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海峽,是歐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位于格陵蘭島(北美洲)和冰島(歐洲)之間。
▲丹麥海峽的位置,距離丹麥本土3000多公裡
丹麥海峽雖以“丹麥”命名,實際卻距離丹麥本土3000多公裡。因為海峽兩岸的冰島和格陵蘭島曾經都是丹麥的領土,被丹麥視為内海,因此命名為“丹麥海峽”。
然而,後來格陵蘭島和冰島的命運卻截然不同。1944年,冰島正式脫離丹麥獨立,成為冰島共和國。
▲冰島國旗
然而格陵蘭島卻沒有獨立。1979年,丹麥和格陵蘭達成協議。格陵蘭獲得了除國防、财政和司法之外的幾乎所有自治權,被視為丹麥的海外領地。
▲格陵蘭區旗(左)和丹麥國旗(右)
那麼,曾經同樣是丹麥領土,為什麼面積隻有10萬平方公裡,人口37萬的冰島獨立成功,而面積216萬,人口隻有7萬的格陵蘭島卻沒有獨立成功呢?
格陵蘭島、冰島與丹麥的關系,跟維京人在北歐的劫掠密切相關。
丹麥人、瑞典人和挪威人的祖先是日耳曼人的一支——維京人。其生活地區地處高緯度,氣候嚴寒,适合農耕的土地極少。
公元8世紀之後,維京人開啟了對外劫掠的道路。
▲維京人的劫掠路線
公元9世紀時期,向北劫掠的維京人——英格爾夫·阿納爾松率領第一批維京人登陸了北大西洋的一座島嶼。
傳說這些維京人故意将其叫做冰島,以營造冷森森的形象,阻止其它人登陸染指這裡。
▲維京人登陸冰島
公元930年,維京人在島嶼上刻下法律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議會——阿耳廷。這是維京人第一次使用議會管理地方。
▲油畫,維京人使用的議會石
傳說公元980年左右,來自冰島的維京人紅胡子埃裡克因為犯罪被迫流亡海外。
埃裡克一家攜帶家奴在流亡的過程中意外到達了一個面積更為廣闊的島嶼。與冰島無人居住的情況不同,格陵蘭島西南部有零星的因紐特人居住。
因為該島南部峽灣地帶綠草成茵,将其命名為Grønland,翻譯為英語Greenland,意即“綠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來此居住。
▲挪威的維京人紅胡子埃裡克向北劫掠圖
公元10世紀到公元11世紀,維京人在歐洲本土建立了三個維京國家:向北擴張維京人建立了挪威王國;向東擴張的維京人建立了瑞典王國;向南和向西擴張的維京人建立了丹麥王國。
冰島和格陵蘭島的維京人主要是以向北擴張的挪威人為主。1261年,冰島和格陵蘭島都被挪威所統治。
三個維京人國家中,丹麥的實力最強。14世紀時期,為了對付德意志漢薩同盟,丹麥聯合挪威、瑞典組成卡爾瑪同盟,丹麥是盟主。實力最弱的挪威不得不依附于盟主丹麥。
▲卡爾瑪同盟,丹麥實力最強
16世紀戰勝了漢薩同盟之後,瑞典因不滿丹麥的統治,退出了同盟。16-19世紀時期,瑞典和丹麥為了北歐霸權,進行了長達3個多世紀的争霸戰争。
丹麥為了防止挪威效仿瑞典獨立,幹脆取消挪威自治地位,成為一個省。随着挪威自治地位的取消,格陵蘭島、法羅群島和冰島的主權變更為丹麥。
▲1721年,丹麥的領土
格陵蘭島、冰島都在16世紀從挪威易手丹麥。但這兩個地區的人口結構則大不相同。
從公元10世紀至公元16世紀時期,大批來自挪威的維京人到達冰島後,維京人成為了冰島的主要民族。當地使用的冰島語是在挪威語的基礎上形成發展的。
冰島語、挪威語和丹麥語雖然都是在日耳曼語系基礎上發展來的,但經過了幾百年的分化,彼此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冰島經曆了大約5個多世紀的發展,形成了有自己文化特點的冰島文化,與丹麥之間愈來愈遠。
▲冰島語的文字,跟丹麥語類似但又不同
從10世紀第一次被發現後,大約有4000名北歐人進入格陵蘭島定居。15世紀之後,格陵蘭島地區進入小冰期,北歐人定居點大批消失。
當地的土著居民因紐特人以及因紐特人和北歐人的混血成為了格陵蘭島的主要居民。
冰島緯度相對較低,适合放牧的土地較多,農業發展程度高于格陵蘭島。格陵蘭地區則地處高寒地帶,經濟發展停留在原始漁獵時期。
因此,冰島人口數量多于格陵蘭島。然而,17-18世紀時期,丹麥為了進一步控制相對較為富裕的冰島,對于冰島采取了嚴格的貿易限制,限制冰島的對外活動。
1783年,冰島火山爆發,霧霾引起了當地大批牲畜死亡,造成了嚴重的饑荒。在貿易限制、饑荒的推動下,冰島和丹麥的矛盾越來越深。
▲17-18世紀時期的冰島地圖
18世紀末,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冰島的獨立運動開始萌芽。拿破侖戰争中,瑞典和丹麥站在了不同的陣營。瑞典因鐵礦石主要銷售市場在英國,站在了反法同盟一邊。丹麥則站在法國一邊。站錯隊的丹麥受到嚴厲處罰。
1814年,丹瑞簽訂《基爾條約》,丹麥将挪威割讓給瑞典。但冰島、格陵蘭島依然歸屬丹麥。
▲《基爾條約》簽訂使丹麥喪失挪威,依然保留冰島、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冰島的主權正式從丹麥-挪威聯合,變成了丹麥。冰島和格陵蘭之間的海峽因為是丹麥内海,被命名為“丹麥海峽”。
雖然兩地都隸屬于丹麥管轄,接受丹麥派出的總督直轄,但因為兩地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差異,獨立運動呈現出不同的變化,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冰島開展了更激烈的獨立運動,要求恢複冰島語,重新召開阿耳廷(議會)。
19世紀30年代,随着歐洲本土的希臘、比利時等國的獨立運動高漲,冰島受到了影響。1840年代,冰島獨立運動在西古德松的帶領下,獨立運動逐漸高漲。
▲冰島獨立運動領袖——西古德松
1843年,丹麥不得不同意重新召開阿耳廷會議。這是冰島時隔800多年後再次召開議會,冰島語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1848年歐洲革命後,丹麥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頒布了新憲法。新憲法卻沒有提及冰島的地位。這引起了冰島民衆的強烈不滿。
1851年,冰島阿耳廷在西古德松等人的鬥争中,迫使丹麥國王不斷做出讓步。1854年冰島取得自由貿易權,1855年争得出版自由權。
1874年8月,冰島通過議會鬥争,從丹麥王室手裡獲得了财政、司法的自主權。冰島從丹麥手裡獲得了有限的自治。
▲冰島議會
這一系列自治争取,是格陵蘭島所不具備的。因為格陵蘭自15世紀陷入小冰期以來,人口和經濟發展相對停滞,對于丹麥的反抗程度較低,對丹麥本土的依賴程度高。
根據丹麥和冰島的自治協議,冰島阿耳廷分為上、下兩院。其中,上院由6名丹麥委派人員和6名當地選舉出代表共同組成。意味着上議院依然被親丹麥人士把控。
▲冰島議會石遺址
冰島雖取得了高于格陵蘭和法羅群島的自治權,但這隻是第一步。在冰島議會中,丹麥語的使用範圍要高于冰島語。
冰島雖沒取得完全意義的獨立自主,但其政治生态發展已經高于格陵蘭。
格陵蘭的政治制度發展相對落後,對于自治要求沒有那麼強烈。因此,格陵蘭一直接受丹麥派總督管轄。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格陵蘭因紐特人,依然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
進入20世紀以來,随着丹麥的自由黨政府上台,丹麥和冰島的關系進一步出現了調整,丹麥通過了一項法令,規定冰島的官員要把官邸設置在雷克雅未克(現冰島首都),而非哥本哈根。
此外,作為丹麥的冰島地區的官員,必須通曉冰島語。這就意味着過去由丹麥指定的總督的時代一去不複返。冰島取得了更大程度的自治。
1905年,原屬于瑞典-挪威邦聯的挪威在制憲危機後,選擇了退出邦聯。挪威獲得了獨立。
▲1905年,挪威脫離瑞典獨立
挪威的獨立給尚在丹麥統治之下的冰島機會。20世紀10年代,冰島人設計了自己的旗幟——藍底紅十字加白色線。這是冰島人第一次使用自己的旗幟。
1913年,丹麥同意了冰島使用自己旗幟。
▲冰島獨立時使用的旗幟
一戰後,民族自決原則成為共識。冰島也開始與丹麥進行談判。
1918年,丹麥與冰島簽訂聯合法案,丹麥承認冰島為自治王國,冰島國王為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十世兼任。冰島和丹麥組成共主邦聯。
▲丹麥-冰島共主邦聯的國王——克裡斯蒂安十世
根據丹麥和冰島簽署的規定有效期為25年。25年後,冰島可以對是否和丹麥繼續聯合、是否繼續維持君主制進行公投。
自此,冰島除了外交和國防方面由丹麥負責之外,獲得了内政、外交方面的全部獨立,跟獨立的主權國家已經沒有任何區别。
▲冰島王國的國徽
與冰島相比,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則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治。
▲二戰時期的格陵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了冰島獨立以及格陵蘭島獲得自治權的機會。
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1940年4月9日,德國向丹麥宣戰,不久,丹麥本土全境被德國占領。
▲德軍占領丹麥
原屬于丹麥的冰島王國議會迅速宣布脫離丹麥的控制,獨立行使主權。
德國占了丹麥本土之後,北上占領了挪威全境。挪威的淪陷使得北海成為了一片開闊的海域,冰島時刻面臨着被德國吞并的危險。
▲丹麥、挪威的淪陷,使得挪威海成為開闊的海域
為了保護本土的安全,冰島議會宣布冰島保持中立狀态不變,從丹麥國王收回冰島外交及其他事務的權力。
納粹德國占領挪威,引起了英國、美國以及加拿大的擔憂。因為德國極有可能以挪威海域為基地,進而占據法羅群島、冰島以及格陵蘭,威脅英美加的安全。
1940年5月,為了防止冰島淪入德國手裡,以免英國受到兩面夾擊,英國不顧冰島宣布中立的事實,出兵占領了包括冰島和法羅群島在内的所有丹麥的“領土”。
此舉激起了冰島、丹麥的強烈不滿。
奈何,當時冰島沒有海防軍隊,面對強大英國海軍顯得無能為力,不得不被迫接受英國的占領。
▲英軍占領冰島
1941年,随着二戰進程的深入,英國陷入不列颠空戰難以自拔。
為了保護不列颠本土,英國退出撤出冰島和法羅群島。美國取代英國占領冰島、法羅群島以及格陵蘭島。
當時,冰島、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島的名義上“主權”依然是丹麥。
英美軍隊的駐守給冰島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化。此前冰島經濟主要依靠漁業為主,輔之以牧業。
美英軍隊的駐守使冰島在二戰時期擁有了大批例如民用機場(雷克雅未克機場)、軍用機場(凱夫拉維克機場)、港口、醫院等基礎設施,帶動了冰島的發展。
▲凱夫拉維克機場
随着二戰中德國的敗局已定,冰島和法羅群島、格陵蘭島等地的命運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早在戰前,冰島就和丹麥簽署協定,獲得高度自治的地位。因此,冰島在二戰即将結束時就要求脫離丹麥。
1943年12月31日,冰島和丹麥簽署的法律已經到達了25年的期限。1944年5月20日,在納粹德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冰島開展了是否和丹麥繼續維持邦聯關系、是否繼續維持君主立憲制的公投。
▲冰島獨立公投
最終,冰島有13萬人口中的成年男子參與了獨立公投。97%的居民投票支持廢除邦聯,95%的居民投票支持廢除君主立憲制,建立新興的共和國。
1944年6月17日,冰島宣布脫離丹麥獨立,成立冰島共和國。
▲冰島國旗
然而,法羅群島以及格陵蘭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戰前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作為丹麥領土的一部分,被英美軍隊占領。
戰後,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島作為丹麥領土,歸還給了戰勝國丹麥。
無論是法羅群島還是格陵蘭島,雖有着自己的語言文化,但人口數量卻遠遠遜色于冰島。獨立建國條件不夠成熟。
冰島面積有10萬平方公裡,人口約有13萬。早年的議會政治傳統、數十年來相對成熟的經濟、政治發展模式,使得冰島可以在戰後迅速建立共和國。
與之相比,面積1399平方公裡的法羅群島人口隻有1萬人。
與冰島一海之隔的格陵蘭島可容納的人口數量更少,雖然格陵蘭島面積216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一大島,但人口隻有2.1萬。
▲ 格陵蘭島的位置(綠色)
冰島在二戰後憑借三次同英國的鳕魚戰争的“勝利”,保住了漁業資源。
20世紀70年代後,冰島通過漁業出口帶來的經濟紅利,發展金融和旅遊業等第三産業,在短短的30多年裡完成了經濟轉型,成為了世界富國。
▲ 冰島在三次鳕魚戰争後,領海範圍得到擴大
與冰島相比,格陵蘭的政治訴求是高度自治、而非獨立。格陵蘭的經濟發展以漁業為主,經濟發展方式十分落後。
戰後的丹麥本土通過全方位發展,成為了西方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1953年,格陵蘭從過去的殖民地變成了丹麥的一個州,跟丹麥其他的州地位平級,格陵蘭在丹麥議會中也獲得了兩個席位。
1973年,格陵蘭作為丹麥的領土,跟丹麥一起加入了歐共體(歐盟)。以漁業為主的格陵蘭跟随丹麥加入歐盟之後,自身利益因為“歐洲共同漁業”政策受損。
▲歐共體(歐盟)共同漁業政策覆蓋範圍(藍色)
冰島保護漁業資源的成功案例給了格陵蘭啟示,從1970年代起,格陵蘭和丹麥進行了新的談判。
格陵蘭獲得除外交、國防和部分财政權之外的所有自治權,成為了丹麥海外領地。
▲格陵蘭地區的公投
格陵蘭島雖然資源豐富,但是開發難度大。如今,每年丹麥需要補貼格陵蘭3.5億美元才能維持格陵蘭的積極運轉。因此,格陵蘭的獨立意願更弱。
▲格陵蘭地區資源豐富,想獨立開發并不容易
曆史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丹麥海峽的兩個不同地區——冰島和格陵蘭島的不同命運。二戰後的經濟發展模式,決定格陵蘭對丹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對于格陵蘭來說,保持高度自治地位,可以使自己的日子相對較好。對于丹麥來說,擁有格陵蘭不僅可以擁有豐富的資源,還可以獲得未來打開北極之門的鑰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