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康移風
我們常說,繪畫作品是一個畫家真情實感的流露,而我們隻有被真實自然的物象所打動,包括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本體,以及幾千年曆史留下的痕迹,才能獲得創作的沖動和靈感,也才能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每次提筆去畫煤礦工人的時候,他們那種樂觀、堅韌的精神狀态,粗犷率真的個性,那種面對艱苦的勞作和單一的生活所表現出的開闊心境……都會一一躍然我眼前。在漆黑的千尺井下,在低矮的采煤垱頭,我也曾作為采煤工的一員和大家一起扒煤、拖矸、放頂、支架,穿着汗迹斑斑的窯衣,在煤塵飛揚的黑暗中勞作。多少年來這種真實的生活體驗一直在影響我,也在驅動着我的創作欲望。煤礦工人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表現他們積極的生存狀态、陽光向上的藝術作品。而這也是我幾十年來繪制煤礦工人作品時最根本的創作意識。
置身于多變的理想世界,向着各種可能,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描述……我以為在畫家的感官世界裡,個人意識的敏銳判斷,決定了形式語言的表現。故而,形式并不是一種秩序,因為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時,形式語言的表現空間同樣豐富闊大,擁有無限可能。
與好友談畫時,總要講到個人風格,我想風格應該是畫家個人藝術塑造的過程。在客觀多變的世界裡,人的思維方式也不會一成不變,那些試圖超自然而獨立,總想早早演出奇迹來的風格,往往隻會損害真實樸素的自然情感。我十分贊成一位畫家的話:“過早地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對畫家的發展并無太大好處。”
一件新作品完成,總要留下些遺憾。創作就是這樣,叫你在遺憾中去做些反思,自覺地去尋找還可以再努力改進的地方。藝術修養最根本的一點是用心去感悟生活,繼而深入生活,才能表現出生活最真實的一面。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隻有紮紮實實地深入生活之中,才能體驗和鑒别。
本文來自【華聲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