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棟紅色小樓,位于上海市黃浦區160街坊,是一棟有着百年曆史的老建築。在上海,像這樣的百年老建築有很多,為什麼要特别關注這棟小樓呢?是因為它剛剛經曆過兩次特殊的“搬家”。
上海百年小樓二次平移"搬家"
黃浦區160街坊是原上海市政府辦公所在地,也稱“老市府大樓”。“老市府”裡的這棟紅色小樓,為4層磚木結構清水紅磚維多利亞式建築,建築面積約2100平方米,重約3800噸,平面呈“凹”字形布局。小樓于上世紀初建成,可謂是見證了上海的百年曆史變遷。出于外灘區域曆史文化保護的整體需要,同時為進行地下空間開發,2020年12月,小樓第一次平移成功完成,整體向東平移了約32米。随着原位置地下建造工程的完成,今年6月30日,小樓開始整體平移回遷,7月8日,成功完成了第二次平移複位。目前這裡正在進一步修繕,未來小樓将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向民衆開放。
老建築平移如何實現?
重達3800噸的百年小樓兩次平移搬家,這也是上海目前面積最大、重量最重的砌體結構平移工程。老建築平移搬家是如何實現的?應用了哪些先進技術?最大的難點是什麼?還有哪些老建築也經曆過這樣的搬家呢?
“搬家”共分幾步走?
先來看看,這棟百年老建築平移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共分幾步來操作呢?
上海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平移工程技術負責人 尹天軍:第一步,我們在這個房子下面修一個基礎和軌道梁,将來我們這個房子就在這個基礎和軌道梁上平移。
第二步,我們給這個房子做一個托盤,這個托盤就是上托盤,就相當于我們房子将來把所有的重量都轉換到這個上托盤上。在做這個托盤的過程中,我們對這個房屋進行一個整體鋼結構加固。
第三步,我們在這個房屋的托盤和軌道梁之間安裝移位裝置。
第四步,我們把房屋的牆體切斷,房屋就通過這個托盤把力轉換到移位裝置,移位裝置把力傳到這個軌道梁上面。
第五步,我們在房屋後面安裝十台液壓千斤頂,進行同步平移。
小樓平移似“盤子端豆腐”何為最大難點?
别看隻有五步,但技術負責人把平移比作是“用盤子端豆腐”,那麼這最大的難點究竟是什麼呢?
上海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平移工程技術負責人 尹天軍:我們現在建築基本都是框架結構,它有減力牆,有立柱來進行承重,框架結構相對說剛度比較大,平移就相對比較簡單。這種砌體結構的整體性就非常弱,裡面沒有承重的柱,完全靠牆體承重。
平移過程安全平穩何種關鍵技術來保障?
整個平移過程中稍有不慎,這樣一座百年老建築或許就會受損。為了确保小樓整體平移安全平穩,都使用了哪些重要的技術手段呢?
上海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平移工程技術負責人 尹天軍:我們的平移速度每分鐘大概在三厘米。我們采用PLC液壓同步控制技術,俗稱一點,就是用計算機控制我們平移的十台千斤頂,使這個小樓在平移過程中所有的滑移點的位移是同步的,就保證了這個小樓的絕對安全。然後在小樓的移位過程中,它各個點的移位距離、移位速度,還有它的頂推力,我們都可以通過這套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屏幕上實時反映出來。這個誤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級。
建築平移技術如何不斷升級?
毫米級的誤差,真是要雙手點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房子、新建築,甚至是大橋、古樹,都通過平移技術實現了搬家。建築物的平移技術是如何不斷升級的呢?
上海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平移工程技術負責人 尹天軍:我們最早是采用滾動方式平移,就是在房子下面安裝滾輪,這種方式它容易産生震動,對我們老建築平移是不利的。我們就逐漸過渡到滑動平移,滑動平移對這種老建築平移的震動非常小,就适合于老建築的這種平移。從控制方式上,最早這種液壓設備是用機械控制,它是不同步的。我們逐漸就引入計算機控制(實現同步)。
還有哪些老建築曾經平移“搬家”?
除了這一次上海“老市府”裡的紅色小樓,專家告訴我們,外灘天文台、上海音樂廳、我國第一家昆曲傳習所瑞華樟園、俗稱浦東“大洋房”的江海北關驗貨場辦公樓等上海老建築,都曾通過平移的方式,最大限度得到保護,并重獲新生。
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