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風·式微》 是詩經中一首因不堪忍受勞役而表達怨憤的詩歌,
中國古詩詞創作過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506)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邶風·式微》
《邶風·式微》 普遍認為這是一首人們因不堪忍受繁重的勞役而表達怨憤的詩歌。
《邶風·式微》 全詩共兩章,皆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就要回家,這在缺少燈火的古代,是人盡皆知的常識。而詩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天黑了卻仍然不回家,這到底是為何呢?
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所謂的“君”,君主的事情大如天,為了給他們以方便,詩人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非人處境、不公正的待遇使他們對統治者憤懑盈腔,然而卻終究無可奈何,隻能繼續做事,與後來者分享其憤恨、無奈和對明知不會實現的自由和公平的奢望。
這首《邶風·式微》,在古代流傳很廣。
東漢的鄭玄學識淵博,他家的奴婢也飽讀詩書,說出話來引經據典。他讓一個丫鬟去辦事,結果丫鬟辦砸了。鄭玄很生氣,要鞭打她。
結果那個丫鬟很不服氣,不停地為自己的錯誤辯解。鄭玄見她非但不認錯,反而頂撞自己,頓時勃然大怒,命人把她拖到爛泥坑裡,以儆效尤。
不一會兒,另外一名丫鬟路過爛泥坑,看到滿身泥巴的同伴,驚訝地問:“胡為乎泥中?”
原來丫鬟乙這一句話原來是引經據典,語出《詩經·邶風·式微》,意思是:“咦,小夥伴,你怎麼在爛泥坑呀?”
丫鬟甲雖然一身爛泥,可是咱不能不能輸了氣場啊,她也引經據典回了兩句:“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意思是:“嗨,别提了姐們兒。我正要辯解,正趕上那個老家夥發脾氣!”
第一個丫鬟甲這兩句話也出自《詩經·邶風》,屬于《柏舟》篇。古代有學問的人講究“斷章取義”、“賦詩言志”,也就是從《詩經》裡抽出幾句來,不拘于原意,而是借用其字面來抒發自己的内心想法。
兩名丫鬟的一問一答,雖然近乎玩笑,卻也别有一番趣味。由此也可看出,她們雖為奴婢,文學修養還是很高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