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同時期曆史名人

孔子同時期曆史名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2:50:31

編者按:本文有關紀年,主要依據《孔子世家譜》、《阙裡文獻考》所載為準。

孔繼汾《阙裡文獻考》說:“至聖先師孔子,魯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冬十月二十一日庚子生,蓋周靈王之二十年也。”孔子三歲,叔梁纥卒,葬于魯防山之陰。從此,孔子與母親顔徵在相依為命,顔徵在帶着幼小的孔子離開陬邑來到魯城阙裡安頓下來。《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闾,使之相愛。”裡,為古代居住單位。古人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都是國都中最基本的平民居住單元。二十五家為一裡,每裡又有牆有門。《論語·子罕》載孔子之言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為政》又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可知孔子少時家貧,其童年生活非常艱辛。魯國是西周初年周公的封地,其長子伯禽赴魯就國時,帶來了周王室衆多的典章文物,至春秋末年禮崩樂壞,但成周之典章制度在魯國卻保存完好。所以孔子自幼居住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對其未來的成長有着極大的影響。孔子之前,當時學在王官,庶人而不得入,孔子“志于學”,并因之開啟後世人類平民教育之先河。魯昭公九年(前533),孔子十九歲,娶宋亓官氏為妻。魯昭公十年(前552),孔子二十歲,仕于魯之季氏,為其“委吏”,即管理倉庫的小吏。這一年,孔子的兒子伯魚出生,當時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鯉魚以示祝賀,孔子為答謝國君之賜,便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魯昭公十一年(前551),孔子二十一歲,為乘田吏,即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孟子·萬章下》曰:“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委吏、乘田均為小吏,也即孔子所說的“鄙事”。所以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魯昭公十四年,孔子二十四歲,母顔氏卒。孔子喪父時年僅三歲,不知道其父墓葬何處,為尋得叔梁纥之墓以便父母合葬,孔子暫把其母“殡于五父之衢”,這是出于慎重而沒有馬上下葬的原因。殡,大斂後置屍于棺,棺暫停于坎中,謂之殡。先秦古禮,殡淺而葬深,周代是停棺待葬在西階之上奉之以賓禮,因此而名。而孔子因為家貧,隻能殡其母于“五父之衢”。五父之衢,是魯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地名,多見于史籍記錄,這是一個詛咒惡誓的傳統地點,又是一個集中處理無人收骨者的地方,類似于後世所謂的“亂葬崗(亂墳崗)”之類。這個時候,顔徵在的鄰居陬邑人曼父之母,告訴了孔子叔梁纥之墓所在,于是孔子遂合葬父母于防山。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于防焉。”《禮記·檀弓上》亦雲:“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殡也。問于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于防焉。”又雲:“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 魯昭公十六年(前526),孔子喪畢除服,遵禮于十日後,方吹笙吟歌。

孔子同時期曆史名人(至聖先師孔子生平)1

魯昭公十八年(前524),孔子二十八歲,魯國的屬國郯國國君朝魯,孔子向郯子學習郯國的古代官制,後來孔子對人感歎到:“我曾聽說,天子的官學失傳,可以向四周的小國學習,這是真實可信的。”而孔子開辦私學,也當在此前後。孔子開創私學,是人類文明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他開創平民教育,收徒講學,在他最早的弟子中,比較知名的有顔路、曾點、子路等人。孔子二十九歲時曾學琴于師襄,習射于矍相之圃。由于孔子私學名氣越來越大,在孔子三十歲時、即魯昭公二十年(前522),齊景公與晏嬰來魯,齊景公見于孔子,與孔子讨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并求問霸業。自孔子“十五歲有志于學”至此時已逾十五年,孔子經過努力至此已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論語·為政》又說“三十而立”。孔子以“文、行、忠、信”和“詩、書、禮、樂”為主要教育内容,因材施教,用舉一反三、循循善誘的方法教育弟子,培養出一批傑出的門人。孔子三十一歲時,鄭子産卒,孔子聞之而出涕曰:“古之遺愛也。”這一年,齊景公遣使來聘孔子适齊,孔子過泰山見婦人之悲,言苛政猛于虎也。魯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孔子三十四歲時,據《孔子家語·觀周》記載,這一年孔子與南宮敬叔又适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苌弘,“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而“自周返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歲。是年,魯大夫釐子病危,臨終前告誡其子懿子說:“孔氏乃聖人之後,其先世在宋國滅敗。他先祖弗父何本來繼位做宋國國君,卻讓位于其弟厲公。到正考父之時,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世,更數次受命,所以正考父鼎的銘文說‘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時彎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時俯首而受。走路時順牆根快走,也沒人敢欺侮我;我就在這個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他就是這般恭謹節儉。我聽說聖人之後,雖不一定做國君執政,但必定會有才德顯達的人出現。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禮,他不就是才德顯達的人嗎?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為師。”所以等到孟釐子死後,孟懿子和魯國人南宮敬叔便前往孔子處學禮。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孔子三十六歲,是年魯國發生内亂,魯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齊。《史記·孔子世家》載:“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于這一年也到了齊國,為高昭子家臣,“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孔子居齊數年,齊大夫欲害孔子,景公亦終不能用,遂返魯”。據《孔子世家譜》的記載,孔子自齊返魯時在魯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孔子四十三歲之時。是年,魯昭公薨,弟定公立。

魯定公三年(前507),孔子四十六歲,邾隐公即位,将要舉行加冠禮,派大夫通過孟懿子請教孔子有關禮儀,孔子說:“這個禮節應和世子的冠禮相同,世子在冠禮時要站在大堂前東面的台階上,以表示他要代替父親成為家長,然後再站在客位向位卑者敬酒,每加一次冠敬一次酒,表示加禮于有成的人。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貴,教導他要有志向。加冠之後,人們開始稱呼他的字而不再稱呼其名,這是尊重他成人的做法。即使天子的長子也與一般百姓沒什麼兩樣,他們的冠禮儀節是相同的。天下沒有生下來就高貴的,故而冠禮一定要在祖廟舉行。用裸享的禮節來進行,用鐘磬之樂來節制,這樣做的目的正是使冠者愈發感到自己的卑微而更加尊敬祖先,以表示自己不敢擅越祖先的禮制。”定公五年(前505),孔子出任中都宰。定公八年(前502)孔子五十一歲,孔子宰中都後,“一年,西方皆則之。”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後卓有成效,各諸侯國均紛紛效法執行,于是“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定公九年(前501),孔子五十二歲時由司空而升為魯國的大司寇,孔子誅魯亂政大夫少正卯。孔子在出任大司寇其間,雖然設定了刑罰制度,但由于其治理經驗使社會秩序良好,實際上這個制度并沒有派上用場,社會上也沒有作奸犯科的不法之人。

定公十年夏(前500),孔子五十三歲,魯定公與齊侯盟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齊景公計劃在會盟期間使萊人以兵鼓噪劫持魯定公,但由于孔子事先對齊侯邀魯君會于夾谷而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計謀未能得逞,且迫使齊侯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郓、鄵、龜陰等地以謝其過。春秋後期,魯國三桓之家屢次發生家臣叛亂,特别是陽虎之亂使三桓也深受其害。季孫、叔孫、孟孫三氏迫切想解決家臣擅權的問題,而對于魯君來說,更希望借三桓遭受打擊的機會恢複魯公室的權力。孔子五十五歲時,于定公十二年(前498)夏告訴魯定公說:“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卿大夫的家中不能收藏兵器铠甲,封地内不能築起高一丈長三百丈的城牆,這是自古的禮制,而當前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已經逾越了禮制,請削減他們的勢力。于是派仲由去任季氏家臣,欲拆毀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封邑的城牆而堕三都。此舉一開始曾受到三家的擁護,所以堕季孫氏之都“郈”、叔孫氏之都“費”取得成功。但後來堕孟孫氏之都“成”時卻遭到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也支持公斂處父,于是造成堕三都失敗。因此,孔子也得罪了三桓。孔子為魯司寇,魯郡大治,齊人聽說後而懼怕魯國以後對齊國構成威脅,深感不安,齊人懼“孔子為政必霸”,于是齊君與大夫犁彌又設計出了一出“齊人歸女樂”之事。齊人挑選了齊國美貌女子八十名,教其習《康樂》之舞,再選良馬一百二十匹連同三十輛華美的馬車,一并送給魯君。在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孔子五十六歲時,魯定公與季桓子君臣迷戀歌舞,沉湎聲色而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于是子貢勸孔子離開,遂去魯适衛,開始了長達十四年周遊列國的行程。孔子參預魯政期間,商人莫敢漫天要價,男女行人分道而行,道路遺物無人撿取,外地商旅來到魯國城邑,無須求情送禮于官吏,也都得到滿意照顧,皆如歸家一樣。

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七歲。孔子帶領弟子來到衛國後,衛靈公并不理解孔子之道的真正道理,僅僅待之以上賓之禮,而并不授之以政,并且後來還聽信讒言,派人監視孔子,所以孔子在衛國僅呆了十個月,便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但路經匡地時卻被圍困。匡人拘禁後,孔子改變了南下陳國的計劃,打算暫時先回到衛國都城,但不料在經過蒲地時,又遇到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再遭圍困,後來終于又返回衛國,當孔子與弟子們一行又回來時,衛靈公親自郊迎。魯定公十五年(前495)孔子五十八歲,在衛,又去衛過曹,自曹适宋。當孔子聽說宋司馬桓魋為了死後不朽,命令工匠為自己制作石椁三年而不成,遂對其提出了批評。當時孔子與弟子經常在一顆大樹下習禮,宋司馬桓魋便派人把樹伐倒,更揚言欲殺孔子。于是孔子再去鄭、又至陳。是年,魯定公薨,子哀公立。

孔子同時期曆史名人(至聖先師孔子生平)2

魯哀公元年(前494)孔子五十九歲,去陳過蒲,以蒲亂适衛。尋息于陬鄉作《陬操》,再返衛。魯哀公二年(前493)孔子六十歲,在衛。衛靈公曾問陣于孔子,孔子則以為一國之君應當以仁政治國,注重道德教化,不宜輕易訴諸武力,《論語·衛靈公》載孔子之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把持國政,想利用孔子的聲望擡高自己,南子名聲不佳,孔子又憤而欲去衛适晉,但晉國發生了内亂,于是隻有再次返回衛國。衛靈公去世後,衛國發生了繼承權的争奪之戰,局勢愈發緊張。孔子一行于是再次離開衛國南行,先到了曹國,然後又到了宋國。魯哀公五年(490)孔子六十三歲,自陳去蔡。後又自蔡返陳。魯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六十四歲,吳伐陳,孔子離開陳國,曾“厄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饑色”,但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衰”,并教育弟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勉勵他們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因為受到暫時的挫折而動搖。(《史記·孔子世家》)陳蔡之困,終為楚人相救,遂由楚返衛,于是楚昭王興師迎孔子。後楚昭王卒,孔子又自楚陳返衛。孔子一行在周遊期間,曾先後遇到過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隐者,他們皆諷勸孔子要放棄自己的觀點,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但孔子則表示:“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明知道之不行,仍堅持自己的主張和信念,“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論語·憲問》)自楚返衛後,當時孔子弟子多仕于衛,衛君欲以孔子為政,孔子以正名為先,後不果行。魯哀公九年(前486)孔子六十七歲,孔子在衛國時,亓官夫人去世。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六十九歲,季康子聽從冉求的建議,派人以币迎孔子于衛。由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自孔子離開魯國到衛國,先後遊曆衛、宋、曹、鄭、陳、蔡、楚諸國,曆十四年而又重返于魯。孔子返魯後,已無求仕之心,轉而從事文獻整理和講學,于是修詩書、定禮樂、贊周易,開始了其晚年的教育生活,有若、曾參、言偃、蔔商(子夏)、颛孫師(子張)諸人此時皆先後從其學。因孔子德高望重,被尊為“國老”(《左傳·哀公十一年》),這個時期,季康子曾兩次問政于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問政,對曰:‘政在選臣。’季康子問政,曰:‘舉直錯諸枉,則枉者直。’康子患盜,孔子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孔子七十歲,曰:“假我數年,于《易》則彬彬矣。”于是作《十翼》以贊易道,凡教誨者束修以上者蓋三千餘人。是年,其子孔鯉年五十而先孔子卒,孔子依禮葬子有棺而無椁。

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孔子七十一歲,弟子顔淵卒,孔子哀痛之。《論語·先進》記載了當時孔子的悲怆:“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顔淵死,子哭之恸。從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哀公十四年(前481)春,魯人西狩于大野,獲麟。孔子往觀之,曰:“吾道窮矣”,于是作《春秋》絕筆于獲麟,而孔子作《春秋》始筆于何年則不可考。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孔子七十三歲。孔子的另一位得意弟子子路又在衛國的一場内亂中被殺,一連串的打擊終于使孔子病倒。孔子病倒後,曾發出長歎,自吟而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子貢前來探望,孔子歎而言曰:“賜,爾何來遲?”并說:“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于是寝疾七日而殁,于魯哀公十六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四月己醜(前479,今之二月十八日)午時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葬于魯城北泗上。魯哀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茕茕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禮記·檀弓上》又載孔子之喪兼及三代之禮:“孔子之喪,公西赤為志焉。飾棺牆,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長于祭祀、賓客之禮而著稱。孔子之喪事,由公西赤所主辦。公西赤之裝飾棺木,于帷外設置翣及披風,這是周人之法;設置牙旌旗飾,此乃殷人之法;用素練纏旗竿,設置旒長八尺的旐,這又是夏代之法。鄭玄注:“夫子雖殷人,兼用茸荃之禮,尊之。”孔穎達疏:“孔子之喪,公西赤以飾棺榮夫子,故為盛禮,備茸荃之法,以章明志識焉。于是以素為褚,褚外加牆,車邊置翣,恐柩車傾虧,而以繩左右維持之,此皆周之法也。其送葬乘車所建旌旗,刻缯為崇牙之飾,此則殷法。又韬盛旌旗之竿以素錦,於杠首設長尋之旐,此則夏禮也。既尊崇夫子,故兼用三代之飾也。”《孔子家語·終記解》也說:“孔子之喪,公西掌殡葬焉,唅以疏米三具,襲衣十有一稱,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珮象環,徑五寸而綨組绶,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棺牆,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兼用三王禮,所以尊師且備古也。”

孔子同時期曆史名人(至聖先師孔子生平)3

孔子去世後群弟子守墓三載,獨子貢墓廬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史記·孔子世家》雲:“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内,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馀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

孔子“删詩書、定禮樂、作春秋、系易辭”,禮樂自此可得而述,六藝自此可得而成。太史公司馬遷贊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适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