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管窄小的街巷叫胡同,上海人叫弄堂,南京人叫巷子。在南京街頭有許多錯綜曲折的小街幽巷,這往往是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另一種精髓。
在南京市鼓樓區老下關有一條消失的鮮魚巷,這條巷子曾經繁華一時,令許多南京人無法忘記。鮮魚巷呈南北走向,在老下關建甯路和龍江路之間,由于這裡離江邊碼頭近,以前賣魚的攤位很多,逐漸形成了魚市,所以就把這條巷子稱為鮮魚巷。
南京鼓樓區老下關鮮魚巷舊照片
鮮魚巷不長,從巷口到巷尾隻有兩三百米,巷子兩邊都是老房子。這些房子大多都租給外來人口,一間很大的房子每個月隻要400元租金,這在寸土寸金的南京老城區是非常便宜的。
不少外地人來到南京選擇租住在鮮魚巷,然後在家門口擺一個攤位做買賣,這樣住處和營生就都有了,而且在鮮魚巷擺攤還不收攤位費。因此鮮魚巷最熱鬧的時候住了近百戶人家,從全國各地來的外來戶在鮮魚巷租房子做各種小生意,特别熱鬧。
鮮魚巷早市
每天早上天微微亮的時候,鮮魚巷的早市就開始了,挑着扁擔的菜農坐輪渡過江,來到鮮魚巷搶一個好位置,開始吆喝叫賣。還有賣早飯的、賣瓜果的,巷子口還有一個小茶館,擺着方桌和條凳,爐子上有兩三把鐵壺在燒茶,住在附近的南京人經常來這裡喝茶、趕早市。
賣早飯的攤位
鮮魚巷很窄,往裡頭走走才寬一些,巷子兩邊有各種店鋪和攤位。有修鞋補鞋的,有便宜的理發店,有修褲腳改衣服的裁縫鋪,有私人小診所、雜貨鋪、五金店、便宜的小旅社,有糧油店,有賣活雞活鴨、蔬菜瓜果的攤位。
還有很多賣魚蝦蟹的攤位,這是鮮魚巷最吸引客流量的生意,這樣一條兩三百米長的巷子售賣的商品種類比許多大型農貿市場更豐富,一派熱鬧的場景。
由于賣水産品的攤位多,所以南京鮮魚巷的路面不僅凹凸不平,而且經常濕漉漉的有些泥濘。但這并不妨礙附近居民來此買菜買魚,尤其是每年秋天,正是魚肥蟹肥的季節,這是鮮魚巷最熱鬧的時候。
很多住得比較遠的南京市民都專程來鮮魚巷買螃蟹,巷口圍滿了賣螃蟹的小販和讨價還價的南京市民。他們說話的口音既有外地方言,也有南京本地方言,街坊鄰裡遇到了問一句“啊吃過啦”,聽起來非常親切。
南京老下關鮮魚巷的房子
鮮魚巷是一個很市井、很有煙火氣的巷子,雖然租住在這裡的人來自不同地方,但大家出門在外相處的都很友好。鄰裡之間會相互幫忙,互相分享,有的還搭夥過日子,兩三戶人家共用煤爐,共同分擔水電費。這樣有人情味的巷子,住久了人就不想走了,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鮮魚巷的日與夜,習慣了這裡的生活,舍不得離開。
磚瓦屋頂
後來随着南京老下關片區老城改造,要打造濱江新城,再加上鮮魚巷确實有諸多生活不便的問題,比如很多租戶家裡沒有衛生間,巷子裡也沒有公廁,上廁所要跑到200米外另一條巷子才能找到公廁。
鮮魚巷最終還是拆遷改造了,如今的南京市老下關這一片變成了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商圈。昔日的鮮魚巷消失沒有了,隻留在人們的回憶裡。
南京老下關鮮魚巷33号
我還記得鮮魚巷賣魚的老闆刮魚鱗忙得滿頭大汗,我還埋怨過有幾次沒給刮魚鱗。自己回家刮魚鱗不僅麻煩,還可能弄傷手,現在有專門的刮魚鱗神器,再也不需要抱怨老闆沒給刮魚鱗了。
不知道當年那些租住在南京鮮魚巷的人們後來都去了哪裡,這條消失的老街古巷,還有多少人會經常想起呢?
南京下關的過江輪渡
本文由今日頭條@狸貓旅行原創,感謝大家點贊,喜歡的可以關注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