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如來有什麼關系?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阿彌陀佛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喬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顔。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
喬屍迦王聽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舍了國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賜号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衆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并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果。又對于沉淪苦海中的苦惱衆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才能滿足他的心願。于是他仔細思維,想要達成這個目的,必須先建立一殊勝極樂的世界,來攝度衆生才可以,于是又定了一種最簡單的的修行法門,能夠使一切衆生,容易修持而喜歡生到他的國土。
于是法藏比丘禀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壯嚴的淨土,并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衆苦。
當時世自在王佛感念他的志向以及他的高明,立即為他開始修行的法門,并且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刹土的境界。法藏比丘聽完,更加歡喜,發下無上勝願。
于是,阿彌陀佛在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其勝而舍其劣,唯有西方淨土,最為殊勝,最為适意。他又選取最容易的修行法門:稱名念佛。
然後,他又和佛說:我已經找到了莊嚴的佛土和清淨修行的法門。
佛說:你今天可以說說,讓大衆歡喜
法藏比丘說: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于佛前廣發四十八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願願莊嚴極樂,願願拔度衆生。如果不是絕勝殊妙的淨土,則希望往生的人就少,或者是因為感覺難不去修持,所以雖然是殊勝的淨土,如何的壯麗,也不能廣攝衆生,求生我國。如是奈何能酬茲大願呢?于是就以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衆生的歸宿處之果,提倡念佛法門為一切衆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絕世的大業,不是大願大力,豈容易成就?
從此他發下四十八個大願,一定要成就這樣一個世界。經過數劫的努力,他的無邊願力終于幫助他成就了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從此成為了十方一切諸佛都共同贊譽的阿彌陀佛。衆生通過念佛一心來到西方極樂世界。
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道,與諸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聚會一處,能夠聽受佛法,而且壽命無有窮盡,還可以知道各處其他衆生的心念和命運,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全名悉達多·喬達摩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佛教創始人,也就是教主。
平時我們經常聽到的如來佛和佛祖,比如《西遊記》裡的如來佛,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人對釋迦牟尼佛的一種習慣性的稱呼。或者說是佛教初傳時中國人由于對其還不夠理解,因而産生了謬誤。
釋迦牟尼三千年前出生于印度,後來成佛。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49年,講經三百餘會,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經都是後來他的弟子記錄下來的。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
想了解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可以點擊下面鍊接翻閱小編之前的文章哦~
釋迦牟尼佛
簡單說,佛佛都是如來,如來隻是一個稱謂而已。
如來不是指的釋迦牟尼,也不是特指的某一位佛,而是佛教對覺悟者的一種稱呼。
想具體了解如來佛可以點擊下面鍊接翻閱小編之前的文章哦~
《西遊記》頻頻出現“如來佛”,可你知道“如來”的真正含義嗎?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也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出來的惟一的佛。按道理,所有佛門弟子都應該經常念頌釋迦牟尼佛的名号。
但是,事實恰恰不是這樣,我們經常聽到的卻是“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什麼呢?
“阿彌陀”在梵語中為“無量”或者“無窮大”的意思,基于阿彌陀佛深宏的誓願,任何人隻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淨土佛國。
在久遠的前世,他們曾經有過君臣關系,還有過兄弟關系!
《法華經》裡記載:久遠之前的另外一個世界有位國王(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個王子,其中阿彌陀佛在當時是第九位王子,釋迦牟尼佛在當時是第十六位王子,當時他們各自受持不同的刹土,後來,釋迦牟尼佛選擇我們這個五濁遍滿的世界成佛,阿彌陀佛則選擇非常清淨善妙的刹土成佛。
《悲華經》記載,在無量劫,前,有一位寶海梵志大臣勸勉無诤念國王發菩提心建構淨土。無诤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這個梵志大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個時候曾經發了五百大願,稱為大悲菩薩。其中的一個願就是,他看到了未來的時候,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現在的世界)的人壽百歲的時候是最苦難的時候。這個時候衆生的煩惱很重,福報微淺、智慧微小,苦不堪言。由他的不忍衆生苦的悲心要到這個濁惡深重的世界來度衆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人壽百歲的時候投生到我們這個世界并成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