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國外旅遊的朋友,給鮮姐發了一組聖誕節街頭的自拍,并用自己匮乏的英文詞彙量一個勁兒感歎:so beautiful!!!
看着這貨一副沒見過世面的亞子,鮮姐忍不住給了會心一擊:過聖誕節的時候,請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打call,畢竟這街頭的東西,80%都是made in China···
不相信我們就來扒一扒。
10棵聖誕樹,9棵來自中國
美國的《華盛頓郵報》曾經這樣評論:“全球的聖誕節都離不開‘MADE IN CHINA’!”
為啥這樣說呢?另一個外國媒體給出了答案。
12月22号,德國的《法蘭克福評論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世界聖誕節,中國制造》,文章中提到,全球三分之二的聖誕節裝飾品産自同一個中國城市——義烏。
那麼,義務生産的聖誕商品規模到底有多龐大?我們看一組更具體的數據。
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11個月,義烏周邊的600多個工廠和作坊,生産了價值30億美元的聖誕相關産品。
2018年夏天,義烏海關累計快速驗放了1351噸聖誕商品,比去年增長12.2%。
2019年1月至10月間,義烏的聖誕商品訂單已經超過19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24%。
2017年有聖誕産品工廠對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站說:他們有至少30%的訂單來自美國。
因此,當2018年9月,聖誕燈和包裝紙等出現在美國加征關稅的名單裡的時候,有不少媒體分析,這可能會對義烏的聖誕商品制造商造成巨大沖擊。
然而,事實上,并沒有。
有商家表示:“中國的聖誕商品并不依賴美國市場,還出口南美、中南美、俄羅斯和東盟,總體而言銷售穩定,而且我們結算用的是人民币,不但沒有下降,甚至略有增長”。
更有趣的是,有很多美國商家為了防止漲價,早早就敲定了跟義烏商家的聖誕節訂單,畢竟在全球很難找到一個比中國的産品性價比更高的地方了,“100個聖誕帽5塊人民币,你能找到比義烏老闆更像上帝的人嗎?義烏就是我的聖城家園。”
有工人自豪地說:“全世界每10棵聖誕樹中,就有9棵源自中國”。
所以,很顯然,中國制造不一定需要美國,但是美國人要想好好過個節,卻離不開中國制造。
世界第一大市場——義烏
義烏是一個小縣城,但是在國際上,它比許多省會城市的知名度還要高,目前,義烏已經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确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義烏小商品市場到底有多大呢?據數據統計,義烏國際商貿城,有7.5萬個商位,每五分鐘一個,逛完要一年,曾經有BBC的記者進入義烏小商品城,在裡面迷路了,3個小時沒能順利走出來···
要說義烏為什麼能取得現在的地位,emmm,個人認為勤勞 智慧 包容缺一不可。
比如說勤勞,我們仍然以聖誕商品為例。
明天又是聖誕節,當西方國家都在歡度聖誕的時候,義烏的“聖誕節”已經結束了。
可能大家已經根據上文的數據注意到了,義烏生産聖誕商品,其實是從春節之後就開始的,然後一直賣到聖誕節前,因為要走海運,大部分外國人都是夏天來中國采購聖誕用品,9月底外貿生意就結束了。
也就是說,為了讓全世界人民能順利過個聖誕節,義烏人要忙碌一年,比如,今年的聖誕節還沒過,他們已經投入了明年新産品的設計開發和打樣。
而大部分義烏的工人,每天都要工作13個小時以上。
勤勞的背後必然是不菲的成績,今年有數據統計,義烏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60773元,上海的這個數據是54305元,北京是48458元。
所以,在義烏,不要小看市場上那些穿大褲衩人字拖的大叔,他們的收入水平是人均法拉利。
小商品裡面的大智慧
有人發過一張義烏小商品城商品的地域分布地圖,講真,密集恐懼症都要犯了···
而背靠着小商品城發展到如今規模的義烏,背後是有大智慧的,比如認真,比如創新。
就拿聖誕禮品這麼一個可能在大多數人看起來沒有太大技術含量的東西來說,義烏商家就下足了功夫。
據央視财經報道,義烏生産工藝品的一位廠長表示,在聖誕商品上,自己投入了十幾個人的研發團隊,有的去做調研,根據調研的結果,對産品進行升級,加入燈的變化、光纖絲的變化,甚至是藍牙、音樂等。
他們還會根據不同國家客戶的愛好改進産品。
比如歐美客戶最愛綠色雪松點綴金銀鈴铛;南美客戶最愛紅綠藍燈光搭配撞色花朵;而有些國家注重環保,就采用木質元素等等。
就一個聖誕帽,就有500個款式······
有這麼“較真兒”的态度,幹啥幹不成?
結語
除了勤勞和智慧,做生意必不可少的還有誠信和包容,隻有80多萬戶籍人口的義烏,每年接納的外來建設者超過上百萬人,外國人就有1.3萬,不輸北上廣深。
再加上互聯網和電商的加持,據說現在隻有5個國家還沒出現過義烏的商品······所以,義烏距離攻陷全世界,僅有一步之遙。
如果沒有義烏,外國人可能過不了聖誕節,這個說法半點也不誇張。
正如義烏市聖誕用品行業協會秘書長蔡勤亮所說:“特朗普做什麼跟我們無關,我們不過聖誕,我們隻生産聖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