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何時愛上蘭草

古人何時愛上蘭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22:04:49

在持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人類社會變化的速率相當緩慢。除了憑借猜測和思辨炮制出來的少數哲人的玄思在高空回蕩之外,真實意義上的科學技術尚未建立。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相對固化和遲滞,人們的勞動活動主要存在于農業耕作和居室建築領域,同時人類的信息創造、處理和傳播方式也十分原始、落後和低下。中國古代皇家傳遞信息的最快速度就是馬跑的速度。

古人何時愛上蘭草(看看古人是怎麼計時的)1

通常,皇帝的聖旨再重要、邊關的戰報再緊急,其最快的傳遞速度也隻能依靠信使在沿途驿站以換馬接力飛奔的方式進行。漫長的農業文明史上,由于農耕技術長期停滞,由于信息創造、處理和傳播方式的原始、落後和低下,社會變革的節奏相當緩慢,這就容易使人們養成了一種保守型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式——“天不變,道亦不變”,一切都在既定的秩序、不變的理念、固化的經驗、已成的技術中運作。在農業社會的時間思維體系裡,過去、現在、未來,是很難區别的,現在可能就是曆史,未來可能就是現在,也是曆史。

在這個時代裡,人們對時間的體悟是從大自然的變化開始的。大自然指示人們何時播種,何時耕地,何時收割。這種依靠自然時鐘記載時間的做法可追溯到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之初。埃及人的日曆就叫做“尼羅計”,它是一種标記尼羅河水升降的豎直的标尺。直到今天,尚未工業化的原始部落仍然依賴大自然這個時鐘。贊比亞的瓦族人根據身邊氣候與作物的變化将一年分為十二個時段。文萊的巴漢人将一年分為八個時段,每一時段對應于一項農事活動,從砍柴一直到慶祝豐收。

中國的漢民族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成為指導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農時依照四季而行,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工作方式貫穿了整個農業社會,重複了幾千年。依靠作物生長規律來計時,是農業時代的顯著特征。

中國最早的“年”的概念産生于春秋,春秋其本身就是農作物的完整周期;羅馬的早期紀年與中國相似,從2 月份農事開始,到11 月份結束,其餘農閑不算在紀年中;西藏的農業地區,據唐宋年間的官方記載,就有麥收為歲首的習俗。蒙古族人至今還有部分人習慣用“草青”來代替“年”這個時間單位來衡量一年的變化,這是有一定生活基礎的。

對于遊牧民族,一年一度的草青意味着牛羊的肥壯,意味着興盛和财富,而草青的結束則意味着冬天的來臨和嚴寒的考驗,因此他們特别關注這種自然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把“青”作為年度。宋朝趙珙撰《蒙鞑備錄》記載:“其俗每以草青為一歲。人有問其歲則曰幾草矣,亦常問彼生月日,笑而答曰,初不知之,亦不能記其春與秋也。”

在農業社會,人們并沒有一張精确的作息時間表。古人雖有“人生苦短”的慨歎和“寸陰寸金”的箴言,但這從未成為一種普遍的意識。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人們對時間的認識比較模糊,因而人們在用時、計時、守時等習慣上也比較模糊。中國人在時間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燈時分”“日上三竿”“不見不散”等相當模糊的說法。“掌燈”的具體時間和季節有關,和天氣有關,和地理位置及生活習慣也有關,因而沒有确定的時刻;“日上三竿”首先在計量上就無法進行,隻能憑借想象的太陽高度來确定一個大概的時間,如8 點、9 點、10 點好像都行;“不見不散”更是沒有确定的時間期望值,隻能是人們對活動結果的一種願望,是最沒有時間效應的守時方式,但又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守時方式。

對“天”的敬畏是農業時代一切生産活動的基本出發點,類似“戰天鬥地”“人定勝天”這樣的觀念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天人合一”的觀念真實地表現在農業時代的工時安排上,勞動與生活的基本規範就是要順應天道。幾千年的傳統農業社會裡,人們都是通過敬天祭神和緊緊跟随着日月星辰四季變化的規律進行耕種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很多民族都相信至高無上的上帝,敬畏上帝恩賜給人們的大自然。

在我國的曆史傳統中,《禮記・月令》相對集中地體現了時間秩序對國家政治的調整功能。《月令》規定,“孟春之月,日在營中……是月也,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春于東郊”。按照這項規定,在立春之日,天子及其文武百官必須履行一項“東郊迎春”的法定義務。單從字面上看,所謂“月令”也可以理解為“每個月”對于天子的“指令”。如果天子“背時”而行,則無異于“倒行逆施”,禍莫大焉。

也許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易傳・文言》提出了正面的要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按照這樣的規定,四時的秩序乃是一種自然秩序,天子或“大人”的行為隻有符合這樣的自然秩序,才可能使人類的生活秩序達緻一個理想、和諧的境界。人們相信大地撫育着人的生命,把神聖的土地比喻成母親,人類也像森林一樣感受着土地,從土地中吸取人生所需的全部養分,死去之後,身體也歸還給大自然,真的是“塵歸塵,土歸土”。

(《給你自由:非制式時間管理》選登)

古人何時愛上蘭草(看看古人是怎麼計時的)2

《給你自由》一書是鳳凰FM讀書計劃首頁重點推薦作品,豆瓣評價7.3分,一線企業管理者的視角,觀察時代特征,挖掘時間管理,颠覆傳統,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超前理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