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山傍水——暮色中的川外宜賓校區
01 背景
為支持宜賓雙城建設,作為省内唯一的語言類高校,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入駐宜賓大學城。新校區規劃用地面積500畝,學生12000人,總建築面積約34萬平方米。校園選址于大學城中心,南臨龍頭山景區,自然景觀條件優越。
△ 項目整體鳥瞰
02 共享之“環”
針對語言類文科院校自由開放、合作交流的學科特色,我們試圖找到一種形式,讓相關學科可以互相交叉,互為滲透,能容納使用功能的靈活性和綜合性。結合場地等現實條件,融合式創新平台成為設計的最優選擇。
△ 核心區的環廊
創新平台将教學樓、禮堂、圖書館連接,形成一個“環”。建築空間緊密聯系,場地也獲得最大化的完整空間。“環内”自然成“園”,以瀛瀛湖面居中鋪開,建築圍繞水面呈放射狀排列,留白處采用堆山疊石、理水造池的設計手法,打造園林式的氛圍。
△ 形體分析
△ 中心景觀頂視圖
△ 園林化的氛圍
“環”本身提供三個層次的空間交流模式:底層是開放的架空敞廊,形成内外滲透,中心景觀被引入校園生活區,由此産生内外聯動;中間層為風雨廊,環通教學樓、圖書館、禮堂;頂層為屋頂花園,身在其中,核心區景觀盡收眼底。
△ 入口廣場
△ 圖書館與環廊交接
“環”與主體建築的銜接部分做了公共化處理,力求将廊與主體建築内外一體化,增加共享空間。如禮堂與環廊的交接處的二層取消禮堂邊界,對環廊敞開,将開放空間還給學生;圖書館以咬合的姿态将環廊納入自身的空間體系之中,公共的環廊成為閱覽空間的一部分;在“環”的收尾處的第三教學區設有大台階連接室外與二層環廊,限定出廣場上的圓形舞台,可供學生社團活動與才藝展示。
△ 通過小中庭,異形樓梯,增添了空間的趣味性,破除了禮堂的壁壘
△ “環”收尾處的大台階與廣場
03 場所記憶
在設計之初,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場地塑造與地形回應,充分利用基地現狀的自然特征,試圖将規劃作為場地的人工介入,強化來訪者對地域自然環境的感知,而非挖山填池,阻斷或破壞這一體驗。在此次設計中,我們通過對校園場地标高、坡度、坡向的條件分析,以土方總體平衡為約束,最小挖填方為目标。場地中部最大的低窪區域設計為校園核心景觀湖,主要建築多位于挖方區域。我們将建築以向上生長的态勢充分保留了原始地貌特點,完成了一次人工對自然的修補。
△ 原始地形與設計的疊加
基地北高南低,遵循上位規劃,主入口廣場設置在北側高處。步入校園,湖面一覽無餘,視野開闊。恰是地形的落差為校前區提供了俯瞰校園全景的最佳視角。
△ 場地剖透視
入園望去,建築與場所景觀融為一體,遠處的山巒在視線可及之處,與核心區建築一起倒影于湖面,形成一幅靜谧的山水畫卷。
△ 入園望景
04 材料營造
實現建築在地性的另一策略是材料的文化意義,而宜賓名揚天下的竹文化作為材料層面的“變量”,引發了我們深入思考。
核心區建築立面的構成元素延續了宜賓的竹文化特色,以豎向線條象征翠竹挺立,但材質卻突破了對傳統的模仿:圖書館采用“玻璃幕牆 穿孔鋁闆”雙層幕牆系統,經過穿孔率的反複實驗對比,最終确定穿孔率為50% ,保證室内空間良好的透光性。窗戶開啟部分隐藏在“竹節”處(即兩片穿孔闆相并的位置),立面幹淨純粹。遮陽格栅的排列遵循“相對無序”的原則,力求體現建築中的自然之美。
△ 圖書館節點詳圖
△ 圖書館節點詳圖
△ 圖書館室内
而禮堂的立面則采用連續的豎向長窗來呼應竹文化,局部采用豎向的浮點玻璃百葉,在室内形成豐富的光影效果。
△ 禮堂節點詳圖
項目檔案
項目名稱: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宜賓校區
建設地點: 四川省宜賓市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設計時間:2018年
竣工時間:2020年
建築面積:333900㎡
建設單位:宜賓市科教産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總負責人:王文勝
建築專負&項目經理:黃平
建築團隊:陳日川、劉骁、羅佳妮、屈曉軍、施曉梅、陳煜君、王宏偉
結構團隊:金章才、張濤、孔慶宇、耿耀明、奚震勇、林君威、姜慧峰、楊甯、沙全治
給排水團隊:李偉、阮群、韓欣洋
電氣團隊:孫立安、程青、王堅
暖通團隊:楊木和、杜佳、梁彪
建築攝影:章勇
資料來源、版權所有:同濟設計TJA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