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7月29日,南京悶濕的天仿佛“能擠出水來”。 在栖霞區西崗街道桦墅村南京石膏礦業有限公司的一個大鐵門前,來自江甯的一對情侶望着大門上的鐵鎖發呆,正在籌備工作室的他們,慕名想去裡面的三鳥倉藝術空間參觀。而大門旁朱紅的“禁止入内”四個大字,擋住了他們的步伐。這時,一個微胖的姑娘走過來,“大門被封了,你們要進去隻能翻牆”。語畢,姑娘背着包熟練地從旁邊兩米多高的鐵栅欄翻了進去。她叫任钰,是在三鳥倉裡創業的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生,她已經翻了三個月的牆了。
大門被封,網友翻牆進去“打卡”
江甯來的這對情侶告訴記者,他們要進去打卡的地方叫三鳥倉,在大學生當中很“紅”。裡面的工作室都是南藝學生自己親手布置的,還有很多裝置藝術。他們正在籌備自己的工作室,想進去參觀學習一下。 望着兩米多高的鐵栅欄,這對情侶讪讪地離開。
過了不久,這裡又來了兩個女大學生,一個姓戴一個姓李。兩個人從安徽專程來三鳥倉“打卡”。不願無功而返,兩個矮小的女生硬是翻過了鐵栅欄。“我在小紅書上看到有人說大門鎖了,需要翻牆,我還不信。”戴同學說,自己是學藝術的,對這裡向往已久。
打開小紅書或者大衆點評,三鳥倉被衆多網友推薦,被列為南京文藝“打卡”的“聖地”。據悉,曾經的嘤栖書院和三鳥倉是桦墅村當時的兩大文藝網紅地标,一個看文一個看藝,也讓桦墅村在2015年以後聲名鵲起。後來,嘤栖書院因為租房合同到期搬遷,“打卡地”就隻剩三鳥倉。 “當初,每天上百人來‘打卡’,周末每天兩三百人;如果有展覽,每天就有上千人。”在三鳥倉待了4年的任钰介紹。 “我是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和同學們經常去三鳥倉,第一次抵達時被驚豔到了。一座荒山被他們改造裝點成了童話一樣的家園,這讓我非常感動。我後來考上了南藝的研究生繼續讀書,現在準備加入他們之中……”這是小紅書上一位網友的留言。 然而,這個“童話家園”現在需要翻牆進去。任钰告訴記者,去年底租賃合同到期後,石膏礦業不同意續約,他們一直想溝通,但是溝通無果。今年4月底,突然有人來到三鳥倉,強行剪了電線、斷了水電,然後又把大門鎖上,逼着他們離開。 翻過圍牆,房屋兩邊野草滋生,畫室裡滿眼都是灰塵;幾間宿舍裡的被褥還在,但是屋頂已經發黴。最大的三鳥倉藝術空間裡一片狼藉,植物凋敝,網友熱衷“打卡”的景觀不複存在。“這裡一個海鷗老相機、這裡一個鐵藝作品、這裡一幅油畫、這裡有個雕塑,都丢了……”任钰無奈地清點着。甚至,外面三株歐月也不知被誰連根挖走。而大門外三鳥倉的标志性鐵藝、淡咖啡色的招牌,則被扔進了垃圾堆。
盡管如此,網友們的“打卡”竟還沒停止。翻開小紅書,今年7月份,還不斷有人翻牆進去“打卡”、拍攝……
文藝高地:孵化30多家公司
三鳥倉原本是南京石膏礦業有限公司廢棄的廠房,屬于工業遺址。2014年,南藝攝影專業畢業生李丹丹和朋友們租了這裡400多平方米的廠房,進行了“爆改”。學生們用拿畫筆、拿相機的手,拿起了電焊,推起了小車,拔草、壘磚、接水、拉電,将這裡修葺一新,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一個藝術空間。這裡不定期舉辦畫展、攝影展,“走”出了李丹丹、趙寅希等青年藝術家,在國内國際屢獲大獎。
半山、荒野、鐵架、廠房、雕塑、裝置……一家自媒體發表的文章《她用破爛堆出工作室之後》,讓三鳥倉在網絡空間“爆紅”。
因為房租非常便宜,且對大學生還免費,越來越多熱愛藝術的年輕人選擇在這裡生活、創作,三鳥倉也逐步演變為藝術青年吸收新知與傳承技藝的營地。
2016年,尚在南藝設計系讀研究生的任钰與三鳥倉結緣。這裡的生活仿佛有魔力,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青年在天地間自由創作,為夢想而打拼。2019年畢業後,她在這裡開始創業,公司的名字就是“大井”,正是三鳥倉對面的建築。在三鳥倉藝術空間落地創業的還有南藝的藝術設計碩士張海潮、南師美術教育的馬沖、從日本留學回國的顧永甯、曉莊學院的明贛等。 據悉,6年間,上千名學子在這裡創作過,這裡孵化出了30多家企業,不僅包括藝術、文創公司,還有無人機、科創公司。這裡也成為南京藝術學院、金陵科技學院等高校的校外實踐基地。 藝術“後浪”們帶來的不僅是美,也有美的普及。學生們在村裡免費開設“藝學堂”,教孩子畫畫;他們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美化村容村貌;他們還自籌幾十萬元,為村裡買來三百棵梨樹,送給桦墅村“一樹梨花落晚風”。
封閉原因:企業不再續約
三鳥倉的名氣有了,各種榮譽也接踵而來。就在前幾天,由南京市玄武區政府主辦的2020南京創業設計周裡,三鳥倉被評為“聯動空間”,成為十五個參觀點之一。 那三鳥倉的大門為何被關,寫着“禁止入内”? 負責三鳥倉租賃的郭彬告訴記者,2014年起,他們開始租賃南京石膏礦業有限公司的原空壓機房,面積400平方米,租金為每年2萬元;後來,他們又多租了幾間廢棄房屋,總計每年2.4萬元。當時,他們也想簽長期合同,但是礦業公司沒同意,所以租賃合同是一年一簽。2019年10月,石膏礦業有限公司新來的領導提出,房租太低、要翻番,三鳥倉方面同意,但是合同遲遲沒有簽約,到了年底,礦業公司突然變卦,表示不再續約、要全部收回。三鳥倉方面溝通多次未果,後來便發生了斷水、斷電、封門的事情。 2020年6月,石膏礦業有限公司起訴郭彬,法院判定這是房屋租賃合同糾紛,考慮到都是學生創業,延遲到8月8日前把房屋騰空并返還給企業。 石膏礦業有限公司為啥不再續約?對此,郭彬和任钰他們也是“一頭霧水”,并且也查詢不到此處要進行其他規劃的方案。
對此,記者前去該公司采訪。企業負責人魏總一看記者就走,态度非常強硬,隻是隔着門縫告訴記者:“政府部門要求把所有房屋收回,不租了。法院已經調解,在8月8日之前必須搬離。”至于哪個部門要收回、收回做什麼,他并不願意多說。 栖霞區西崗街道的相關人士表示,三鳥倉是和企業簽訂的合同,街道也沒辦法調解。該人士介紹,今年該區管轄範圍調整,該企業地塊劃歸到了仙林大學城管委會,暫無法得知後面是否需要進行總體開發。
他山之石:讓夢想自由飛翔
大門封閉後,任钰的公司業務也基本暫停,沒了收入就隻好去給學生代課,以教繪畫維持生計。她也去看了幾個創業園區,但是動不動6元錢一平方米的租金,讓這個剛創業起步的畢業生望而卻步。
給藝術家一個免費或自由的創業空間,國内外到處可見。景德鎮創意集市免費提供300多個攤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學生将自己的手工作品拿到集市展示、售賣,尋求合作和創業的機會;法國巴黎著名的蒙馬特高地,正是因為房租低廉,吸引了不少剛到巴黎的年輕的窮苦畫家,在那租賃工作室兼畫室,在附近的酒吧、咖啡館聊天談藝術、溝通思想、結交朋友,梵高、畢加索、海明威都曾在那裡逗留,促成了現代藝術的誕生。 “現在鼓勵大學生創業,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起點,卻為什麼不能持續?我們做的是公共文化空間,還做了很多公益,為什麼就不能給我們一個栖息之地?我們該怎麼辦?”任钰垂頭喪氣。 71歲的老礦工王振富,是一路看着學生們用雙手對老廠房進行改造的見證者。他介紹說,這個廠房廢棄了十多年,一直荒着,學生來了以後進行了大改造,“他們就像是在這裡墾荒,很能吃苦”。之後很多人在這裡畫畫、做展覽,來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暑假時,村裡的小孩就在這裡學畫畫,“這幫學生來了真好,走了就太可惜了。” “三”,泛指很多人;“鳥”,象征着自由開放的思想;“倉”,意味着豐盈的栖息地。三鳥倉的小小一隅,曾經給無數有夢想的年輕人插上了飛翔的翅膀。現在,它又将何去何從? 交彙點記者 劉海琴/文 高鑫/視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