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第30章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期政治家,外交家,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
子貢善于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還善于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民間信奉的财神。《史記》記載: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财,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達57次,《史記》對其評價頗高。甚至認為孔子的名聲之所以能布滿天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子貢推動的緣故。
晚年的子貢也招收門徒,如陳子亢(曾問孔鯉孔子有沒有給他開小竈),子服景伯(公伯寮背叛孔子時,曾欲幫孔子清理門戶,被孔子拒絕)等都是子貢學生。
子貢在尊師方面,也非常突出。孔子去世後,他守孝六年。
子貢富而仁厚,他曾花巨資從别國贖回魯國奴隸,并拒收魯國給他的獎勵,他還是孔子周遊列國及孔子晚年生活的經濟資助者。在外交方面,子貢表現非常出色,
子貢死後,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博:會意字,從“十”從“尃”,《說文解字》對“十”的解釋是“數之具也”,意思是說“十”是數字完備的标志,亦有齊全的意思。
“尃”有兩個讀音:fū和bù,不同于“專(zhuan)”意思分别是分布和普遍。“尃”不論哪個音作意符都符合“博”的意思,但将其與“十”合起來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齊備,即分布廣泛。如《管子》:“土地博大,野不可以無吏”。
博的本意是大;引申指豐富、寬廣,如:《論語》:“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博又引申指廣泛、普遍,如:《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博又引申指通曉、知道得多,如:博古通今。
又指古代的一種棋戲,後泛指拿财物作注比輸赢。也延伸出取得、赢得,如:博美人一笑。
施:《說文》認為,施指旖施,柔順搖曳之貌。施的原意指“旗”,後延伸為施行,實施,安置,給人恩惠等意。
何事于仁:字面上理解為“關‘仁’什麼事?”意思就是“豈止是仁?”
堯舜其猶病諸:其、諸兩字都是虛詞,無義。堯舜指傳說中的兩個聖王。該句後來被濃縮成一個四字成語:堯舜猶病。其中的“病”是“有心無力”,“很難做到”的意思。
《論語-憲問》中也有該句:“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韓詩外傳》有兩次引用這個成語,第一次是,孫叔敖遇狐丘丈人。他們之間的一段對話中有提到。
第二次是同書卷八中,李克(段幹木)和魏文侯之間的對話。
漢代的揚雄在他的《答劉歆書》中也用到這個成語:“知人之德,堯猶病諸,雄何慚焉!”
能近取譬:“譬,谕也。”意思就是打比方。“譬”在先秦典籍中是個常用字,常與“如”連言,能近取譬這個成語源于《論語》,意為從身邊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然後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章炳麟《菌說》:“獨夫為我,即曰貪賊;能近取譬,即曰仁義。
全文理解為:
子貢說:“如果一個人能廣泛地給民衆以恩惠,而且能夠幫助衆人生活得很好,這人怎麼樣?可以說他是仁人了嗎?”孔子說:“這哪裡僅僅是仁人呢,那一定是聖人了!堯和舜大概都難以做到!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足社會,同時也要幫助别人立足社會;自己要騰達,同時也幫助别人騰達。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多替别人着想,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
除了子貢,子路、子張、樊遲、顔淵原憲等弟子都問過孔子關于“仁”的問題,至于能稱呼為“仁人”,孔子的要求是很高的。
孔子評價楚國毀家纾難的鬥子文為“忠”,齊國的陳文子為“清”,鄭國的子産為“惠”,被稱為華夏第一相的管仲勉強能稱得上“仁”。
孔子曾感慨:“吾未見剛者”。“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可見,剛者、聖人、善人有多難得。
孔子認為,能博施濟衆,就可以算得上是聖人,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算仁人,平時要“能近取譬”就是達到仁人的方法。
水利專家孫叔敖
在古代,治水是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凡是在這方面有所建樹的人,都能流芳百世,從大禹到林則徐,曆朝曆代都有治水名人。
大禹治水被譽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為夏王朝的開創奠定了基礎。大禹之後最有名的就是孫叔敖了。
孫叔敖(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wei第三聲)氏,名敖,字孫叔,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人。春秋時期治水名人、楚國令尹。
孫叔敖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他有“能近取譬”的優良品質,有一次出去遊玩,碰到了兩頭蛇,就把它殺了并且埋了起來。
回到家中就哭泣起來。他的母親問他哭泣的原因,孫叔敖說:“我聽說見到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我見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親先死了。”
母親說:“兩頭蛇在哪?”孫叔敖說:“我怕後來的人又會看見,就把它殺了并且埋了起來。”母親說:“我聽說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對他必定有善報,你一定不會死。”
等到孫叔敖長大後,他出任了楚國令尹,主張“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極為重視民生經濟,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盡力使農、工、賈各得其便。
當時的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币,叫做"蟻鼻錢"。莊王卻嫌它重量太輕,下令将小币鑄成大币,老百姓卻覺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們更是蒙受了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經營,這使得市場非常蕭條。
更嚴重的是,市民們都不願意在城市裡居住謀生了,這就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孫叔敖知道後,就去見莊王,請求他恢複原來的币制。莊王答應了,結果三天後,市場又恢複到原來繁榮的局面。
當時,淮水流域常常會鬧水災,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孫叔敖為使百姓富足,國家強盛,就去親自調查,主持興修水利設施。
公元前605年,孫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國最早的蓄水工程,今河南固始縣期思陂灌區,後世稱之為“百裡不求天灌區”。
公元前597年,他又主持修建了芍陂,使今安徽壽縣一帶成為楚國的糧倉,清代學者顧祖禹稱芍陂為“淮南田賦之本”。
芍陂原來是一片低窪地,孫叔敖就發動農民數十萬人,修築堤堰連接東西的山嶺,開鑿水渠引來河水,造出了一個人工大湖。有水閘可以調節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澆田,從而振興了楚國的經濟。
當時的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于1986年5月在考察芍陂之曆史時,興緻勃勃地吟詩贊道:“楚相千秋業,芍陂富萬家。豐功同大禹,偉業冠中華。”
《孟子》中說:“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
其中的“海”指的就是孫叔敖建的蓄水工程,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莊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有一次孫叔敖遇到了一個叫狐丘丈人的隐士,狐丘丈人說:“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
孫叔敖驚訝地改變臉色說:“我不聰明,怎麼知道。請問什麼叫三利,什麼叫三害?”
狐丘丈人說:“爵位高的,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厚的,怨恨會集中于他。這就是三利三害。”
孫叔敖說:“不是這樣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層;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謹慎;我的俸祿越是多,布施越加廣泛。這樣可以免于害嗎?”
狐丘丈人說:“做得真好啊!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恐怕做不到。”
孫叔敖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他鄉,年僅38歲。《孫叔敖廟碑記》中對他評價:“宣導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鐘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
孫叔敖的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流芳千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