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這些秘訣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這些秘訣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7 13:50:01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這些秘訣?這些錯誤,您都出現過嗎?覺得自己無法指導孩子的學業,節假日乃至日常放學後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輔導班,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這些秘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這些秘訣(這樣做才是家庭教育)1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這些秘訣

這些錯誤,您都出現過嗎?

覺得自己無法指導孩子的學業,節假日乃至日常放學後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輔導班。

工作很忙,擠出所有時間為事業打拼,把孩子放在老人那裡,很長時間不聯系。

孩子找你咨詢個問題,太簡單了,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孩子要你陪着玩你,覺得太幼稚,推給别人。孩子年齡越大,這樣的事情越多。等到覺得太難了,更會推給别人。

認為教育孩子就是講大道理,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開口滔滔不絕,甚至聲淚俱下,其實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句話。

自己不讀書,給孩子買一大堆書,告訴孩子要好好讀。

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錢,為孩子報了許多班,本質就是讓孩子不在身邊,但自己還覺得為孩子付出了許多許多。

孩子的所有毛病,時刻挂在嘴上;自己眼裡的别人家的孩子,全是優點。

教育孩子隻有五招:一批,批得孩子一無是處;二罵,歇斯底裡的連珠炮;三打,堅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四哭,為自己感到無比委屈;五放棄,覺得自己該做的都做了,沒有效果,自己對得起孩子了,隻能放棄。

自己活得很自在,或者活得很艱難,但無論如何,都感覺孩子學習不好讓自己很沒面子,并堅決認為學習不好的責任在孩子身上。

隻有老師說的話孩子才聽,一切都交給學校、交給老師了。

把“自己不懂教育”時刻挂在嘴邊,當作逃避教育責任的最有力借口。

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必須聽自己的,對于孩子的想法基本不管不問,置之不理。

家庭當中出現矛盾了,各自争各自的,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

……

陡然發現,孩子存在着諸多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并且問題越來越多,與自己的期待完全背道而馳。

如果以上的這些事情,或者說這些問題,您出現過,并且為此很糾結,那麼請您記住這樣幾句話:

問題孩子出在問題家庭。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其家庭中找到根本原因。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不同的,作用是不同的,采取的方法更是不同的。

家庭教育究竟該怎麼做?或許您真的想知道,但聽别人談論的,基本都是大路話——道理都知道,就是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

如果您真想知道,請關注下面的連載——《這樣做,才是家庭教育》。

孤獨,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或許絕大多數的問題孩子的家長,甚至于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沒有想到過,自己的孩子是孤獨的。

現代家庭教育,存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便是——缺少陪伴。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這個世界上也絕對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除卻生理因素,導緻孩子不一樣最大的原因,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經曆。而這不同的經曆,是鑄就每一個人獨特個性的核心原因。(這裡要說明一個問題,個性,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簡而言之就是每一個人的區别于其他人的特點。不贅述了)

前文說過——問題孩子出在問題家庭。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其家庭中找到根本原因。

但,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現問題,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着積極的希望,都對孩子的前途充滿着無限的憧憬。但,很多的家長最終發現事與願違。為什麼呢?

首先,是孤獨。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孤獨,是導緻其出現問題的首要原因。因為孤獨,會讓孩子缺少依靠,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會讓孩子困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會讓孩子變得極端——或急躁易怒,或郁郁寡歡,或消極沉悶,或躁動不安,或神情飄忽,或處事木然……許多,不列舉了。

為什麼呢?

因為孤獨必然寂寞,寂寞必然空虛。空虛,要不就會不加選擇找事情填充,要不就會聽之任之一切索然。而這些,仔細想想,都是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畢竟是孩子,經不得這麼許多,更不會正确處理這麼許多。

絕大多數的問題孩子的家長,甚至于絕大多數的家長,都不敢說自己可以走進孩子的内心世界。從這一點來說,其實家長對孩子所有的說教都是無效的,因為沒有走進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長所言必将是不對症的藥方。

當然,孩子肯定有秘密,不可能都告訴家長的。但,這絕對不是家長沒有走進孩子内心世界的借口。

記住,走進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單單指和孩子的主題性談心(這是作用最小的),最重要的,是陪伴,是有格局的陪伴。

陪伴,分為兩個部分,都很重要:

一是時間上的陪伴,即要盡可能多地找時間陪伴孩子。或許會有家長說,自己确實很忙,确實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要注意,真正的陪伴,是讓孩子最經常地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型存在。不在身邊可以打電話,沒法打電話可以留言,甚至可以寫信……不是有沒有方法的問題,是想不想的問題,是頻率的問題。

二是角色上的陪伴,即要固定和變換自己的角色。固定,指的是家長永遠是孩子的靠山,更是孩子最後的靠山,這靠山不是說孩子做什麼都去支持,而是讓孩子對家長永遠有歸屬感,最簡單地說,當孩子經曆痛苦、失敗的時候,可以在家長那裡找到安慰、鼓勵、支持,最起碼可以找到一口熱乎飯,卻不是單純地指責、呵斥,更不應該是不管不問的冷漠(這對孩子的傷害最大)。變換,指的是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家長要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孩子幼年好奇(牙牙學語到幼兒園小班),家長應該是無所不知的智者;孩子初谙事理(幼兒園中班到小學低年級),家長應該是啟迪探索的導師;孩子年少經事(小學中高年級),家長應該是及時求助的弱者;孩子發現自我(初中始),家長應該是積極提升的同行者——一路同行。

陪伴,核心在于永遠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誤。客觀講,每一個家長在孩子的年齡都犯過錯誤,自己的家長當時估計也肯定囑咐過——效果不大。

陪伴的要義,在于讓孩子經曆正常人應該有的經曆,在經曆中才會真正成就孩子應該的成就——失敗是成功之母,其意義也便在于此。現代家庭教育最大的認知誤區,在于家長都想讓孩子避免自己曾經的失敗或者錯誤。可冷靜想想,家長經曆十幾幾十年積累才得出的經驗,孩子怎麼會一聽就懂、一做就行?如果真是如此,人類社會會以什麼樣的速度發展?

陪伴,必須積極,不能光陪着,關鍵是作伴,亦即要有較高目的、有較大格局地與孩子的成長相伴。注意——陪伴要用行動,不一定動嘴,但必須動心。

積極的陪伴,最好是不斷創造和孩子在一起進取的機會,這首推旅遊,自己一家的旅遊。或許會有家長說沒有時間、沒有錢,其實,這都不是借口。旅遊,并不是非要去遠方,也并不是非要多高檔,關鍵是要有一顆旅遊的心、一顆為了孩子成長的心,短途長途、窮遊富遊等等,根據實際情況,即便是清晨散步經過未知的一隅、品過路邊的一味、見過偶爾的一景……也算旅遊的——因為總是多了一個共同的經曆、共同的話題或者共同的默契……

行文散亂,卻是真心。

個中意味,唯求細品。

不到之處,尚望指正。

若得批評,則又幸甚。

沒有合作,永遠偏頗

家庭教育,需要的是父母共同的努力。而這共同,指的是積極的正向,即需要父母基于對孩子的發展期待,各自發揮長處施教,并形成合力。

當然,首先需要避開的,是低層共識(關于低層共識的定義及危害,我在《走在教育邊上》具體說過,在此也就不贅述了)。很多時候,很多家長,在實施對孩子的教育的時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往往是停留在“聽說”的層面,比如,“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等等。其實,這些過于概念化的東西,往往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很多家長的一緻采用,隻不過是在證明自己也有教育智慧罷了,最終沒有效果,往往會将原因歸結到孩子身上。

我一直跟家長們說,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隻是在向别人證明自己教育過孩子,至于有沒有效果,無所謂,跟家長沒有關系。——這是個很可笑的說法,但在現實中大多家庭存在着。正如學校召開家長會,大多時候,班主任都是在聽家長一遍又一遍地傾訴自己為了孩子做了多少,自己是如何地想方設法……但到了最終,總會告訴班主任:什麼方法都用了,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所以懇請老師多費心。

冷靜思考,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失敗,基本是因為其停留在情緒化的無目的層面。亦即,所施加的教育,都是以“做”為主,很少考慮是什麼、為什麼。這就好比治肚子疼,光知道肚子疼,卻不知道疼的具體原因,聽别人說肚子疼喝點藿香正氣水就好,于是也喝了,最後疼痛依舊,卻埋怨肚子不懂事——我都給你吃了藥了,怎麼能還不好?

于是再回歸主題,如何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呢?

人,因為優點而活着,因為突出的優點而更好地活着。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和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兩回事。但,孩子最終會成為具備父母特點的獨立個體,核心在于具備父母哪些特點。如果想要孩子優秀,就應該讓孩子具備父母的優點,反之亦然。

基于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是要抓住一切機會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優點,這展示,應當是自然而然地表露,而不是刻意地說教。無形中的潛移默化,會讓孩子自然而順暢地将父母身上的優點遷移到自己身上,最終内化成自己的特點。

第二,便是父母之間相互的賞識、相互支持,由此推及到家人之間的相互賞識、相互支持——這會形成一種極為強大的向上的力量。中國式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病在于習慣于找毛病,于是大多的一語緻死都出現在家庭中,也由此孩子和父母之間永遠有一條鴻溝,這鴻溝不是代溝,而是不斷地挑毛病導緻的情感割裂。若是家人之間都盯着優點,不足之處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别人眼裡優秀的人其實最容不得自己的不完美。其實,所說的這一些,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頻繁使用,卻是随着孩子大了,都忘了這最有用的方法了。

第三,是目标一緻的配合。家長們永遠要記得的,便是在對孩子實施有目的教育之前,必須要相互溝通,統一思想、統一口徑、精心研究方式方法,然後配合執行。家庭教育很多時候的失敗,都是因為應激和随機,即孩子出現問題了,沒有經過冷靜分析而本能應激作出反應,随即進行教育。這樣的做法,從本質上講不是在教育孩子,不是為了孩子好,隻不過是在發洩家長的憤懑情緒而已。

沒有當頭棒喝,隻有水到渠成

大多的家長永遠都記得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永遠記得自己曾經是如何對孩子的一番番苦口婆心,但基本沒有家長去考慮自己這樣的做法為什麼沒有收到期望的效果,有時甚至事與願違,但家長們還是這樣笃定不移地堅持着。在很多家長的思想裡,家庭教育,應當就是自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對孩子的一番透徹深刻的教育(大多是嚴厲的批評、責罵乃至于動手打,再或是痛徹心扉的傾訴,或是心灰意冷的不理等等),讓孩子徹底改正了某一方面乃至某幾方面的缺點,充分認識到了家長的良苦用心,思想得到了本質性的升華,由此洗心革面,完全變了個人,從此再也不用家長費心,主動走上了健康成長的優秀之路。

這是癡人說夢,或許隻能發生在小說裡——因為小說裡這樣寫,最能滿足家長的偷懶心理。

真正的家庭教育,最不需要的是集中,最有效的是日常。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何孩子現有的品質、思想、習慣等等,都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所以,家庭教育的要義,在于敏感而全面地把握日常教育機會,有意而自然地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或許說得過于書面化了,其實上面所言,每一個家長都曾經做過,在孩子極為年幼的時候做過,隻是随着孩子的長大,便将這最有效的辦法丢卻了。

舉個例子吧——

記得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家長帶着孩子,會把握住日常所有,溫和而耐心地不斷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後不斷引導着孩子通過自己的提問或是向别人的展示進行複習強化,孩子在饒有興趣地學習中、快樂自然地展示中,學到的越來越多。客觀講,那時候,孩子的成長讓家長很是滿意的,甚至于出現過不少的成長中的驚喜。

或許有的家長會說,那是因為孩子小,所以大人教什麼,孩子就學什麼。可家長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第一,孩子學不會的時候,或者是說錯的時候、記不住的時候,大人是怎麼做的?嚴厲的批評、責罵乃至于動手打?再或是痛徹心扉的傾訴?心灰意冷的不理?都沒有,反而是更加溫和而耐心地指導,從來沒有責怪孩子的學不會、說錯、記不住,反而歸罪于自己,于是不斷地調整方法,最終孩子在饒有興趣地學習中、快樂自然地展示中,學到的越來越多。對吧?

第二,當發現極個别的家長因為孩子學不會、說錯、記不住或者做錯了事情而大聲呵斥甚至打罵孩子的時候,大多的家長會進行及時地勸阻,因為在當時每一個家長都知道這樣的方法是錯誤的,即便是大聲呵斥甚至打罵孩子的家長也知道,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火氣——其實,這控制不了,隻是因為孩子讓自己掉了面子,所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找回面子而已。——由此反思,當孩子大了的時候,家長的嚴厲的批評、責罵乃至于動手打,再或是痛徹心扉的傾訴,或是心灰意冷的不理等等,是不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不多說了,相機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很重要。每一個家長都有着曾經的很有效果的經驗,需要冷靜下來,回顧一下,然後用于孩子逐漸長大的現在。

随着孩子的不斷長大,孩子所需要學習的内容以及與之配套的方法在不斷變化,家長也需要因之而動,但一定要記住:把握住日常,允許孩子犯錯誤,溫和而耐心地指導。——這是每一個家長都會的,也是經驗最豐富的。

癡迷說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

估計絕大多數班主任在開家長會的時候,都會遇到滔滔不絕翻來覆去介紹自己家庭教育方法、過程的家長,不在少數,并且大多是女性家長。班主任基本插不上嘴,隻能耐心聽其說完,而後當班主任要談自己對孩子的了解或者進行教育溝通時,會因為自己的某一句話又觸動了家長的共鳴區,而後又是滔滔不絕的翻來覆去。最終,整個家長會期間,對這部分家長而言,其表述核心其實隻有一句話:我什麼都跟孩子說了,就是不管用。而後,家長就會依依不舍而又很充實地離開,感覺此行不虛,孩子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班主任——可班主任基本沒撈着說話,即便是好不容易插空說了幾句,在這家長的腦海中也基本沒有任何印象了,因為這家長一直陶醉在自己表述後的滿足感裡——傾訴的快感會屏蔽一切。回家的路上,會和其他的家長不斷交流自己這次家長會所說的話,一直到家,這興奮之情都難以消卻。

而班主任,很痛苦,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傾聽者,經曆數輪、十數輪、幾十輪大同小異的滔滔不絕的翻來覆去之後,身心俱疲,最終,一切預設成空,濤聲依舊。

我當班主任的時候,乃至後來不當班主任的時候,為最快地擺脫這種痛苦,将家長會引入正軌,總要在交流開始的時候說這樣一番話:各位家長,首先需要說明,您在教育孩子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确的,非常正确,這都是大家幾十年人生曆程當中所積累的無比寶貴的經驗,對孩子說這些也确确實實是為了孩子好。有兩個問題需要大家思考一下:第一,為什麼您說得這麼正确,孩子就是不願意聽?第二,您在孩子這麼大的時候,您的家長估計也說過這些話,您聽了嗎?——家長基本都沉默了,而後發出會意的笑,而後會很認真地聽我繼續往下說,而後……這次家長會或者交流的目的便達到了。

家庭教育,不能沒有說教,但絕對不能隻有說教。但現在的很多家長依賴說教,乃至于迷信說教。究其原因,我說過,是偷懶意識作祟——都想着一勞永逸。

其實,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家長的身教。基于此,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是——潛移默化,言傳與身教相結合,以身教為主。

随着社會的進步,智能終端愈加發達。于是,許多家長憤懑于孩子的沉迷網絡遊戲、糾結于孩子的不思進取,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歇斯底裡摔手機砸電腦,依舊難改現狀。最終,想不管不問任其自生自滅,卻又咽不下這口氣繼續鬥争,卻是基本沒有家長去思考孩子因何如此。

我一直說,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所以,孩子的沉迷網絡遊戲、不思進取,客觀講,與家長有着必然的聯系。

家長抱着手機與親友興高采烈地相互讨論網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影響?家長偶遇閑暇自己認為權作休息玩一玩網絡遊戲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影響?家長談論着工作中如何投機取巧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影響?家長一時沖動言行不雅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影響?家長無所事事追劇八卦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影響?家長到家躺平四肢不勤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影響?家長斤斤計較消極處事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影響?……所有的日常,家長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做成了孩子的榜樣或者想到過要做成孩子的榜樣?

家庭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在于——隻準家長放火,不許孩子點燈。

所以,家長抱着手機與親友興高采烈地相互讨論網購的時候,就别埋怨孩子學習分心;家長偶遇閑暇自己認為權作休息玩一玩網絡遊戲的時候就别埋怨孩子玩遊戲;家長談論着工作中如何投機取巧的時候就别埋怨孩子沒完成作業;家長一時沖動言行不雅的時候就别埋怨孩子品行不端;家長無所事事追劇八卦的時候就别埋怨孩子不珍惜時間;家長到家躺平四肢不勤的時候就别埋怨孩子不知道努力;家長斤斤計較消極處事的時候就别埋怨孩子不思進取……此時,任何的說教都沒有意義;如果反之,家長熱愛讀書、喜歡練字、工作認真、做事勤奮、舉止文明、務求上進、思想豁達、格局高深……不管說什麼,孩子都會聽的。

所有的孩子都是家長的影子,是家長優點和缺點的複合體。

所以,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是——潛移默化,言傳與身教相結合,以身教為主。别迷信說教,沒有身教,即便說破大天,一切都是虛空。

别人的永遠不是自己的,一廂情願隻會适得其反

表弟問我,孩子寫作業非常拖拉,别的孩子半天完成,自己的孩子一天半都完不成,咋辦?

聽完他的憤慨,我不由想起了去年春末在支教的學校遇到的一位家長。

那是到年級主任的辦公室問詢一個事情,主任忙,我便等着。辦公室裡站着一位很是局促的中年女子,很不安的樣子。順口一問,卻正是我所教的一個學生的家長,因着孩子整日完不成作業,學校叫家長過來交流。也恰好我有時間,孩子又是自己的學生,便同伊聊了起來。

聽伊說,因着夫妻兩個工作忙,整日照顧不得,孩子小學一直到四年級,基本是爺爺奶奶照看。但孩子卻是很懂事,每日的作業都是早早完成,周末也是,然後還能照料着家裡,讓家長很是欣慰。

到了五年級的時候,家裡的條件好了些,母親便不去工作了,專心在家照顧孩子。也是從五年級開始,孩子的作業便逐漸完成得慢了,六年級越發明顯。到了初中,因着是住校,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這周末的作業,一直到周日中午吃完飯,還是沒有完成,非要拖到回校之後。聽說别的孩子大多周六上午便完成了。為此,伊很是糾結,打罵都不管用。

聽伊的描述,很容易便發現一個極為關鍵的節點——五年級。孩子之前是很好的,為什麼五年級開始作業便逐漸完成得慢了?最直接的變化,便是從五年級開始,母親不去工作了,專心在家照顧孩子。而在大多數人的認識裡,母親居家專門照顧孩子,孩子應該是學習上更順暢了,這孩子緣何适得其反?

于是我問伊,從五年級開始,在家是如何關心孩子的學業的。伊的回答不出我之所料——給孩子買了許多的輔導資料,孩子寫完作業之後,便督促着孩子做輔導資料上的題。

我笑了笑,問伊:若是您工作的單位,每日固定給您200元錢,需要完成十個任務;您上午就圓滿完成了,與您承擔同樣任務的同事上午隻做了一半;然後單位的主管看您做完了,便又給了您另外十個任務,您會接受嗎?

伊說:肯定不會接受,除非給我加錢!

我說:錢是不可能加的,隻是主管看您閑着沒事,所以要再給您安排工作。

伊說:那我以後也慢慢幹,一直幹到下班才做完。

下面我說的話,相信讀者很簡單就猜出來了:您的孩子也是如此,本來早早完成作業,就可以出去玩了,或者是做自己早已規劃好的事情;可您的行為和主管沒有兩樣,做完了,還有新任務——面對無止境的輔導材料,孩子怎麼辦?隻有一個選擇——慢慢做作業。因為隻要作業沒有完成,您絕對不可能再給孩子安排别的任務。所以,孩子的不及時完成作業,是您經過長期培養一手造成的!

伊突然哭了,之後又說了很多,但相信已經明白我的話了……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表弟聽,表弟不好意思地笑了,承認自己的做法完全一樣。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絕大多數的家長都願意把自己的孩子和最優秀的相比,絕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自己對孩子所做的絕對正确,絕大多數的家長卻都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孩子,是個人。

或許這絕大多數的家長會立即反駁:我還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個人?

可家長們,您知道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複制的孤本嗎?您知道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自然有着異于别人的個性嗎?您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嗎?您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絕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就應該一刻不停地學習。可有沒有想過:這樣的說法對嗎?真能有孩子做到這一點嗎?自己的孩子适合這樣嗎?孩子的童年、少年,除了做題就不需要做别的了嗎?隻知道做題,是個人嗎?

家庭教育,若真想讓孩子正常地發展,或者說優秀地發展,非常關鍵的一點,便是——尊重差異,根據年齡和個性特點進行科學引導。

永遠記得:坐過飛機的人,不一定會開飛機;受過教育的人,不一定懂教育。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好好學習,好好琢磨……

最後補上兩句:别人孩子的優秀,絕對不是您認為的原因;别人的孩子再優秀,也是别人的孩子;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優秀,必須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科學引導;永遠記得——一定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的實現者,那樣不公平,試問——您在孩子這樣的年齡,做到孩子這樣了嗎?

反思自己,将心比心;客觀理性,與時俱進

刀子嘴,豆腐心。這句話用來形容家長,想來是不會錯的。

我國的家長,普遍的想法,便是堅信改掉缺點就是好孩子。似乎這話沒有錯誤,但現實卻是——家長能夠不斷指出孩子新的缺點。

這似乎是一種超能力,孩子剛就某方面做了改變了,家長便會提出新的要求——無止境也,無窮匮也。

客觀上,可以理解成家長對孩子總是有着更好的期待——這無可厚非,誰都希望孩子能夠更好。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卻是家長一味地嚴厲苛求,自己簡直喘不過氣來。

嚴厲,是絕大多數家長一直奉為圭臬的教育絕招。可有沒有想到過:這樣的嚴厲的氛圍,真的适合孩子的成長嗎?

有一個怪圈:一個人,在孩提時期,最希望自己的家長和藹、親切、善解人意;可當這個人成為家長的時候,卻大多是嚴厲、苛責、武斷、不講情理。

究其原因,其實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避免自己所經曆的挫折、所犯的錯誤,但客觀講,這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因為若是真能實現,我說過,人類社會絕對會超越現在億萬年。

所以,剛柔相濟,或者說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才是與孩子相處的至道。不可縱容,縱容會讓孩子失卻敬畏而肆意妄為,會摔大跟頭的;也不可苛責,苛責會讓孩子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失卻了自我。應該關心愛護孩子,但應該是是基于孩子正常發展的常态化關心,不可造作;也應該嚴格要求孩子,對于孩子的思想、言談、習慣等影響一生的事項,不可掉以輕心。

當然,關心絕對不是物質,而是滿足孩子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讓自己真正成為孩子的心靈依靠;嚴格絕對不是粗暴,而應該是家長近乎嚴苛的以身作則,基于此産生的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多的家長都意識不到自己的缺點,所以很多時候的對孩子的教育,孩子不執行,其實是因為在孩子的心裡覺得,家長自己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讓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後羅嗦兩句:很多家長或許并不認同我所說的“家長自己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讓我做到”,大多的家長都能找出一萬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做不到絕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與自己沒有關系,甚至于自己本身就是個受害者。可家長們有沒有想到過,自己的孩子或許也正在經曆着自己理由中的這一切,隻不過是換了個角度或者時代罷了。

說得再坦白一些,家長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教育,其實就是在掩蓋自己孩提時候的負面經曆所造成的心理缺陷,或者是發洩自己孩提時候的負面經曆經過多年累積所形成的憤懑的塊壘。不信的話,冷靜地想想……

無視成長,是孩子最大的心結

家庭,是最不平等的地方。原因便是在于家長倚仗着自己年紀和經驗的優勢所産生的自以為是,主觀忽略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漸強烈的自我意識。

真正的不尊重,往往出現在家庭中,因為家庭中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情形比比皆是,孩子的意見被忽略被否定被駁斥乃至被嘲笑的情形比比皆是……商量,大多出現在孩子的幼兒期,孩子年歲愈長,家庭中的話語權越低,大多發展到最後,與家長便沒有共同語言了。

可家長卻将其解釋為孩子的不聽話或者說是叛逆。

“你才幾歲?你懂什麼?我的這一番良苦用心不全都是為了你?”——這番話,是家長永遠的法寶,也是蕩滌孩子所有意見想法的最有效的武器,更是家長理屈詞窮之際卻不想認錯的救命稻草。

也所以,大多家長的所謂征求孩子的意見,基本是心血來潮的故作姿态。

家庭教育,家長應當與孩子平等交流。這平等,應當是建立在将孩子真正認定成一個與家長同樣的成年人的基礎上,而不是心存故作不恥下問舉止的自我清高意識的俯就。或許有的家長不明白,簡單一點說,如果孩子是自己的朋友、同事、兄長、領導、客戶等等,與其該如何交流?

若真是建立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家長或許會發現,孩子說的話很有道理。即便是有不足之處,設身處地,也會理解其積極之處。

這樣的平等,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尊重,也才會有對孩子真正的理解,也才會産生對孩子真正的鼓勵——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勵,對孩子的上進,作用極大。

因為這時,家長才會真正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或許有的家長又不明白了。舉個例子罷——

若是家長與一位同事交流,會極自然地聽出其表述中的優點,由此自省,暗生敬佩(或嫉妒)、向好、借鑒乃至超越之心;也會極自然地聽出其表述中的不足,會委婉指出,也會據理力争,若對方虛心請教,會耐心地傾囊而授,若對方固執己見,也可能會冷眼旁觀直至預想成真而後再帶些竊喜地進行總結或指導。

我不想争辯,以上的話或許境界不高,卻應該是社會現實。

或許有的家長會質疑:我正是為了避免後者導緻孩子出現的失敗所以要強行讓孩子不這樣做的,怎麼能坐等孩子品嘗失敗的苦果呢?

還是那句話: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其長輩經曆的挫折。

我在上課的時候跟學生們說過這樣一番話:如果我拿着一個空盒子擺在教桌上,說裡面啥都沒有,估計全體同學都不信;然後讓一個學生上來看一下,學生看完,對其他學生說盒子裡啥都沒有,其他學生估計也都不信;最終隻有一個學生沒看,哪怕是其他所有學生都說盒子裡啥都沒有,這個沒看的學生也肯定不信。

中國式家庭教育最常用的一個詞是——不要。

因為“不要”,所以基于好奇心,孩子“偏要”。如何讓“不要”成真呢?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要”幾次,經曆過之後,孩子才會明白“不要”的是真不能要,也才會真正接納家長的意見。而這“要”,也是平等,是尊重,是理解,是真正的鼓勵。當然,不可越線,不可極端,要有所選擇。

最後補充一點:平等交流,還要注意免打擾,即家長不要事事都幹涉,而要留給孩子獨立自主想和做的時間和空間,或者說大部分的時間和空間都要留給孩子獨立自主地想和做。傾囊而授隻在被授者真正需要時,否則都是強人所難——強扭的瓜不甜。

都說孩子不上進,求學最懶是家長

上進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家長對于知識始終充滿敬畏之心。

或許其家長沒有高學曆,但大多處在一直的學習當中,很虛心地學習,很廣泛地學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家長大部分還會表現出對知識未知的尴尬的單純和求知時絞盡腦汁的憨态可掬,或者是因焦慮而産生的夜不能寐——而這一切,恰恰會積極作用于孩子的進取。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一定不要把有些家長的追随一時潮流、擺弄手機視頻、追求标新立異等等理解為求知。客觀講,這些家長也是學到了知識或者技能,但都是一陣風,過了,也就冷淡了。而這一些,恰恰是對孩子進取的幹擾——總是處在不确定的分神當中,沒有奮鬥主線。

若想真正促進孩子的進取,對家長而言,最簡單的,是讀書,讀名著。而現在,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長一年到頭讀不了一本書。每一個家長其實都知道自己讀書對孩子是有着極大的正面影響的,但基本都不讀。其原因或者借口都是冠冕堂皇的:每天忙這個忙那個,哪有時間讀書;上學時候就不喜歡讀,現在更是讀不進去了;那些書都是老師讀的,我怎麼能讀懂……聽起來确實情有可原,可家長們想過沒有——

玩手機、看電視、閑談、聚會怎麼卻都有時間?上學時候不喜歡讀難道值得驕傲?不讀書永遠也讀不懂,這個道理很難嗎?

于是,這類的家長會拿出自己的撒手锏——人家那誰誰誰,兩口子一個字都不認識,孩子學習一直是學校裡的第一!

我不否認,但想問一下:為何這孩子會是第一?

絕對不是天生的!——提前先把反駁的話截斷。

确實有家長一個字都不認識,孩子學習卻一直是學校裡的第一的事實。但有兩個問題:第一,這樣的情況是絕對的個例,并且現在家長不認識字的基本沒有了;第二,這孩子的考第一,絕對是家長潛移默化的進取意識和行為的影響——家長對自己的工作肯定兢兢業業,不管現在幹的是什麼,并且對于知識肯定有着骨子裡的敬畏之心,時時處處真心表現出自己對知識的仰慕和對自己沒有知識的自卑。

所以,教育孩子,相互促進,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是最大的推動力。

設想,孩子到家,吃完飯,看到家長自然地捧起一本書讀起來,家裡呈現出求知的安靜,應當是何種景象?抑或是家長自然地投入到對自己工作的研析思考當中,又應當是何種景象?較之家長吃完飯便打開了電視追劇,或是拿起了手機,要不購物、要不看視頻、要不浏覽朋友圈,還不時地讨論、嬉笑,又當是怎樣的差距?

注意,相互促進,絕對不是嘴上的,必須是行動上的;要想讓孩子求進成長,家長也必須不斷成長。

所以說,要活到老,學到老……

家庭教育箴言——寫在最後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所以,家長不應該整天去想孩子這兒不行、那兒不好,而應該時刻深入思考——孩子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每一個孩子身上永遠都有其家長的影子,孩子的每一個特點(無論好壞),都會在其家長身上找到根源。

每一個孩子都有上進心,這是絕對不容辯駁的事實,因為每個人都有上進心。

孩子不上進,不是孩子不願上進,而是其家庭環境阻遏了孩子的上進。

家庭教育沒有一勞永逸,因為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勞永逸的事情。

家庭教育,應當是時時處處持續進行的,沒有節點,也沒有終點。

家長做不到的,一定不要要求孩子做到。挑孩子的毛病,永遠顯不出家長的高大來,相反,隻會讓别人瞧不起、讓别人笑話,哪怕那個人正在贊同你說的。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不是在說遺傳,其實說的是家庭教育的作用;這龍、鳳、老鼠,說的不是家長的出身地位,而是家長的思想格局。

你怎樣,你的孩子就怎樣。

孩子是自己的,你不管,沒人替你管;自打孩子出生那天起,家長的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将永遠取決于孩子的發展。

隻花錢,不陪伴,永遠買不來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強、适應能力很強、創新能力很強、好奇心很強、上進心很強……如果不信,可以和孩子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和孩子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必須和孩子一起。

永遠記得:孩子永遠比你想象的成熟,尤其到了初中乃至于小學高年級。如果不信,家長可以做個實驗:一個周之内,一切由孩子說了算,家長必須愉快而堅決地服從——不講任何條件,不進行任何反駁,甚至不得露出任何不悅的表情。

如果家長能堅持一年天天讀書,那麼孩子會堅持三到五年;如果家長能堅持兩年,那麼孩子基本不需要家長去管——因為讀書會上瘾的,家長孩子都會上瘾,而這瘾是所有瘾裡面最金貴的。當然,必須讀名著,反複讀,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為主。

家庭教育,家長必須統一思想,共同努力。一個巴掌拍不響。

家庭教育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都知道機會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卻不知道沒有準備的人在機會面前不是浪費機會,而是逆行了機會。有些機會,因為沒有準備,會成為終生的遺憾。

犯了錯誤,就必須付出代價。永遠不要後悔,因為後悔永遠改變不了既成的事實,所謂因為後悔而生發的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等等,隻是為了掩蓋自己過失博取别人同情的虛僞的脂粉。每個人其實都提前知道自己會不會後悔,之所以會做能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是因為潛意識裡已經想到了推責的方法。

家庭教育,隻有現在或者當下,家長要時刻想着把應該做的每一件事情做細、做精、做到極緻。

孩子的任何問題,家長都要負主要責任。永遠不要說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孩子出現問題自己确實沒有辦法——孩子生長在你的家庭,跟别人沒有任何關系。

……

還有很多,先不寫了罷……

祝願所有的家庭都積極和諧,祝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