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百匠茶學院原創
丨首發于今日頭條:百匠茶學院
丨作者:林方緻
不如仙人一啜好,恰然便欲乘風飛。
甯靜緻遠,方得始終,我是林方緻。
俗語有雲: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作為七事之一,擔的便是待客之道,一碗粗茶下肚,一路上的風塵也能洗去大半,令人爽利不少。
中國飲茶之風興于唐,而盛于宋。故而戲言:唐朝是酒,宋朝是茶。
最初,茶是中國人獨享的味道,喝茶者非富即貴,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富商巨賈。
那茶是什麼時候開始普及的呢?
這還是得益于宋朝的詩情畫意,宋朝是文人天下,文人雅士紛紛借助詩詞歌賦寄情于茶。
“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徹夜酒客行。”北宋的街市酒樓茶館随處可見,絲竹管弦不絕于耳,文人們潑墨揮灑,記錄下了一幀幀與茶相關的片段。
上至宮廷内院,下至市井茶肆,宋代鬥茶風氣濃厚。
據說北宋建州一年産茶就不下300萬斤,連北宋政府規定極有茶趣的:“宋選人、使臣等無職田或職田不足者,于俸祿外另給茶湯錢。”
茶漸漸在在宋代人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茶是享受,飲茶自然也是要有儀式感的。
一、建盞的使用
宋代鬥茶常用點茶法,點茶所用器皿則首選建盞。
五代至宋初陶穀所撰之《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類鹧鸪斑,點試茶家珍之。」
建盞乃是黑瓷界的扛把子,無論從器形與釉色來看,都是點茶家首選茶器,主要原因有三:
1.美學搭配
古人往往講究茶色與茶盞的搭配美學,鬥茶評判以茶色白為上,看上去平平無奇的黑釉盞更能夠襯托茶湯的“鮮白”。
2.器型
《大觀茶論-盞》中有這麼一句:“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寬則運宇旋徹不礙擊拂。”肯定了建盞在鬥茶中的重要性:
鬥茶需用茶湯在杯盞中做“擊拂”動作,建盞碗沿下凹有接唇線、器型“底稍寬且深”,即使注水擊拂也不易揚灑出來,是很好的鬥茶用器。
3.保溫
建盞使用的胎體是鐵胎,其保溫效果良好。鬥茶過程中難免因為時間或分茶使得茶湯變涼,失去最好的茶滋味,建盞則充分規避了這一弊端,使其極具高雅的同時又能夠品味茶葉的鮮爽。
數百年朝代更叠,如今盛行泡茶法,點茶法已經鮮有看見的,日本盛行的抹茶就是從我們中國傳過去的。
我以為,傳統的點茶手藝不應該在我們手中沒落下去,所以今天就來考古一下:點茶究竟是怎麼操作的?
一、點茶法
點茶步驟繁瑣,不可疏忽大意。
(一)備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山泉水是茶的好搭檔。
水對于茶而言,就是基底。水質越好,就越能激發出茶的韻味。
水選好了,煮水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不是說把水燒開了就好了,而是要燒的仔細。
煮水講究:以魚目、蟹眼連繹迸躍的二沸水為度。
意思就是,燒水時看到水面呈現魚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時,就可停止加熱了。泡茶所用的是二沸的水,置邊上,等到水沒有沸騰的聲音,就可以用了。
反複沸騰的水偏老,壞了茶的風味,也就不适合點茶飲用了。
宋代的點茶不像唐代的煎茶那麼講究技巧,而是更注重意境。
不僅是注重點茶時周邊的環境,還要求點茶者心态沉靜。
心浮氣躁的人難點出好茶,因為點茶需要慢慢來。
(二)碾茶末
宋代點茶與唐代煮茶煎茶有所不同,到了宋代,茶葉的原料不再是使用茶葉和茶梗,點茶主要以茶末為主。
點茶所用的“龍團鳳餅”,“苦硬回甘力厚”,适宜研碾成末後點飲。
梅堯臣有詩雲:“春芽碾白膏,夜火焙紫餅。”
意思就是點茶就要用内白外紫好團茶。且碾成茶末也是要花好些功夫:
1.将團茶用文火炙烤,再用幹淨的絹紙包住,用小“槌”子錘開;
2.錘開的茶須立刻放入“茶碾”或“茶磨碾末,不然時間一久,茶色容易昏暗,失了鮮;
3.碾出來的茶末少不了粗細不一,還得用“羅”細細篩,撿掉那些粗大的茶屑不用,隻留下細膩的茶末。
龍鳳團茶制作複雜,據記載,團茶必須經過七道工序:采、擇、蒸、榨、研、造和過黃才可制成。
物以稀為貴,好的團茶更是産量稀少,有錢也未買得到。
像歐陽修那樣的大人物,為官二十餘載,皇帝也隻賞賜過一餅給他,足見其珍貴。
(三)點茶
點茶的“點”才是最考驗心性的,一步錯,這茶也就毀了。
1.溫熱碗盞
茶盞若是沒有用開水暖過,點茶時茶則不浮,難“咬盞”。
暖盞就像一場盛大的演出,隻有開頭暖場做好了,這場演出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2.注湯
古人常稱熱水為“湯”,點茶注湯是非常緊要的,總共要注湯七次,方能夠茶水交融,做出一碗好茶。
一湯:用小匙舀取适量茶末放入盞中,仔細調成膏狀,湯要環繞着茶末注入,忌直接沖在茶末上;
二湯:二次注湯速度要快,快注快停,來回軌迹成一條直線;
三湯:注水時搭配茶筅,動作輕盈均勻擊拂,茶面白沫漸出,做好這一步,成功大半;
四湯:注入的開水量要少,茶筅的擊拂要舒緩,有助于形成細密的茶沫;
五湯:這個時候要注意看自己盞中茶湯沫沫的狀态,決定擊拂輕重;
六湯:茶沫饽勃然而生的時候,隻要耐心地緩慢攪拌就行;
七湯:最後一次注開水要看沫沫厚薄、凝固程度,如果達到要求,點茶便可完成。
雖是七次注湯,但是每一次都是一點點,到最後,盞中的茶量約茶盞的四成。
這鬥茶看的就是茶色是否鮮白?沫饽是否均勻細膩?是否咬盞?
唯有茶表面顔色鮮白,細沫完全融于湯中,茶粘着于茶盞,不見水痕,這就證明茶芽嫩軟,粉末輕細,是最好的茶。
小結
盞因茶而生,茶因盞更香。
與其說點茶是一種茶藝技巧,不如說點茶是一種生活态度。
從水的選擇到成就一碗口感綿密的茶湯,無一不是投入過真心。
等到了真正飲用時,觀顔色、聞其香、品其味,每一步都是對自己的認真付出的回報。
可惜點茶技藝從元朝起逐漸衰落,曆史無法倒流,我們再難見到市井街巷随處鬥茶的盛況。
我們能做的就是弘揚傳承點茶鬥茶的技藝,至少還可以留下些深思遐想飄搖至宋……
歡迎關注【百匠茶學院】,了解更多白茶的知識!
原創說明:本文由百匠茶學院林方緻(baijiang2018)原創出品,歡迎喜歡喝茶的朋友轉發分享,其他平台轉發請注明出處,謝謝合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