全國農耕文化學術研讨會,建成了集農耕體驗、農耕美食、農家樂園于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周祖陵景區,吸引了大量前來觀光的周邊遊客,讓鄉村旅遊更加出彩。

與此同時,慶陽市堅持人文景觀和綠色生态景觀相結合,除了建設旅遊景點外,景點内的特色小吃、農家樂也為景點錦上添花,鎮原老席、岐黃火鍋等當地名小吃的傳承開發,在着力景點打造的同時也不忘宣傳當地的“舌尖美味”。

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斷地進入慶陽,改變了當地農村群衆的思想觀念,他們依托景區開辦家庭旅館、農家樂,為遊客提供食宿。景區的發展為群衆創造了更多的增收、就業機會,促進了群衆脫貧緻富。

特色民俗彰顯品位

生活在慶陽大地上的人們,喜歡用樸拙的香包、喜慶的剪紙、粗犷的皮影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近年來,慶陽市緊緊圍繞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戰略目标,将香包、刺繡、剪紙、皮影等作為民俗文化産業的發展重點。市裡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與中國美術學院、西北師範大學聯手研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産品,并免費提供給文化企業和生産農戶當樣本,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先後研發新産品300件以上。截至目前,慶陽市已經連續舉辦了14屆“香包民俗文化節”,民俗産品的年銷售額均達1億元以上。

慶陽市進一步加大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環縣道情皮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慶陽香包繡制、慶陽剪紙、慶陽唢呐藝術、環縣皮影戲、隴東窯洞營造技藝等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全市創建國家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設立非遺傳習所42個,768名非遺傳承人已成為全市民俗文化産業的領軍人才。

2016年初,慶陽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金達10億元,為全市影視、文化、旅遊文化發展創建搭建了平台。目前,全市民俗文化規模化公司已達230餘家,較固定的從業人員達10萬餘人,年産民俗産品約500萬件以上。□

═════════════════════════

§《隴東報》(2017年1月21日)

《環縣:“土年貨”走俏市場》

連日來,環縣的大街小巷年貨市場異常熱鬧。1月19日,記者在環縣縣城看到,市民紛紛選購“八珠黃酒”“米面銅錘”、土雞、土豬肉等帶着“土”氣的年貨,各農貿市場、街攤上都出現了不少專賣“土年貨”的攤點。

在進入環縣縣城的西川路口,城裡的不少市民早早守候,等待着從鄉下帶來的農産品。環城鎮唐塬村的張鳳樸老人從家裡帶着3隻土雞,剛進城區路口,市民就圍上來商量買賣,沒過幾分鐘,他帶來的土雞就被一個青年人以400元的價格買走。家住縣城的李建平趁着周六、日休息,來回驅車近百公裡,到八珠鄉置辦“土年貨”。他說:“之所以跑這麼遠,就是想買到地道的‘土年貨’,口感好還綠色無公害。”據李建平介紹,他這次購買的主要是按生态方式喂養的農家豬、土雞、手工釀造的黃酒。前幾年他在超市買的豬肉,大都是以喂飼料為主,味道欠佳,所以就舍近求遠了。

在洪德鎮河連灣村,記者來到專門賣“米面銅錘”的缪金昌家,當說起要買他家的特色産品時,老缪妻子遺憾地說:“你們來晚了,一周前就不再接訂單了。”據了解,老缪家近三年來,一直堅持用傳統工藝,石磨碾米、自然發面,手工制作“銅錘”,他家做的食品,顧客嘗後評價很好,每年春節前後,貨品都供不應求,他每年僅臘月收入就達6000多元。□

═════════════════════════

§ 《隴東報》(2017年1月25日)

《您的幸福年,我們來守護》

1月19日淩晨,華池縣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的醫護人員,在緊急救治一名酒後發生意外的患者,由于患者還未酒醒所以極其不配合,給急診科醫護人員的救治帶來了難度。急診科主任張芳一邊帶領醫護人員緊張施救,一邊想辦法聯系患者家屬,急診室裡一片忙碌。

張芳告訴記者,春節期間,因醉酒導緻的外傷,以及酒精中毒、拉肚子的急診患者特别多,去年春節短短七天時間,急診科就接診了410名患者。而急診科的2名大夫、3名護士以及2名司機春假期間必須24小時值守,并有4名二線醫護人員随時待命。

作為急診科主任,張芳已經連續4年沒有在家過大年夜了,今年她的名字依舊是春節值班表上的第一個。“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在急診科非常準确,我們不僅要24小時值守,還要随時打起十二分精神接診。”張芳說,她的小女兒兩歲了,自己卻沒有跟她過一個大年夜,總覺得對不起女兒。“總有一天她會理解我的,用我的時間挽救别人的生命,我想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記者前往婦産科采訪時,正好趕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分娩,護士長王秀玲熟練地幫剛出生的小寶寶擦拭着身體。擦拭幹淨,包裹好,王秀玲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家夥走出産房,在門外焦急等待的奶奶和爸爸立即圍了上來,王秀玲一邊把寶寶遞給奶奶,一邊叮囑注意事項,然後匆匆返回産房繼續忙碌。

王秀玲介紹,去年二胎政策開放以來,婦産科迎來了高峰期,以往一年能接生700名左右的寶寶,去年一年增長到1300名,而婦産科的醫護人員一共隻有22人,二胎政策開放随之而來的便是婦産科工作人員工作量的增大。

“今年春節期間,我們婦産科将安排7名醫生、8名護士以及4名助産士24小時值守,确保工作正常進行。”王秀玲說,“去年春節,婦産科7天接生了30個寶寶,今年肯定會更多。”

王秀玲上班24年了,在值班室裡度過的大年三十自己已經記不清多少了,為了一家人能過了團圓年,王秀玲的丈夫宋新成經常會帶着兒女和年夜飯,趕到值班室,陪王秀玲一起值班跨年。“公公癱瘓在床10年,一直都是丈夫一個人在伺候,我沒能好好盡孝。”王秀玲遺憾地說。王秀玲的女兒宋怡蓉今年已經大四畢業了,對于媽媽缺席的春節她已經習慣了,她說:“以前不懂事,還怨過媽媽,現在我為我有這樣一個敬業的媽媽而驕傲,以後我要向媽媽學習。”□

═════════════════════════

§ 《隴東報》(2017年1月27日)

《樊建全:“扶貧讓我過上團圓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竈、掃塵、吃竈糖的日子。這天,合水縣城的街道熱鬧非凡,集市上人頭攢動,從縣城往東來到西華池鎮華市村,樊建全的家就在這個村子裡。

走進樊建全家,院子裡成堆的玉米、豆粒兒盡收眼底,院中間矗立着一座二層小洋樓,樓後面的牛棚裡不時傳來牛叫聲。樊建全在牛棚裡忙活着,一會喂牛、一會拌料,還不時向門外張望。

原來這天外出打工的小兒子要回家了,樊建全的妻子做好飯就去車站接兒子了,樊建全則在家照料着23頭牛。“我把牛場擴建了,家裡收入也好了,希望明年孩子們别出去打工了。”樊建全說着自己的心願。

樊建全的兩個兒子都在上海打工,如今都已經成家,今年春節,回家過年的除了兒子、兒媳外,還有孫輩。說起孫子孫女,樊建全高興得合不攏嘴,“如今物質基礎穩定了,住着洋樓守着暖氣,日子越來越滋潤,我們全家也可以過一個團圓年了。”樊建全說。

然而兩年前,樊建全一家五口人還擠在舊莊子的一口破窯洞裡,兩個兒子早早就進入社會打拼,過年都很少回家。随着精準扶貧政策深入實施,樊建全家來了幫扶幹部,帶來了養殖技術和創業資金,靠着這些,樊建全做起了肉牛養殖的買賣,成了合水縣有名的“牛老闆”。蓋起了小洋樓、擴建了牛棚,年收入高達十幾萬元。“如今牛棚建起來了,想不富都難。”樊建全高興地說。

樊建全的大兒子樊強前幾天剛回家便跟着父親學起養牛技術,“看到父親通過養牛,獲得這麼好的收入,我也想留下來幫他,相信我們家的日子會越過越好。”樊強說。

養牛讓樊建全家過上了好光景,樊強還計劃着在新的一年裡要繼續擴建牛棚,把養牛的事業做大做強。□

═════════════════════════

§ 慶陽電視台( 2017年1月25日)

《找尋家鄉的年味道》

随着新春腳步的臨近,讓我們跟随鏡頭,去看看華池縣南梁鎮老百姓的節前準備情況,了解一下他們的過年風俗。

(記者)我現在所在的是南梁鎮的荔園堡村,臨近年關,現在這裡已經是年味兒濃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荔園堡去尋找年的味道。

張維東是南梁鎮荔園堡村村民,每年到農曆臘月的時候,他都是村裡最忙的,因為他有一台自動打粉磨漿機,幾乎誰家做豆腐都會找他幫忙。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幫同村的張維蓮家磨豆漿,這已經是他今天做的第四家了。

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村民張維東 (記者)那之前是怎麼樣來做豆腐的?之前是在石磨上推,用勺子舀着,一點一點磨,磨這麼一桶豆子,套上牲口需要三四個小時。(記者)那現在是不是快多了?現在幾十分鐘就磨下來了。

村民張維蓮家共7口人,平常隻有她和年長的婆婆,隻有過年的時候孩子和丈夫才回家團聚,她告訴記者,豆腐是他們家每年過年必不可少要做的。

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村民張維蓮:老人手上流傳下來(過年)一直做豆腐,(之前)給紅軍送過,豆腐做出來炒的也能吃,燴的也能吃,豆腐在什麼菜上都能用得上。

在同村的郭翠玲家,記者看到,院中臨時支了一口大鍋,熬了一大鍋豆汁,她正在認真細緻地點豆腐。

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村民郭翠玲:豆腐做出來我們吃的話,就有蘸汁豆腐,燴豆腐,還可以放油裡炸豆腐幹,調菜,好多種吃法。

正在夫妻兩忙碌時,女兒高麗麗趕來幫忙。去年大學畢業的女兒成為一名小學老師,這讓夫妻兩很是欣慰。

郭翠玲女兒 高麗麗:希望全家人能夠幸幸福福、平平安安,常言道,平安是福嘛,自己就希望工作上能一切順利,然後能有更好的發展。

在華池縣林鎮鄉範台村,村民們自發組織的社火隊正在緊張地排練着,扭秧歌、打腰鼓,處處洋溢着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華池縣林鎮鄉範台村村民王小豔 這是第一次組織這樣的活動,就是當地的老百姓,農忙時種地,都忙,到後季就閑了,我們農民現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想讓老百姓後季也能來娛樂娛樂,給春節帶來美好的氣息。

華池縣林鎮鄉範台村村民 謝海高 挺高興的,我們才剛開始組織排練,有些不到位,但是我們有信心一定能把社火排好,争取在明年正月十五,在咱們華池去好好表演一下。

春節是全家團聚的美好時刻,人們把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通過不同的年俗表達出來。祖輩們傳下的風俗習慣總能使我們親身感覺到紅紅火火、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大家在一起說笑,體會過年的味道,這些味道是和故土、鄉情、家風和情懷混合在一起幸福的味道。□

═════════════════════════§ 慶陽電視台( 2017年1月29日)

《讓農村“活”起來 農民“樂”起來》

我市把群衆性文化活動作為凝聚人氣、激發活力、提升動力的重要手段來抓,通過搭建鄉村舞台、文化中心,努力改善群衆文化生活條件,并且積極鼓勵群衆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不斷豐富群衆文化生活,使群衆融入文明、進步的文化氛圍中。

隆冬的太陽照耀着正甯縣永正鎮友好村的文體中心,映在每一個在廣場上跳舞的人們的臉上。雖然天氣寒冷,跳舞的人們卻熱情洋溢。32歲的王娜在2013年,組織起了隻有4個人的舞蹈隊。如今舞蹈隊的名氣越來越越大,參加的人最多時達到300多人。

正甯縣永正鎮農民樂翻天舞蹈隊負責人王娜:最初是因為母親特别愛舞蹈,我也喜歡廣場舞,所以我開始跳。跳着跳着,我感覺大家的興趣都特别高,然後我也就擔當起了廣場舞的小老師。

王娜帶領着她的舞友們練習新排的廣場舞,給新年的熱鬧氣氛增添更多喜慶。舞蹈隊的成立,讓農村老百姓的農閑生活有了很大變化,也讓農村有了新面貌。

正甯縣永正鎮農民樂翻天舞蹈隊負責人王娜:我感覺全村上下村民都比以前感覺到開心多了,大家在一起聊的話題也多了,現在農閑時間大家都聚在一起,跟着音樂跟着舞蹈,熱熱鬧鬧地在一起玩,特别得開心,特别得好。

正甯縣永正鎮農民樂翻天舞蹈隊隊員張玉梅:自從跳廣場舞以來,我的身體好多了,也沒有病痛了。和鄰裡的關系也搞好了,我們經常和姐妹一樣在一起聊聊廣場舞的話題,也不說長道短了。

在王娜的精心組織和村民們的不懈努力下,去年舞蹈隊取得了正甯縣第二屆廣場舞大賽一等獎。跳舞不僅農村風氣發生了很大變化,讓農民有了更多的集體榮譽感,也讓王娜這個舞蹈隊小老師收獲頗多。

正甯縣永正鎮農民樂翻天舞蹈隊負責人王娜:從之前的朋友不是特别得多,沒有玩的地方,現在不管是我走到哪裡去,到哪裡哪個村去,都是朋友,都是我的舞友,在哪裡我都會受到歡迎,他們都很喜歡我,我也很喜歡他們。

同樣,在正甯縣宮河鎮北堡村,村民們也忙活着排練社火。渾厚的鼓樂、清脆的鑼聲、歡快的步伐……染濃了過年的氣氛。這幾年,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新春鬧社火的勁頭也越來越高漲。

正甯縣宮河鎮北堡村村民姚華棟:現在響應的國家政策也好,群衆生活也提高了,我每年參加這種活動有五六次,感覺到參加這個活動以後我的身心都非常好,心情非常好,身體也健康了。

作為慶祝春節的傳統活動,社火已經成為了農村過年必不可少的視覺“盛宴”,受到村民的重視和喜愛。社火不僅讓過年更有年味,也讓村民也從中受益良多。

正甯縣群衆文化聯誼會負責人 姚牛:冬閑時間,群衆在一起既能搞文化活動,也可以進行科技交流、思想交流,村民的(能)和睦團結相處。群衆參加的熱情也比較高,人越來越多了。

2016年,我市采取項目化運作的思路,以文化活動項目為紐帶,有效整合資源,形成了政府搭台、民間唱戲、市場參與的良好格局,全市新建成279個“鄉村舞台”、88家數字農家書屋、24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完成了66個精準扶貧鄉鎮(街辦)綜合文化站上等級工作。組織開展了“千台大戲送農村”活動、專業藝術團體演出2000多場;組織開展了 “文化下鄉”活動,送綜藝節目28台。□

═════════════════════════

◆結束語

自“新春走基層”活動開展以來,不論中省媒體,還是市内媒體,能夠牢牢把握團結奮進、昂揚向上的宣傳基調,精心策劃選題,俯身基層采訪,推出了一批生動活潑、富有特色的新聞報道,生動反映了隴東大地振奮人心的變化變遷,全面展示了全市深化改革的積極成效,精彩展現了隴原兒女勤勞智慧、善良質樸的精神面貌,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凝聚力量、增強信心、振奮精神的積極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