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安全感的孩子,未來面對困難時會更強大;
父母提供足夠的底氣,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優秀。
作者 | 時光嶼
真沒想到,孩子太招人喜歡,也會讓人煩惱。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媽媽的求助:
鄰居的阿姨很喜歡她女兒,每次見到都會抱起來逗樂,這本來很溫馨,但阿姨時不時地會和孩子說:
“你媽媽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
雖然她知道這隻是玩笑話,但聽了還是會不舒服。
她很苦惱,規勸鄰居不要說這種話,怕影響鄰裡關系;不說,擔心孩子沒了安全感……
面對這樣一個“左右為難”的問題,評論區的回答卻難得的“話風一緻”:
“不要害怕,不要委婉,直接挑明了說!”
你一猶豫,孩子就當真了;在保護孩子面前,大人的面子根本不值一提。
對孩子來說,“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無異于“天塌了”。
他們還小,不但沒有分辨真假的能力,更難以阻擋這種外來的傷害,所以這時父母能否站出來保護他,就變得非常重要。
比爾蓋茨曾說:
“教育是伴随終生的事情,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是給孩子安全感。”
兒童的成長就像蓋高樓,安全感就是高樓的地基,地基越堅實,樓才能蓋得越高。
要想讓孩子安全感十足,這5個關鍵時刻父母一定要重視。
和媽媽分開時
閨蜜的兒子樂樂上幼兒園前,一直是個溫順可愛的小孩兒,可自從上了幼兒園,脾氣就變得沒來由的暴躁。
閨蜜不明就裡很苦惱,直到一次睡前的聊天才得知原因。
那天晚上,樂樂很嚴肅地問:
“媽媽,你們為什麼要送我去幼兒園,你們不愛我了嗎?”
她聽出了兒子語氣中的不滿和委屈,慌亂地在腦子裡想理由,可還沒等她說完,樂樂就“爆發”了…..
看着他因為生氣而皺在一起的小臉,閨蜜突然覺得很心疼,緊緊抱住他說:“樂樂,媽媽愛你!”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慢慢停止了哭鬧,也伸出小手抱着她回應:“媽媽,我也愛你。”
閨蜜知道兒子釋然了,因為他知道媽媽依然愛着他。
而那段時間他所有的反常,都是因為覺得媽媽抛棄了他,把他扔進幼兒園,讓他一個人走入陌生的地方,所以他恐懼又焦慮。
孩子來到這個世上,第一個依賴的人就是媽媽,那是他所有安全感的來源。
而孩子一天天長大,也終将一點點離開我們。
媽媽隻有給他“自己是被愛的”“永遠都不會被抛棄的”的底氣,他才能放心離開媽媽的懷抱,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失去心愛的東西時
在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裡,Lucky有一個睡覺都要摟着的美妝蛋,卻被她随手落在了飛機上了。
意識到丢失後,Lucky先是茫然和不知所措,接着嘴巴癟起來要哭了。
爸爸知道這個東西對女兒非常重要,冷靜地說:“别急,我現在去幫你找。”
随後爸爸放下所有的事返回機場,幾番周折,最後在地乘人員和警察的幫助下找到了。
自始至終,他沒有說過一句責怪孩子的話,也沒有敷衍了事,而是積極地想辦法。
爸爸在整件事情中,表現出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包容、理解和支持,給予了孩子成長中最大的安全感。
雖然我們在生活中不一定會遇到這種“極端”事件,但當孩子“最愛的玩具被搶了” “精心收集的物件被破壞”的時候。
許多家長會覺得 “你怎麼這麼小氣?讓他玩一下怎麼了”“不就是一件玩具麼?大不了我再給你買一個。”
這樣的做法隻會讓孩子覺得大人不重視自己,感受到父母的“背叛”。
作為父母,越在孩子難過的時候,越要懂得維護孩子的情感需求,讓他感到爸爸媽媽懂他、和他一樣珍惜他所珍愛的東西。
不小心犯錯時
偶然看到一個視頻,國外一個小男孩踩着凳子去拿桌上碗裡的香蕉,但是不小心摔了一跤。
不但香蕉沒拿到,還把裝香蕉的碗打碎了。
他很害怕,當爸爸走過來的時候趕緊說:“我不是故意的。”
爸爸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懼,首先關心他有沒有受傷。
但也不得不告訴他,被打碎的碗不是普通的碗,而是已經過世的祖母送給媽媽的禮物。
男孩更緊張了,爸爸安慰道:“不要擔心,我們一起想想該怎麼向媽媽解釋呢?”
男孩靈機一動:買一隻新碗送給媽媽。
于是他們到了超市,但找遍了貨架也沒找到一模一樣的碗,最後隻好買了一個很像的。
男孩拿着碗剛要離開,爸爸又提出建議:“我們是不是應該給媽媽多買一個喜歡的馬克杯作為補償呢?”男孩笑着點頭。
回到家,男孩忐忑地向媽媽道歉,并把新碗和額外的禮物拿給媽媽。
看着媽媽的臉色由陰轉晴,最後露出笑臉,男孩心裡的大石頭也落地了。
其實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害怕的不隻是錯誤本身,更擔心的是得到父母的訓斥。
而這位爸爸的做法堪稱教科書,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接納了孩子“冒失”的行為。
這樣不但可以給孩子滿滿安全感,還能借機教會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被人捉弄時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講過一個她女兒的遭遇。
一次她們夫妻倆去外地培訓,把女兒送到奶奶家。
奶奶家的人都很好,但就是說話很随意,經常互相開玩笑。
其中有兩個親戚特别喜歡“逗”孩子:
有時故意裝作兇神惡煞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她,吓得她直躲,親戚卻哈哈大笑;
有時煞有其事地騙她:看你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吧,看到孩子半信半疑,他們又說“騙你的,小傻妞兒”……
可以想象,小女孩呆呆地站在他們中間,心情從平靜到委屈再到恐懼、不知所措,在一片大人的哄笑中,她是怎樣的孤單和無助。
剛開始尹建莉并不知道這件事,直到發現女兒和人打交道時眼神躲閃,說話也不像以前那麼大方,問了婆婆才得知原因。
她很生氣,安撫好女兒後,當即找到兩位親戚開誠布公地談了這件事,從此這樣的事情再沒發生過。
成年人也許覺得孩子不過是着急一下,哭一下,笑笑就沒事了。
但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深深的傷害。
它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不但損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感。
這時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身旁,毫不猶豫地、嚴肅地制止這種行為,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立場和态度。
感受到危險時
曾聽一個育兒專家講過一個她小時候發生的事:
當時她父母花費了很多的心思将她送到一個補習班,據說這位老師教過的學生,數學成績都特别好。
但是上了幾節課她就發現這位老師經常體罰學生。
隻要她在講台上講課,學生就必須擡頭聽,低頭記筆記不行、打斷她不行,有小動作更不行。
一旦被逮到,就會用鋼尺打手掌來懲罰。
她雖然沒被打過,但經常看到男生被打的龇牙咧嘴,女生被打哭,所以每次上課都膽戰心驚。
幾次課後她向爸爸表達了心中的恐懼,提出想換補習班。
爸爸聽到後并沒有說“隻要你不犯錯不就行了?”之類的風涼話;
而是先安撫她的情緒答應她會考慮,然後真的私下做了一番調查,發現确實如此,立馬就給她退了課。
現在她已為人母,回憶起當時爸爸的做法,依舊是溫暖又踏實。
不僅僅因為爸爸舍不得自己被老師體罰,更因為爸爸重視她的感受。
讓她從身體到心靈都得到了保護,這份兒時得到的安全感一直留存在她心裡。
現代心理學家提出,家長要做孩子的“安全基地”。
就是無論孩子長到多大、距離父母有多遠,當他感覺到危險或需要安慰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尋求父母的幫助。
孩子這種對父母的依賴和不怕被拒絕的底氣,就是安全感。
要想得到它,需要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就在他心裡“播種”:
當他即将獨自一人面對更大的世界時,讓他知道有一個懷抱時刻為他敞開,随時歡迎他回來;
當他失去心愛的東西時,有人比他還急着幫忙尋找;
當他不小心犯錯,懊悔又不知所措時,有人能給他包容和指點,一起面對;
當他被捉弄時,有人能第一時間站在他身旁,擊退謠言;
當他感受到危險時,有人能相信他的話,幫助他擺脫困境;
被父母這樣滋養長大的孩子,怎麼能不安全感爆棚、自信滿滿呢?
點個「贊吧」,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