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琵琶行第一課時教案

琵琶行第一課時教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7:52

《琵琶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标

語言構建與運用 了解創作背景,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思維發展與提升 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學習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 學習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培養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領悟詩歌的語言美;潛心涵泳,體味情感變化;分析詩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探究失落情感的緣由。

文化傳承與理解 了解中唐時代歌女的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谪居的情況,使學生對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實有清醒的認識;繼承發展中國古典詩歌“言志”傳統。

教學重點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難點 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琵琶行第一課時教案(統編新版必修上冊琵琶行教學設計)1

一、導入解題

1.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讓他們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是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是音樂将一些素不相識的人聯系在了一起。為什麼音樂會讓素不相識的人産生共鳴呢?今天我們進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2.簡介作者:白居易,字樂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

3.《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叙事詩,繼承了漢樂府叙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白居易的長篇叙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叙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4.文體知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稱“歌行體”。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别。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琵琶行第一課時教案(統編新版必修上冊琵琶行教學設計)2

二、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見課件)

2.解讀小序。

⑴小序有什麼作用?

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⑵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3.試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⑴江頭送客聞琵琶

⑵江上聆聽琵琶曲

⑶歌女傾訴身世苦

⑷同病相憐傷遷谪

⑸重聞琵琶青衫濕

補充:我們也可以用四個數字串聯全詩内容:一段精妙絕倫的音樂描寫;兩個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邊的三次聞曲;琵琶女與白居易經曆的四種相同之處。

4.課文誦讀:齊讀和男女同學分段輪流朗讀結合。

琵琶行第一課時教案(統編新版必修上冊琵琶行教學設計)3

三、品味鑒賞

鑒賞要點:誰解風物意?誰解琵琶聲?誰解青衫淚?

(一)“浔陽江邊聞琵琶” ——誰解風物情?

1.賞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寫。

齊讀第一段,再讨論分析:本段中的景物描寫突出了什麼特點?有何作用?

①“楓葉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别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②“别時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别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别,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2.找出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分析其作用。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身旁無物,唯有明月、江水繞船,孤單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涼的心情。

3.找出描寫詩人生活環境的句子,試賞析這些語句,看能讀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寫江州的生活環境,住宅雜草叢生,禽獸哀鳴,更苦的是沒有朋友知音。詩人的失意寂寞,孤苦無聊,也通過這些景色描寫來反映,其遭際與琵琶女何其相似!

4.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浔陽江頭那一派憂郁的月光裡,凄美哀人。

琵琶行第一課時教案(統編新版必修上冊琵琶行教學設計)4

(二)“江上聆聽琵琶曲”——誰解琵琶聲?

1.找出文中三次描寫聽琵琶聲的句段。

2.第一次演奏: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方法和作用:側面烘托音樂的美。

3.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重聞琵琶青衫濕。方法和作用:側面烘托音樂的感人。

4.重點鑒賞第二次彈奏。

⑴齊讀第二段,分析琵琶女的彈奏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并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⑵琵琶女彈奏的幾個階段及其特點。

第一階段:調弦。

詩句: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特點:傾訴悲情。

第二階段:第一樂曲。

詩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特點:急切愉快。

第三階段:第二樂曲。

詩句:間關莺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特點:幽愁暗恨。

第四階段:第三樂曲。

詩句: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特點:激越奔湧,高亢雄壯。

曲終階段: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特點: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餘音繞梁階段: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側面烘托。

繪制音樂旋律變化圖。

其中重點是三個階段:

第一樂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第二樂段:“間關莺語花底滑……凝絕不通聲暫歇。”(婉轉低沉)

第三樂段:“銀瓶乍破水漿迸……四弦一聲如裂帛。”(激越雄壯)

⑶描寫音樂的方法。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拟聲詞和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大量的比喻:

比喻句   音樂特點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莺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拟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别,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

曲中含情,用感情演奏-描摹音樂:琵琶女,以情演曲;白居易,以情繪聲。

⑷思考:音樂能夠傳遞出人的心聲,人生如歌,那麼,我們是否能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軌迹呢?

清脆圓潤:沉浸在往昔回憶中的幸福與快樂;

沉吟冷澀:置身于現實生活的窘迫與凄涼;

高亢激越:傳達出女子憤怒的抗争與呐喊。

⑸配樂朗讀。

琵琶行第一課時教案(統編新版必修上冊琵琶行教學設計)5

(三)“江中聽訴身世苦”——誰解青衫淚?

1.齊讀第三段。

指名用第三人稱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及其原因。

要點: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群,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後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對比、反襯

琵琶女人生遭遇與樂曲的暗合:年輕時春風得意的愉悅——琵琶聲的清脆圓潤;年老色衰時孤獨寂寞冷的抑郁——琵琶聲的婉轉低沉;回憶往昔時落差巨大的憤激——琵琶聲的激越雄壯。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2.思考:為什麼詩人會同一個從未謀面的下等的歌妓産生共鳴呢?指名朗讀第四段,劃出文中相關的句子并進行概括。

原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有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閑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五年後,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調回長安。

3.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遭遇?

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經曆的四點相同之處:來曆相同(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我自去年辭帝京);才華相同(琵琶女: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歌詠佳句盡為白公所占);遭遇相同(兩人都是由備受賞識淪落到如今的凄涼境地);情感相通 (同病相憐,同聲相應)。他們是同憶京城,天涯人對天涯人;同歎年華付流水,苦情人對苦情人;同感處境悲涼,斷腸人對斷腸人;同滴辛酸淚,流淚人對流淚人;同洩音樂情,知音人對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對寂寞人……

4.讨論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的内涵: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谪居江洲後的郁悶的心情,隐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着豐富的内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于詩句簡明準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琵琶行第一課時教案(統編新版必修上冊琵琶行教學設計)6

四、總結拓展

1.詩歌的兩條線索:全詩以人物為線索,共有明暗兩條: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為線索,一是以詩人的感受為線索。然後兩線交織,彙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主題上。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條明線,詩人的感受是一條暗線。明線從具體形象上反映主題,暗線則從事物本質上揭示主題。一個反映民間的變化,一個反映朝政的變化。全詩結構嚴謹,叙事和抒情同時進行,不僅推動了全詩叙事情節的發展,而且不斷暗示了詩歌的主題,深化了詩歌的内容。

2.歸納概括詩歌的主題:抒發了被貶谪的悲苦心情,控訴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不公與扼殺。

3.黑格爾說:“不愛音樂不配做人,雖然愛音樂,也隻能稱半個人。隻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閱讀下面這首描寫琴聲的詩歌,就其内容情感和表現手法寫一段200字以上的賞析性文字。

聽穎師彈琴

韓 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随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要點:全詩可分為兩大段。前十句為第一大段,描寫穎師所彈奏的優美琴聲。開始的時候,琴聲顯得輕柔細碎,音調纏綿宛轉,好象一對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似的,他們在切切私語,卿卿我我地談着、笑着、傾訴着,對琴聲十分的描寫形象、生動,使人不僅聽到了“昵昵爾汝”之聲,而且也仿佛看到了一對青年男女親昵的情狀,把人們引入到琴聲的意境中去。可是正當人們聽得出神的時候,音調陡然一變:“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刹那間,琴聲變得激昂高亢,好象勇士們慷慨赴敵,雄赳赳、氣昂昂地開進了戰場,氣勢磅礴,威武雄壯,這又把人們帶進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一會兒,卻又是:“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達随飛揚”,聲音又轉成了舒緩、悠揚,好象那白雲悠然于碧空,也象那柳絮随風颠狂、飄蕩,使人也為之神遊四方。正當人們悠遊四方的時候,卻又“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這時琴聲變成了百鳥喧鬧,猛然間似乎有一隻高貴的鳳凰引頸長鳴,鳴聲諧和、清亮。繼而,琴聲又變高了,而且越彈越高,“跻攀分寸不可上”,如同一個登山的健兒,在懸崖峭壁上一層一層地往陡險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頂的時候,已是“畏途巉岩不可攀”,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情景真是驚心動魄。正在這萬分緊張的時候,忽然,又音調低伏,“失勢一落千丈強”,好象那個在高峰上艱難攀登的健兒,一失手,直落下萬丈深淵? 這一大段,通過生動貼切的比喻,描寫了穎師彈奏的琴聲變幻莫測,把琴聲的陰陽剛柔、高低起伏、騰挪轉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語言摹拟出來,使人完全沉醉在豐富優美的琴聲中。

後八句為第二大段,寫聽琴的感受。這一大段是說:自己雖然不懂音樂,可是聽了穎師的彈奏,一直坐立不安,眼淚濕透了衣裳。不禁急忙止住穎師,請他不要再繼續彈下去了。“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這就是說:你的彈奏本領太高強了,直使我的心時而如火熱,時而又如冰寒。我的感情劇烈波動得再也禁受不住了。樂曲還沒有演奏完,詩歌卻告結束。真是飄然而來,又戛然而止。這一大段既說明了詩人感受之深,同時也襯托出了穎師彈奏的高明。

這首詩先用一連串貼切、生動的比喻,描寫音樂形象,把人帶入美妙的琴聲中,然後才點出這是穎師所彈奏的琴曲,并以自己感受之深,加以贊歎。這是一種倒點題法,在這裡使用這種寫法,更能增強感染讀者的效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