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6 06:41:33

蒙古族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婚嫁習俗,雖然随着時代的變遷,婚嫁習俗也在不斷改變,同時,由于本民族東西部的差異以及内外蒙古族生活的差異,婚嫁習俗也不盡相同,但是一些小的差異還是存在。近現代,有一些不合法律和規範的陋習逐漸被淘汰,現在簡單給大家将曆史傳承和曆史遺留給介紹一下,有些隻能作為曆史笑談,有些作為知識看看。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秃兒與诃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餘。在部落間的戰争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解放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秃兒帶領其子帖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親。德·薛禅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于九的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豔麗的蒙古長袍,腰紮彩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祝頌人,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并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遭。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别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裡壘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裡祭灑奶酒,并跪拜叩頭。旁側站着司儀誦念《火的贊詞》:

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

诃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

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

民族之火從古到,

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

請新郎新娘叩頭吧!

佛光為你們接代傳宗。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蔔,選擇吉日,确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準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準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并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讨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并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竈,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随着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别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依爾格沁:蒙古語,探望者的意思。通常是在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新娘家要來人,看望新娘和拜見新郎家的親戚,即所謂認親。男方家來者稱作依爾格沁。來者多為姑、嫂等人,他們各帶禮品或食品,來到新郎家舉行認親儀式。新郎家須設盛宴熱情招待。在盛宴上,男女雙方彼此相認,互相問安、敬酒,充滿着熱情洋溢的景象。

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的老婦。即梳頭媽或分頭媽。蒙古語稱媽媽為額吉,故稱梳頭額吉,蒙古族娶媳婦時,男方家要請一位兒女雙全、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給新娘梳頭,把新娘原來的單辮發式分為兩半,梳成媳婦頭,标志着由姑娘變為新媳婦,梳頭額吉是新娘一生難以忘卻的,在蒙古族婚禮歌中她就是新娘的第三個媽媽(生媽、婆媽、梳頭媽)。

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娶親回來後,也放在蒙古包的西側,三日之内,不許别人動它。三日後,由新娘收起來,終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氣,又可以威鎮魔怪的一種神聖的吉祥物。這正是蒙古族古代實行搶婚制或掠奪婚姻的一種遺俗。

轉房婚:兄妻弟婚、弟妻兄婚或父妾子婚的婚姻習俗。是原始社會族外群婚制的一種遺俗。在古代,女子出嫁後,便為男家的财産,寡婦必須留在男家轉婚。蒙古族中有兄亡嫂轉嫁其弟,弟亡弟媳轉嫁其兄,父亡妾(繼母)轉嫁其子的轉婚形式,據《馬可波羅行紀》載:“鞑靼可娶其從兄妹,父死可娶其父之妻,惟不娶生母耳,娶者為長子,他子則否,兄弟死亦娶兄弟之妻。”如明代土默特部阿勒坦汗死後,其妾三娘子轉嫁于阿勒坦汗長子黃台吉;黃台吉死後,三娘子又轉嫁于黃台吉長子扯力克。轉房婚與族外婚有密切關系。在古代,蒙古氏族或部落内部彼此不能通婚,一般男子隻能娶其他氏族或部落中的女子為妻;女子嫁到某一氏族或部落後,若丈夫死去,該女子隻能嫁給其丈夫的近親為妻。

入贅婚:女子不出嫁,招男子入女家為婿,或男子到女家服役的婚姻形式,又稱招養婚或服役婚。蒙古族有入贊婚的習俗,通常女家無男子,或寵愛女兒,不願其出嫁遠離,便招婿入贅。入贅的女婿,可成為女方家庭成員,贍養雙親,傳宗接代,并享有女家财産繼承權。經過若幹年後,如嶽父認為女婿可以另起爐竈時,就撥給一部分牲畜和财産,分居另過。有些蒙古族地區,入贅後的女婿,生兒育女後,也可以帶領妻子回到自己的家裡。還有一種是嶽父與贅婿為雇傭關系,待贅婿服役期滿後,可攜帶妻子還家,解放後,入贅婚逐漸消失。

多妻婚:一個男子同時和幾個女子結為夫妻關系的婚姻形式,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一般都有幾房妻室,有的多達幾十個,如蒙古汗國時拔都汗有二十六個妻子。每一個妻子有一頂大氈賬,正妻的氈賬置于最西邊,末妻的氈賬置于最東邊,其他妻子按照各自的地位依次安置。一妻婚 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煙形式。又稱單偶婚。近代蒙古族社會中,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婚俗。特别是解放以來,一夫多妻制被廢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包辦買賣婚煙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願結合的社會主義新婚俗,已蔚然成風。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蒙古族的婚娶習俗有哪些)1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蒙古族的婚娶習俗有哪些)2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蒙古族的婚娶習俗有哪些)3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蒙古族的婚娶習俗有哪些)4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蒙古族的婚娶習俗有哪些)5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蒙古族的婚娶習俗有哪些)6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蒙古族的婚娶習俗有哪些)7

蒙古族的婚配風俗習慣(蒙古族的婚娶習俗有哪些)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