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大家好,這裡是梁老師語文補給站,給你的語文學習充滿能量。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九課《古詩三首》第二首《題西林壁》
作者:宋代詩人蘇轼。蘇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豪放派詞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為“三蘇”。 主要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給詩歌劃分節奏,帶着劃分好的節奏,讀讀這首詩。
賞析《題西林壁》
題:書寫,題寫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廬山腳下。
不識:不能辨别、認識。
面目:面貌,詩中指廬山所呈現的景象。
緣:因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看,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山峰巍峨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廬山,廬山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詩歌的前兩句主要寫景,請思考,詩人是從哪幾個角度,又處在什麼位置來看廬山的呢?從中你能得到怎樣的啟示呢?詩人選取正面、側面兩個角度,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四個位置來觀察廬山,每一處看到的景色都是與衆不同的。從中可以得到的啟示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看到的結果也會不同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句詩其實是在講明一個道理,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貌,是因為詩人正身處廬山之中。讀到這裡,你會發現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是結果,而原因在後半句。因此,這兩句詩采用因果倒裝的句式,先寫了詩人沒有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然後筆鋒一轉,說明了原因,寫出了詩人遊覽廬山後的體會。說明了要想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限制,擺脫主觀成見的道理。
明白了詩歌的内容,就說一說,最後兩句詩都帶給了你哪些啟示呢?這兩句詩就是要告訴我們,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來觀察、分析事物,這就應了我們那一句俗語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梳理本課的主要内容
《題西林壁》前兩句寫景,告訴我們,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各個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不一樣,真是變幻莫測。後兩句明理,告訴我們,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我們正在此山中,這是寄意深遠。整首詩在贊美廬山奇景的同時還蘊含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深刻哲理。以上就是《題西林壁》這首詩的所有内容。
持續關注梁老師,讓你的語文學習不再煩惱。
親,别忘了給梁老師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