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小兒推拿八大經絡穴位

小兒推拿八大經絡穴位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04 12:42:32
【穴位圖】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圖及功效大全,值得收藏!來源:小兒推拿醫師在線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頭面部

1、攢竹(天門)

【位置】 二眉之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

【操作】 兩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數】 30到50次。

【主治】 發熱、頭痛、感冒、精神萎靡、驚煩不安等。

【臨床應用】 推攢竹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常用于外感發熱、頭痛等症,多與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若驚煩不安、燥動不甯,多與清肝經、按揉百會等合用。

小兒推拿八大經絡穴位(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圖及功效大全)1

2、坎宮(眉弓)

【位置】 自眉頭起沿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 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數】 30到50次。

【主治】 外感發熱、驚風、頭痛、目赤痛。

【臨床應用】 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于外感發熱、頭痛,多于推攢竹、揉太陽等合用;若用于治療目赤痛,多與清肝經,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後點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強療效。

3、山根(山風)

【位置】 兩目内眦之間。

【操作】 拇指甲掐。

【次數】 3到5次。

【主治】 驚風、抽搐。

【臨床應用】 掐山根有開竅醒腦、定神的作用。對驚風、昏迷抽搐等症,多與掐入中、掐老龍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療疾病外,還和年壽、準頭等穴用于診斷,如見山根處青筋顯露為脾胃虛寒或驚風。

4、頰車(牙關)

【位置】 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 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數】 5到10次。

【主治】 牙關緊閉,口眼歪斜。

【臨床應用】 按頰車主要用于牙關緊閉,若口眼歪斜則多用揉頰車。

5、囟門

【位置】 前發際正中直上兩寸,百會前骨陷中。

【操作】 兩手扶兒脫,兩拇指自前發際向該穴輪換推之(囟門未合時,僅推至邊緣)稱推囟門。拇指端輕揉囟門。

【次數】 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 頭痛、驚風、神昏、煩躁、鼻塞、衄血等。

【臨床應用】推揉囟門能鎮驚安神、通竅,多于頭痛驚風、鼻塞等症。正常前顱在生後12到18月之間閉合,故臨床操作時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壓。

6、耳後高骨

【位置】 耳後入發際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兩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數】 30到50次。

【主治】 頭痛、驚風、煩躁不安。

【臨床應用】 推耳後高骨能疏風解表。治感冒頭痛。多與推天門攢竹)、坎宮等合用。能安神除煩,可治療神昏煩躁等症。

7、天柱(頸骨)

【位置】 頸後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或用瓷湯匙的邊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數】 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

【主治】 惡心、嘔吐、項強、發熱、驚風、咽痛等症。

【臨床應用】 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嘔,祛風散寒,主要用于治療惡心、嘔吐、外感發熱、項強等症。治療嘔吐多與橫紋推向闆門、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數需多才行;治療外感發熱、項強等多與拿風池、掐揉二扇門等合用。

小兒推拿八大經絡穴位(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圖及功效大全)2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腰背部

1、大椎

【位置】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

【操作】用中指端揉,稱揉大椎。

【次數】30~50次。

【主治】發熱、咳嗽、項強。

【臨床應用】揉大椎有清熱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發熱等症。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

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輕度瘀血,對百日咳有一定療效。

2、肩井

【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之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用拇指與食、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稱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稱按肩井。

【次數】拿3~5次,按揉10~30次。

【主治】感冒,發熱,上肢擡舉不利等症。

【臨床應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氣血、發汗解表、臨床常與"四大手法"配合,治療外感發熱、無汗

等症。本法亦為治療的結束手法,稱總收法。

3、肺俞

【位置】第三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用兩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稱揉肺俞;用兩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緣從上向下推動,稱推

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數】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咳嗽,胸痛,胸悶等症。

【臨床應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調肺氣、補虛損、止咳嗽,多用于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如久治不

愈,加推補脾經以培土生金,則效果更好。

4、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稱揉脾俞。

【次數】50~100次。

【主治】嘔吐,腹瀉,疳積,食欲不振,水腫,四肢乏力等症。

【臨床應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運化、祛水濕,多用于治療脾胃虛弱,乳食内傷,消化不良等症,

常與推脾經、按揉足三裡等合用。

5、腎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稱揉腎俞。

【次數】50~100次。

【主治】腹瀉,遺尿,下肢痿軟乏力等症。

【臨床應用】揉腎俞能滋陰壯陽、補腎益元,常用于腎虛腹瀉或下肢癱瘓等症,多與揉二馬、補脾

經、推三關等合用;下肢癱瘓,多配合患側的推、滾、揉法,以通經活血,幫助患肢恢複功能。

6、脊柱

【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稱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稱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

一下,稱為捏三提一法。

【次數】推100~300次,捏3~5次。

【主治】發熱,驚風,疳積,腹瀉等症。

【臨床應用】捏脊能調陰陽、理氣血、和髒腑、通經絡、培元氣,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是小兒保

健常用手法之一。臨床上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摩腹、按揉足三裡等配合應用,治療先天和後

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熱,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湧泉等合用,并能

療腰背強痛,角弓反張,下焦陽氣虛弱等症。

7、七節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長強穴)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桡側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稱推上七節骨和推下七節

骨。

【次數】100~300次。

【主治】洩瀉、便秘、脫肛。

【臨床應用】推上七節骨能溫陽止瀉,多用于虛寒腹瀉、久痢等症。臨床上常與按揉百會、揉丹田

等合用,治療氣虛下陷引起的遺尿,脫肛等症。推下七節骨能瀉熱通便,多用于腸熱便秘或痢疾等症。

8、龜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

【次數】100~300次。

【主治】洩瀉,便秘,脫肛,遺尿。

【臨床應用】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本穴性平和,能止瀉,也能通便,多與揉臍、

推七節骨等合用,治療洩瀉、便秘等症。

小兒推拿八大經絡穴位(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圖及功效大全)3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胸腹部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緣,凹陷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稱按揉天突,用雙手拇、食兩指對稱擠捏,稱擠捏天突。

【次數】按揉 15~30次,擠捏 1~3次。

【主治】咳喘胸悶,惡心嘔吐,咽痛等症。

【臨床應用】按揉、擠捏天突,能理氣化痰、降逆止嘔,對因氣機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氣上逆所引

起的痰喘、嘔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中、運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2、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兩乳頭連線中點。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稱揉膻中,用兩拇指從本穴分推至兩乳頭,稱分推膻中,用食、中兩指自

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劍突,稱推膻中。

【次數】100~300次。

【主治】胸悶、痰鳴、喘咳、嘔吐、呃逆等症。

【臨床應用】膻中穴為氣之會穴,居胸中,胸背屬肺,推揉之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對各種原因

引起的胸悶、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療嘔吐、呃逆、嗳氣常與運内八卦、橫紋推向闆門、分腹陰陽等合

用;治療喘咳常與推肺經、揉肺俞等合用;治療痰吐不爽常與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豐隆等合用。

3、乳旁

【位置】乳頭外側旁開0.2寸。

【操作】用中指端揉,稱揉乳旁。

【次數】30~50次。

【主治】胸悶、咳嗽、痰鳴、嘔吐。

【臨床應用】揉乳旁能理氣化痰、止咳,常用于治療胸悶,喘咳等症,臨床上多與揉乳中同時使用,

以增強其治療效果。

4、脅肋

【位置】從腋下兩脅至兩髂前上棘。

【操作】用兩手掌從兩脅下搓摩至髂前上棘處,稱搓摩脅肋,又稱按弦走搓摩。

【次數】50~100次。

【主治】胸悶,脅痛,痰喘氣急,疳積等症。

【臨床應用】搓摩脅肋,能順氣化痰、除胸悶、消積滞,對小兒因食積、痰壅氣逆所至的胸悶、腹

脹、氣喘等有效。

5、中脘

【位置】臍上4寸,位于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處。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稱推中

腕。

【次數】揉或推100~300次,摩5分鐘。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瀉洩,食欲不振等症。

【臨床應用】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對腹脹、腹痛、瀉洩、嘔吐、食欲不振等有效,

多與按揉足三裡、推脾經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嘔,常用于治療胃氣上逆、嗳氣嘔惡等症。

6、腹

【位置】腹部

【操作】自劍突下到臍,用兩拇指從中間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用掌或四指沿臍周圍摩,稱

摩腹。

【次數】腹脹,腹痛,疳積,嘔吐,便秘等症。

【臨床應用】分推腹陰陽能消食理氣且降氣,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氣上逆引起的惡心、嘔吐、腹脹等

症,多與推脾經、運内八卦、按揉足三裡等合用。

7、臍

【位置】肚臍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稱揉臍。用掌摩稱摩臍。

【次數】揉100~300次,摩5分鐘。

【主治】腹脹、腹痛、瀉洩、便秘,疳積等。

【臨床應用】此穴能補能瀉,補之能溫陽補虛,治療因寒濕、脾虛、腎虛引起的洩瀉、消化不良、

痢疾、脫肛等;瀉之能消能下,治療因濕熱引起的洩瀉、痢疾、便秘等。

8、天樞

【位置】臍旁 2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稱揉天樞。

【次數】100~200次。

【主治】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症。

【臨床應用】揉天樞能理氣消滞、調理大腸,多用于治療因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

瀉、嘔吐、食積、便秘等症。臨床上多與揉臍同時使用,以中指按臍,食指和無名指各按兩則天樞穴,

同時揉動。

9、丹田

【位置】臍下2.5寸。

【操作】用掌揉或摩,稱操丹田或摩丹田。

【次數】揉100~300次,摩5分鐘。

【主治】腹瀉,遺尿,脫肛,尿潴留。

【臨床應用】揉、摩丹田能溫腎固本、溫補下元、分清别濁,多用于小兒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

痛、遺尿、脫肛等症,常與補腎經、推三關、揉外勞等合用;用于尿潴留,常與清小腸、推箕門等合用。

10、肚角

【位置】臍下2寸,石門穴旁開2寸大筋處。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由臍向兩旁深處拿捏,一拿一松為一次,稱拿肚角。

【次數】3~5次。

【主治】腹痛,腹瀉,便秘等。

【臨床應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應用,特别是對寒痛、傷食痛

效果更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