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的第一人是楊利偉,他是在2003年搭乘着神舟五号飛船進入了太空,成為了太空中第一位來自中國的訪客。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裡程碑式的一步,可是相較于科技發達的外國,我們的這第一步卻遲了42年。因為在1961年時蘇聯的尤裡·加加林就率先進入了太空,是名副其實的人類史上進入太空第一人。
雖然我們相較于美國、蘇聯這種發達國家,我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地很晚,但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在現階段我們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果。迄今為止,我國已經進行了七次載人航天的發射任務,并且都完成地非常圓滿。
就在此前,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員們在太空中度過了為期90天的漫長生活。在确認彙報完成了多項研究工作之後,神舟十二号帶着航天員們重新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時大家都不禁好奇,這三個月中,我們的航天員在太空中是如何生活的,如果不方便洗臉洗澡,他們回歸的時候是不是會臭烘烘的呢?
而且如果要洗澡理發,是離不開水的。可是在漫長的太空旅行中,太空艙裝得下那麼多水供給航天員使用嗎?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在太空艙失重的環境中,航天員是怎麼生活的。
航天艙的水源
在過去的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時,一般都會選擇直接攜帶水進入太空。他們會将水放置在金屬的容器中,密封之後放入太空艙。
但是這種方法可以攜帶的水的重量很少,第一是因為飛船的發射費用是非常的昂貴的,每多一點額外的重量,就會帶來資金的消耗;第二就是由于飛船本身就承受了過多的重量,如果攜帶的水過多,造成負荷過重,那麼就無法進行發射;第三,在過去,航天員的太空之旅都比較短暫,不會需要消耗過多的水資源。
如今航天員在飛船上度過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比如這次的神舟十二号就進行了三個月的太空旅行,那麼不能攜帶過多的水,途中的水資源又從何而來呢?
第一種方法就是自己制造水。這些年在我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發現如果航天員可以在太空艙中種植一種“浮萍”類的生物,使得其産生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然後再用一定的方法過濾出航天員尿液中的有害物質,就能将尿液轉化成飲用水。
第二種就是把生活廢水進行循環利用,其本質也是對廢水進行過濾,在篩除去有害物質過後,轉化成飲用水。
除此之外,這種循環利用法在近些年,還興起了一種新的處理方法,就是冷凝技術。随着這項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在未來有望将航天員呼出來的熱氣和流出的汗水都轉化成可以飲用的純淨水。
怎樣洗澡?
既然水源的問題解決了,就要回到如何洗澡了。
在最早的飛船上,前蘇聯的科學家為了解決航天員洗澡問題,準備了一個可以折疊的浴桶。但是這樣十分不方便,因為宇航員在洗澡前要先對水進行加熱處理,耗時在1小時左右。
其次,我們都知道,在太空艙處于失重狀态,水滴會漂浮在空中,而航天員洗完澡後身上未擦幹的水滴漂浮起來,再被吸入肺中,會對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因此這種方法在試過幾次後就沒有再用了。
現在的太空艙中都會為航天員建造淋浴房,淋浴房的門外還有門簾進行遮擋,對航天員的個人隐私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但是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失重的原因,淋浴過程中水滴會漂浮,所以在淋浴時航天員們需要佩戴上一種專門的面罩,這種面罩會用一根管子通往淋浴室的外面,使得航天員洗澡時呼吸的是外面沒有水汽的空氣,避免水汽吸入肺中。
而在洗澡過程中産生的水汽,經過前文中提到的過濾冷凝技術,還可以轉化成新的幹淨水源,形成循環利用。
不過在更多時候,航天員的洗澡方式其實是用打濕的毛巾對身體進行擦拭處理,這種方式相對于前面提到的會更加的簡單。同時,在水資源還是比較緊缺的條件下,這種洗澡方式會更加地節約水。
此時有人提出疑惑了,那用了洗發水和沐浴露之後也是用毛巾擦拭嗎?
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個知識點,那便是飛船中配備的洗發水和沐浴露是航天專用的,一般來說都是免洗的,也就是航天員在洗澡的時候,将這些塗抹在頭發上和身體上就可以了,不需要用水進行沖洗。
除此之外,飛船會定期給航天員發放洗澡所需的毛巾和洗漱用品,以來滿足航天員的洗澡需求。因此宇航員回來是不會變臭的。
怎樣理發?關于理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我國宇航員是如何回答的。
6月17日時,在神舟十二号發射前夕的發布會上面,有記者對聶海勝關于太空中的理發問題提出了疑問,當時聶海勝提到:
我的“專業理發師”就是我身邊的搭檔。我們在地面練了很多次,互相幫忙理發。當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理發和地面不一樣,頭發會飄散。我們在理發推子上套了一個類似吸塵器一樣的東西,可以把剪下的頭發吸進去。
從他的回答我們不難猜出,太空理發的可操作性還是很大,隻是獨自一人是無法完成的,在這時就要借助同伴的力量。
不過對于宇航員而言,三個月不理發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航天員的理發需求,可以說是可有可無。
可是相較于頭發而言,男性胡子就不可以了,必須要進行定期的修剪打理,不然時間久了滿臉胡茬,通過太空艙内攝像頭向地球轉播時,每一位航天員都看着一臉滄桑的樣子,實在是不雅。
剃須的方式其實與理發大同小異,都需要用一個類似于吸塵器的東西将毛發吸走,除此之外不會使用剃須泡沫,因為泡沫中有水分不穩定性很強。一般都會使用經過專門研究設計的膏狀,塗抹後進行剃須。
解決生理需求
那麼除開洗澡理發這種日常生活需要,排尿、排便這種人類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在太空中處于重力失壓的狀态,抽水馬桶是無法使用的。因為失壓狀态,水會倒流,這就意味着如果太空廁所中的馬桶裡有靜置的水,那麼它會漂浮起來。
所以在一開始的載人航天中,會有專用的尿袋來收集航天員的尿液,但是操作起來非常的麻煩。
後來随着科學家的研究,發明了一種“太空專用的紙尿褲”,這種尿不濕可以直接給航天員穿戴,在内急時也避免了脫穿宇航服的繁瑣過程。
而發明這種紙尿褲的還是一位中國人,他的名字叫唐鑫源,1962年研究出了這項技術之後,很快被多個國家廣泛運用在了載人航天的任務中,可以說是為載人航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決了排尿問題,排便問題則更加的艱難。載人航天發展的初期階段,科學家并未研究出如何在失重的太空艙中進行正常排便。
且由于當時的太空之旅時間都比較短暫,所以許多國家,如美國會在發射之前對航天員進行灌腸,避免出現在太空艙需要排便的情況,但這樣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人類生存需要進食,進食後自然就會排便。
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國開始抓緊研究起了太空廁所(馬桶)的建造,在太空廁所建造之前,航天員排便也是和排尿一樣,使用專門的密封袋。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如今的太空廁所舒适度和方便程度已經很高了。
不過依舊無法忽視太空艙内微失重的狀态,所以在進入廁所,坐上馬桶進行排便之前,航天員需要先将自己的四肢固定好,否則在排便過程中失重,四處亂飄,這種場面就讓人無法直視想象了。
其次由于失重的原因,為了更容易、安全的收集糞便,馬桶裡會配備專門的收集孔,航天員需要将臀部對準收集孔的位置,進行排便,以防排洩物溢出。在之後再對排洩的糞便進行分解打包的幹燥處理,就可以将處理好的糞袋丢進太空當成太空垃圾進行遨遊了。當然也有許多國家,選擇集中在一起帶回地球再進行處理。
這種排尿、排便的方式我們常人大多都無法理解和接受,而航天員們為了能在太空中工作研究,并無異議和怨言,這可能就是太空英雄們的過人之處吧!
建立循環生态系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火星救援》這部電影,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獨自在火星的降落艙裡艱難求生,依靠着自己種植土豆,來滿足食物的需求,将種植過程中産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受燃轉化成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
有人可能會問,那肥料從何而來呢?肥料的來源正是他排洩的糞便,可以說是一定意義上的自給自足和自産自銷了。
如今太空艙的未來發展方向,就是類似于這部電影裡演的。不過沒有影片中那麼誇張,制氧的方式一般是用水電解的特殊裝置來進行制氧。
而種植土豆這種行為,在很早的時候就有開始研究了。前文中在水源來自哪裡的叙述中,有提到我國正在研究種植“浮萍”類的植物,這一類植物的根莖是可以進行食用的。
我國的食品科學家也一直在緻力于研究如何在太空艙内種植新鮮的蔬菜,目前僅限于研究種植土豆、紅薯這種根莖類的植物。而美國的科學家們在研究建造太空溫室,其實也就是太空中獨立的循環生态系統,這個項目被他們稱為“月球綠洲”,因為他們想要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可以培養花朵的溫室。
有這麼多的科學家在不懈的研究努力,相信在未來不遠的一天,航天員們就不用再吃澀口無味的脫水蔬菜和壓縮幹糧了,說不定真的可以給太空艙裡建成一個蔬菜大棚,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鮮的瓜果蔬菜。
結語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于在太空中如何洗澡理發,以及其他的一些有趣的科學小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現在的地球天災不斷,說不定有一天我們真的要進行一次大規模遷移,前往另一個星球繼續生活。那麼在那時的太空之旅中,大家一定想要獲得更好的體驗,最好是“吃穿住行”樣樣都棒。
而這些成果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的努力,老人們常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希望到時大家在乘涼的過程中别忘記在心底對這些勇敢無畏的航天英雄們說一聲謝謝。
我們已經用了20年的付出和努力,追趕上了發達國家航天事業的腳步,相信在更多中國科學家的努力之下,總有一天我國的載人航天技術會與美、俄比肩,甚至是超越他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