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不患寡而患不均

論語不患寡而患不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5 05:15:00

論語不患寡而患不均(克伐怨)1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論語》新言“憲問”之二,蘿蔔/攝影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憲,名字叫原憲,也有叫原思,字子思,孔子弟子。

《論語》“憲問”篇,第一章句,也就是本章句的上一章句——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此章句可以理解為原憲繼續向孔子發問。

原憲問孔子,如果一個人能不去心驕氣傲、争強好勝(克);如果一個人能很矜持很自律,不過度自負(伐);如果一個人能不自怨自艾、不到處抱怨、怨天尤人(怨);如果一個人能不貪得無厭、肆意妄為(欲)了,他時時提醒告誡自己不去做這些事,是不是可以稱為“仁”了?

孔子說,他的這些做法可以說是他注意克制自己了,可以說是認真做功課了,但你讓我說他是不是就是“仁”了,我并沒看出來。

《論語》“裡仁”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仁”是“走心”!一個人不真正身心體悟“仁”,那他做什麼都是表面功夫。

所以,在《論語》“子罕”篇開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其實,仁,并不好談,因為他是個人的修為與己心,所以孔子為了不誤導大家,就不定義,也很少談。

《論語》“裡仁”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發自人的心底,是一個人自然的修為,不是提出一些條條框框的刻意為之,因為是心念所以無形,所以是無時不刻、無處不在……

原憲,提出的“幾大紀律幾大注意”,其實還是刻意為之,這些外在的要求(與表現),有矯情之嫌。真正一個人内心是否有“仁”的需要,是否在行“仁”之道,隻有自己才能知曉。

筆者按,得道之人懂得道之人,但是得道之人怎樣對未得道之人解說“仁道”之事理呢?所以隻能說……不知道了吧?!

《論語》“述而”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說,仁遠嗎?不遠!你隻要明白參透了這“仁道”,它說到就到!

所以呢,原憲,還是,不知道!

蘿蔔/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