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三國是典型的戰争時代,群雄并起,你征我伐,是培養名将的肥沃土壤。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280年西晉統一,一共96年的時間裡,衆多的三國名将馳騁疆場,鬥智鬥勇,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理想之歌,有的以勇猛取勝,有的品格過人,有的謀略超群,有的文武雙全,每個三國迷心目當中,都有一個鮮活的名将排行榜。
小說演義中的描寫,劉備的“五虎上将”,曹操的“五子良将”,多已深入人心,至于東吳這邊熟知的朋友應該不是很多。其實當年孫權手下也有很厲害的大将,為其立下了汗馬功勞,具體都是哪些英雄人物,我們接着來看。
五、程普
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年東吳的名将,曆經東吳孫家孫堅、孫策、孫權三代。
赤壁之戰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敗曹操,之後大破曹仁于南郡。
遭逢亂世,周泰最早和一幫人聚集在洋子江,以打家劫舍維持生活,後來聽說江東孫策招賢納士,是位豪傑,就領着手底下幾百人前來相投。那時候,孫策勢單力薄、兵微将寡,有周泰前來投奔,自然喜出望外,便讓其做了軍前校尉。周泰自從認準了吳主,便一直忠心耿耿,在群雄并起,豪強紛争的年代,從未萌生過二心。
舍生忘死,戰功卓著,事實說話,真情動人。周泰的作為、周泰的表現、周泰的忠心,孫權無疑銘記于心,感恩于懷,動情于行。他專門設宴款待周泰,待其以骨肉之恩,委以重任,還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張蓋,以為顯耀。
無疑,衆将也受到了深刻教育,這清楚地表明,周泰是靠舍生忘死,赤膽忠心,英勇戰鬥的赫赫戰功,赢得這項官職,這般地位,這種榮耀的,衆人自然從心底裡敬服。
三、甘甯
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沖将軍。
甘大将軍年輕的時候力大無窮,遊來遊去,用現在的話說叫不務正業,聯合了一幫人做了頭頭,十足的地方土匪,在地方為非作歹,搶奪船隻财物。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甘甯二十幾歲,從此金盆洗手,讀了一些書,對前人英雄事迹有所了解,想要有所作為,于是帶着八百餘人前去依附劉表,後又投靠江夏太守黃祖。
甘甯曾危難時分救黃祖一命,然而黃祖卻不重用他。公元208年,甘甯領着手下人馬投靠孫權,自此在吳國開始建功立業,打破黃祖,占據楚關,攻打曹仁取得夷陵,鎮守益陽成功抗拒關羽,而守西陵之時又擒獲朱光,還曾率領騎兵夜襲曹營,戰功非常顯赫,因此頗得孫權的重用,而他本人仗義疏财,在軍中也深得士兵的擁戴。公元220年,甘甯去世,孫權十分痛惜。
二、黃蓋
今湖南永州人,東漢末年的名将,曆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貨真價實的三朝元老。
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生活困苦,但是淩雲壯志不變,閑暇之餘還經常學習兵法。
他最開始跟着孫堅,随後又随着孫策和孫權,南征北戰,從不叫苦。
黃蓋這一生中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忠勇。他作為三朝元老,對每一位主子都十分的“忠”。而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打黃蓋大家都知道。所以黃蓋的第一個性格特點就是忠勇。
黃蓋的第二個性格特點是足智多謀。雖然他為人嚴肅,但是對訓練士兵很有一套,每次出去打仗,他的部隊都勇猛善戰,令人敬佩。在赤壁之戰之後,黃蓋被派出去平定武陵郡的蠻夷叛亂。而當時武陵郡兵力隻有五百,與蠻夷之間的兵力差距有些大,但是黃蓋還是憑借着自己的戰術,大勝蠻夷,将他們趕出了武陵郡。
一、呂蒙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呂蒙是繼周瑜之後,孫吳另一位優秀主帥級将領。他沒有周瑜的富貴出身,卻從一個貧苦的少年娃娃兵變成了新銳将軍。他是一個莽撞的愣頭青,經過孫權的點撥,竟然成為讀書學習的标兵模範。我們熟悉的成語“刮目相看”、“吳下阿蒙”都與他有密切關系。
呂蒙一生中的巅峰是白衣渡江,全據荊州。其實這一仗打得很順,完全是上一次襲奪三郡的一次翻版。足以見在戰略戰術上呂蒙都是當時一等一的選手,面對“萬人敵”二爺都能全勝而歸,所到之處望風披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