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養殖中常見病害與防治方法
_王春華
泥鳅是一種具有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的水産品,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飼養泥鳅是一條快速緻富之路。但是在淡水養殖泥鳅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病害的影響,因此應提高警惕性,做好病蟲害的防範,在患病後,應根據症狀進行檢查,制定合理的治療計劃,提高泥鳅的生長效果,降低病害的不良影響。泥鳅常見病害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爆頭病
泥鳅養殖過程中,受到水溫變化和水質惡化等因素的影響,水中的寄生蟲和病毒含量大幅度提升,導緻泥鳅受影響患病。在患病後,泥鳅的頭頂部位出現紅白色膿點,後期膿點擴散,泥鳅頭骨被腐蝕。泥鳅患病初期時,由于頭頂腫痛,往往導緻泥鳅瘋狂翻滾,無法自主控制,未得到治療時,會逐漸随着頭骨破壞受到其他類型病毒的侵害,最終死亡。該病症一般在 6~9 月時發生,該段時間溫度較高,容易發病。在發現泥鳅瘋狂旋轉時,養殖人員應對其進行檢查,觀察泥鳅頭上是否出現紅點等情況,并對整個池塘範圍内進行抽樣檢查。在确定病症後,可以使用惠底安或惠立解對池底進行調整,使底部泥層中的溶氧量增加。使用“氟苯尼考”以及“三黃魚常泰”進行潑灑,對環境進行殺菌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添加“肝速甯”,加強對泥鳅肝髒的保護,避免肝細胞發生病變。連續對泥鳅進行觀察,根據其實際的表現對藥劑或者治療方案進行調整。若連續1周未得到緩解,可以使用“頭孢魚康”和“克瘟靈”等進行治療。
二、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導緻的疾病,在泥鳅養殖過程中,由細菌影響産生的疾病主要包括水黴病和鰓黴病。泥鳅患水黴病後,其活力逐漸減退,并且缺乏食欲,體表出現白色斑點,斑點逐漸擴大成棉絮狀。造成原因主要為溫度較低,或者泥鳅體表受傷後感染。在對水黴病進行治療時,應對其孵化溫度進行管理,同時降低泥鳅運輸過程中的損傷情況。
患有鰓黴病後,泥鳅同樣出現食欲不振等情況,在後期其體表會出現明顯的青灰色。引發鰓黴病的原因為高溫環境中水質污染和體表感染。在治療的過程中,主要将病變和死亡泥鳅打撈剔除,并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對真菌進行消除。
三、痙攣病
痙攣病在發病的過程中,泥鳅全身發生痙攣抖動的情況,并且在兩天後發生脫皮現象,并且死亡率相對較高。導緻痙攣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水體環境不合格,在池塘的水體河底中,含有大量的藥劑,如消毒劑、農藥等,水體的質量受到的嚴重影響,此外,水體溫度突變同樣能夠引起該病症的産生。
由于該病症的産生與泥鳅自身的适應能力有關,因此,在對魚苗進行選擇時,應盡量選擇本地壯苗,提高泥鳅的适應能力。在對痙攣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首選“惠金典”進行全池潑灑,同時使用“普利甯”和“菌毒快克”等藥劑進行潑灑消菌殺毒。同時根據泥鳅的實際情況,配合使用“海王經典 1 号”等藥劑進行投喂,提高抗病效果。在泥鳅好轉後,應對其進行觀察,避免發生病情反複的情況。
四、脫黏敗血病
患病後的泥鳅常呈現出表皮較為幹癟且營養不良狀态,由于泥鳅表面的黏液脫落,導緻其表面發白,并且缺乏光澤。在對發病泥鳅進行檢查時,能夠發現其内髒中血色較少,并且存在萎縮情況,常見于帶籽泥鳅中。并且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短時間能夠使周圍泥鳅受到感染後死亡。引發脫黏敗血病的主要原因為氣候原因,泥鳅越冬時其體質将逐漸減弱,同時抵抗力下降,受到頻繁消毒的影響,容易發生敗血病。敗血病的影響較大,在患病後,應及時進行處理,避免大面積感染。由于敗血病的初始階段為寄生蟲等影響,後期泥鳅腮部被破壞,受到病毒細菌的影響發生潰爛最終引起敗血病。因此,在對病魚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先對泥鳅腮部進行控制,再對内部敗血病進行治療,提高整體的救治效果。使用“檢科一号”和“敗血甯”進行全池潑灑,配以“脫黏散”和“保肝甯”進行飼料混服。同時對池塘進行調整,使用食鹽和小蘇打等進行處理。在殺菌時,可以适當使用頭孢和氟苯尼考,同時搭配殺蟲劑,殺滅寄生蟲,避免後續病症複發。
五、寄生蟲病
泥鳅受到寄生蟲影響後出現一定疾病和症狀,常見的寄生蟲病包括:小瓜蟲病、車輪蟲病和杯體蟲病等。
在患有小瓜蟲病後,泥鳅身體産生白色點狀孢囊,機體逐漸衰弱,并出現遊動異常等情況。該病症一般在4~6月份出現概率較高,相關養殖人員應注意預防。在患病後,應使用福爾馬林溶液對泥鳅魚苗進行浸泡,同時對池塘進行消蟲,對于患病泥鳅,應使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浸泡消毒。
在患有車輪蟲病時,泥鳅出現食欲不振和移動緩慢等情況,魚苗受到蟲害影響較為嚴重。在患病後,使用鹽水浸泡魚苗,并對池塘進行消毒殺蟲。避免後續再次感染。
在患有杯體蟲病後,泥鳅身體表面出現黑色物質,同時出現血痘,嚴重導緻泥鳅死亡。患病後主要對泥鳅養殖池塘進行消毒殺蟲,同時對魚苗進行消毒,避免寄生蟲感染。
六、曲骨病
泥鳅患有曲骨病後,其身體彎曲産生S型,并且身量瘦小,在泥鳅腮部和魚鳍出現畸形情況,嚴重可導緻泥鳅死亡。導緻泥鳅曲骨病的主要原因為池塘中的溫度較低,或者溫度差較大,導緻泥鳅痙攣。池塘中的魚苗密度過高,泥鳅活動範圍較小,并且内部的營養不足,導緻泥鳅出現瘦小彎曲的情況。
在對疾病進行防治的過程中,應加強對魚苗的選擇,将其中瘦小且抵抗力較低的魚苗剔除,提高整體的生長能力,同時在水裡适當增加鈣粉和營養物質。在患病後,應徹底對池塘底層泥土進行質量調整,并增加其中鈣質和維生素的含量。在飼料中适當添加保肝甯以及相應的多種維生素,加強對泥鳅體質的改善。連續調整 1 周後,在池塘中添加氨基酸電解多維,促進泥鳅的快速複原。
七、預防泥鳅病害具體措施
1.規範池塘消毒作業
在泥鳅養殖過程中,為降低病蟲害的不良影響,避免發生泥鳅大面積患病死亡的情況,應加強在養殖過程中的預防,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由于泥鳅生活在池塘泥土表層中,因此殺菌消毒等相對較為困難,藥劑不足無法對底層泥土起到消毒作用,藥劑過多時容易殘留,影響泥鳅生長狀态。
在對池塘進行消毒的過程中,應對池塘底層進行清理,将其中過多的淤泥清除,并對池塘底部進行消毒。一般消毒時使用生石灰和漂白水等進行消毒,起到殺滅蟲卵和病毒的效果。同時應注意消殺的周期,根據泥鳅生長階段和生長狀态制定相應的消毒周期,提高整體的消毒效果。
2.選擇健康健壯的魚苗
魚苗質量對于其後續的生長有着較大的影響,強壯的魚苗不僅生長速度快,同時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有利于降低病死概率。養殖戶在選擇魚苗時,應盡量選擇本地泥鳅魚苗,确保泥鳅能夠适應本地環境,避免環境突變産生的應激反應。同時,在選擇魚苗時,應選擇較為活潑且身體顔色飽滿健康的魚苗,剔除患病且體表受傷的泥鳅。在選擇完畢後,應對魚苗進行消毒,使用食鹽水等藥劑,将魚苗本身攜帶的病毒和寄生蟲等消除,保障泥鳅的健康生長。
3.調整養殖密度
不少養殖戶在池塘中養殖過多的泥鳅,導緻内部密度過大,内部氧氣含量不足,并且營養成本不足,導緻整體魚苗生長速度緩慢,同時容易患病,造成大面積感染,影響養殖者的經濟效益。在使用池塘的方式進行養殖時,應保持池塘面積在1畝地以下,并對周圍進行修繕,避免出現破損和漏洞情況,一般情況下,按照每平方水面中放置 50 尾左右的泥鳅魚苗,同時應保證同一池塘中的泥鳅大小相似,避免發生大魚吃小魚的情況。
4.做好水溫控制
溫度對于泥鳅的生長狀态有着較大的影響,在溫度過高或者過低時,均會造成泥鳅患病的情況,因此,養殖過程中,應盡量使溫度保持在25℃左右,該溫度條件下,泥鳅的狀态較為活潑,願意主動攝食。在溫度過高時,可能會出現缺氧現象,在夏季應做好遮陽和控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