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物理第二節内能?第一節 分子熱運動1、擴散現象:,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教版九上物理第二節内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第一節 分子熱運動
1、擴散現象:
定義: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擴散現象說明:①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②分子之間有間隙。
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發生擴散現象,隻是擴散的快慢不同,氣體間擴散速度最快,固體間擴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華等物态變化過程也屬于擴散現象。
擴散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擴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的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
(注意:分子熱運動和微小顆粒運動的區别。例如:霧霾運動、灰塵飛揚就不是分子運動)
2、分子間的作用力:
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
① 當分子間距離等于r0(r0=10-10m)時,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為0,對外不顯力;
② 當分子間距離減小,小于r0時,分子間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斥力;
③ 當分子間距離增大,大于r0時,分子間引力和斥力都減小,但斥力減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引力;
④ 當分子間距離繼續增大,分子間作用力繼續減小,當分子間距離大于10倍r0時,分子間作用力就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節 内能
1、内能:
定義:物體内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内能。
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單位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測量性。
2、影響物體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溫度:在物體的質量、材料、狀态相同時,物體的溫度升高,内能增大,溫度降低,内能減小;反之,物體的内能增大,溫度卻不一定升高(例如晶體在熔化的過程中要不斷吸熱,内能增大,而溫度卻保持不變),内能減小,溫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體在凝固的過程中要不斷放熱,内能減小,而溫度卻保持不變)。
②質量:在物體的溫度、材料、狀态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溫度、質量和狀态相同時,物體的材料不同,物體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狀态:在物體的溫度、材料質量相同時,物體存在的狀态不同時,物體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注意區别)能内增加 吸熱 升溫之間的關系
吸熱後内能一定增加、升溫後内能一定增加(一定)
内能增加不一定是通過吸熱實現的(做功)(不一定)
内能增加後,溫度不一定增加(晶體熔化)(不一定)
吸熱後不一定升溫(水沸騰)(不一定)、升溫不一定要吸熱(做功)(不一定)
3、改變物體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變内能:對物體做功物體内能會增加(将機械能轉化為内能)。
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内能會減少(将内能轉化為機械能)。
做功改變内能的實質: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機械能)的相互轉化的過程。
如果僅通過做功改變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變大小。
②熱傳遞:
定義:熱傳遞是熱量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的過程。
條件:溫度差。
熱傳遞傳遞的是能量,不是溫度。而發現熱傳遞的條件是溫差。
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内能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熱量是變化量,隻能說“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不能說“含”、“有”熱量。“傳遞溫度”的說法也是錯的。)
熱量是過程量,内能是狀态量
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熱量,溫度降低,内能減少;低溫物體吸收熱量,溫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 在熱傳遞過程中,是内能在物體間的轉移,能的形式并未發生改變;
② 在熱傳遞過程中,若不計能量損失,則高溫物體放出的熱量等于低溫物體吸收的熱量;
③ 因為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是能量而不是溫度,所以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降低的溫度不一定等于低溫物體升高的溫度;
④ 熱傳遞的條件:存在溫度差。如果沒有溫度差,就不會發生熱傳遞。
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三節 比熱容
1、比熱容:
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
比熱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單位是焦每千克攝氏度,符号是J/(kg·℃)
比熱容是表示物體吸熱或放熱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義:水的比熱容c水=4.2×103J/(kg·℃),物理意義為:1kg的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4.2×103J。
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比熱容的大小與物體的種類、狀态有關,與質量、體積、溫度、密度、吸熱放熱、形狀等無關。
水常用來調節氣溫、取暖、作冷卻劑、散熱,是因為水的比熱容大。
比較比熱容的方法:
①質量相同,升高溫度相同,比較吸收熱量多少(加熱時間):吸收熱量多,比熱容大。
②質量相同,吸收熱量(加熱時間)相同,比較升高溫度:溫度升高慢,比熱容大。
比熱容越大,吸熱本領越強,溫度變化越不明顯。
2、熱量的計算公式:
①溫度升高時用:Q吸=cm(t-t0)
②溫度降低時用:Q放=cm(t0-t)
③隻給出溫度變化量時用:Q=cm△t
Q——熱量——焦耳(J);c——比熱容——焦耳每千克攝氏度(J/(kg·℃));m——質量——千克(kg);t——末溫——攝氏度(℃);t0——初溫——攝氏度(℃)
審題時注意“升高(降低)到10℃”還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溫(t),後面的“10℃”是溫度的變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是由物體的比熱容、質量和溫度變化量這三個因素決定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