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生物實驗具體内容過程

初中生物實驗具體内容過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17 07:58:37

一、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以鼠婦為例。

如果你翻動花園或庭院中的花盆捐款或石塊兒,常常會看到一些身體偏略扁長橢圓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動物在爬動,這就是鼠婦,俗稱潮蟲,這些小動物似乎總是在陰暗的角落裡生活,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很少看到,那麼光照條件下是否影響束縛的分布呢。

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分布嗎?

做出假設:鼠婦适于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光會影響鼠婦的分布。作出假設的依據:在比較陰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婦,而在明亮的地方沒有看到鼠婦。

制定計劃:實驗思路:是設計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兩種環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婦若幹隻,過一段時間,看哪邊的鼠婦多。如果暗環境鼠婦多,則說明假設可能是正确的。

材料用具:10隻鼠婦,濕土,鐵盤(或塑料盤、紙盒),紙闆,玻璃闆。

實驗裝置:在鐵盤内鋪上一層濕土,以橫軸中線為界,一側蓋上紙闆,一側蓋上玻璃闆,這樣兩側就形成了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

方法步驟,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在兩側中央各放入5隻鼠婦。靜置兩分鐘。2.每分鐘統計一次,明亮處和陰暗處的鼠婦數目,統計10次.将統計的結果填寫在下表中。

環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平均值

明亮

5

2

2

1

2

2

3

1

2

0

2

陰暗

5

8

8

9

8

8

7

9

8

10

8

實施計劃:按照上述實驗方案做實驗,實驗過程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

得出結論:實驗結果:

明亮處鼠婦數目為2,陰暗處鼠婦數目為8。

實驗結論:

光對鼠婦生活有影響,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

表達交流:

  1. 這個實驗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麼?還有哪些因素對該動物有影響?

答:實驗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光,另外溫度水分、空氣等對生物有影響。

  1. 如何保證實驗動物出現的變化隻能是由于實驗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答:除了實驗變量不同,其他條件都要相同。

  1. 為什麼要用多隻鼠婦做實驗?隻用一隻鼠婦實驗行嗎?

答:不行,避免實驗偶然性。

  1. 為什麼要計算全班各組的平均?答:減小誤差。

二、練習使用顯微鏡

目的要求:

  1. 識别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和作用
  2. 初步學會規範操作顯微鏡

3、嘗試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玻片标本。

材料用具:光學顯微鏡、擦鏡紙、紗布、寫有“上”字的玻片,動物或植物玻片标本。

方法步驟:

  1. 取鏡安放。(1)将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應一隻手握住鏡臂,另 一隻手托住鏡座。
  2. 把顯微鏡放在實驗台距邊緣大約七厘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3. 對光 (1)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離)。

(2)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隻眼注視目鏡内。轉動反光鏡,使反射光線經過通光孔、物鏡、鏡筒到達目鏡。以通過目鏡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為宜。

3、觀察 (1)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标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2)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标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着物鏡)。

(3)一隻眼向目鏡内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和存放 (1)實驗結束後,先提升鏡筒,取下裝片。

(2)用紗布将顯微鏡外表擦幹淨 ,如果目鏡和物鏡弄濕或弄髒,用擦鏡紙擦幹淨。

(3) 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将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

(4)最後把顯微鏡放進鏡箱裡,送回原處。

實驗結論:

初中生物實驗具體内容過程(初中生物重要實驗)1

1、機械部分

1粗準焦螺旋, 2細準焦螺旋,3 鏡臂,4鏡柱, 6鏡筒,7轉換器9通光孔,10載物台, 11 遮光器,12壓片夾,14鏡座

2、光學部分

5目鏡, 8物鏡, 13 反光鏡

  1.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倍數×物鏡倍數。

(2)顯微鏡的成像是倒像。

(3) 目鏡(無螺紋):鏡頭越短,放大倍數越高;

物鏡(有螺紋),鏡頭越短,放大倍數越低。

(4) 顯微鏡放大倍數越低:視野中細胞的數目越多,視野越亮,細胞體積越小。

顯微鏡放大倍數越高:視野中細胞的數目越少,視野越暗,細胞體積越大。

  1. 調節光線:反光鏡、光圈

光線越暗:大光圈、凹面鏡

光線越亮:小光圈、平面鏡

(6)光線進入眼睛的途徑:外界光線 反光鏡 光圈 通光孔 物鏡 鏡筒 目鏡 眼睛。

(7)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時,向左移動玻片标本,圖像向右移動,要将視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動。

(8)視野中污點的位置:目鏡、物鏡、玻片标本、

判斷的方法:移動标本,轉動目鏡

試題:某同學不斷移動玻片标本視野中的污點都不能消失。換一個目鏡,觀察還不能消失,據此可判斷污點在物鏡上。

  1. 區分氣泡和細胞

氣泡的特點:周圍黑色,中間白亮,可變形。

三、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

目的要求

  1. 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品,學習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 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 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材料用具

洋蔥鱗片葉,新鮮的黃瓜,苦草或黑藻,清水,碘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方法步驟

  1. 制作洋蔥鱗片葉内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1. (擦)用潔淨的紗布将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幹淨。
  2. (滴)将載玻片放在實驗台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 (撕)(展)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内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并用鑷子将它展平。
  4. (蓋)用捏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後緩緩的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洋蔥内表皮上,避免蓋玻片下出現氣泡。
  5. (染)把一滴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6. (吸)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碘液浸潤标本的全部。

觀察臨時裝片

在低倍鏡下仔細觀察制成的植物細胞臨時裝片,可對照下頁圖辨認細胞的不同形态和各種結構。

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依照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選其中一個細胞,畫出觀察到的各部分結構,周圍的細胞隻勾出輪廓即可。

讨論

  1. 洋蔥鱗片葉内表皮細胞和黃瓜表皮果肉細胞有哪些相同的結構?

答:相同的結構主要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一般看不到線粒體)液泡,等等。

  1. 使用碘液處理洋蔥鱗片葉内表皮細胞的目的是什麼?

答:洋蔥鱗片葉内表皮細胞幾乎是無色的。碘液是用來使細胞核着色的,以便觀察到細胞核。

生物圖的畫法及注意事項

  1. 圖的大小要适當,在紙上的位置要适中,一般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側和下方注字和書寫圖名。
  2. 先用削尖的鉛筆,一般用3H的繪圖鉛筆,根據觀察到的物像(不要照書畫),輕輕畫出輪廓,經過修改再正式畫好。務必使圖形真實。
  3. 圖中比較暗的地方,要用鉛筆細點表示,不能塗陰影。越暗的地方,細點應越多。
  4. ,文字說明一般注在圖的右側。用尺引出水平的指示線,在線旁注字。
  5. 在圖的下方寫上所畫圖形的名稱。

結論

我們觀察的植物細胞雖然形态不同,但都有基本相同的結構,最外面是一層較薄的壁,叫細胞壁,起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緊貼細胞壁内側的一層膜非常薄,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看到,叫做細胞膜。植物細胞都有一個近似球形的細胞核,細胞膜以内,細胞核以外的部分被稱為細胞質,細胞質裡有液泡,液泡内的細胞液中溶解着多種物質,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為西瓜的細胞液中含有較多的糖分,細胞質裡還有線粒體,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在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細胞質内含有葉綠體。(看不到細胞膜,細胞核染色最深.)

四、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目的要求

  1. 制作并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 認識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材料用具

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滴管,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方法步驟

  1. (擦)用潔淨的紗布将載玻片、蓋玻片擦拭幹淨。
  2. (滴)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
  3. (刮)(塗)用消毒牙簽在自己已漱淨的口腔内側壁上輕刮幾下,把牙簽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輕塗幾下。
  4.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再将蓋玻片緩緩放平蓋在水滴上。注意避免蓋玻片下出現氣泡。
  5. (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幾滴稀碘液。
  6. (吸)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碘液浸潤标本的全部。

觀察

将臨時裝片放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重點觀察一個口腔上皮細胞。

繪圖

依照所觀察到的細胞,畫一個細胞結構簡圖,并嘗試注出各部分名稱。

讨論

  1.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為什麼要用生理鹽水用清水行不行?

答:不同的動物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不同,不同的液體環境具有不同的滲透壓,生理鹽水是指在生理學實驗或臨床上常用的,其滲透壓與動物或人體血漿的滲透壓相等的氯化鈉溶液。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細胞需用的生理鹽水的質量分數是0.9%,在這樣的生理鹽水中,人的細胞形态、功能可保持正常。若在清水中,人的細胞會吸水脹破。

  1. 為什麼要用稀碘液對人的口腔上皮細胞進行染色?

答: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扁平,在光學顯微鏡下一般呈無色狀态,不易觀察其内部結構。稀碘液染色後可見較清晰的細胞核。

  1. 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答: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等。

結論

人體或動物體的各種細胞,其形态并不完全一樣。人體或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他們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與植物細胞一樣,細胞質中也含有線粒體。但動物細胞不具有細胞壁,葉綠體,通常也沒有液泡。人們通過觀察發現。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微生物(病毒除外),他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可以認為,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五、觀察草履蟲

目的要求

觀察草履蟲的外形及運動。

材料用具

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少許棉花纖維。

方法步驟

  1. 從草履蟲培養液的表層吸一滴培養液放在載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草履蟲。
  2. 蓋上蓋玻片,在低倍鏡下觀察草履蟲的形态和運動。如果草履蟲運動過快,不便觀察,可以先在載玻片的培養液的液滴上放幾絲棉花纖維,再蓋上蓋玻片,然後尋找一隻運動相對緩慢的草履蟲進行觀察。

讨論

  1. 你認為草履蟲隻有一個細胞嗎?依據是什麼?

答:草履蟲是一個細胞,因為它具有細胞所共有的基本結構,細胞膜(表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1. 草履蟲是怎樣生活的?通過觀察談談你的看法。

答:草履蟲是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能夠靠體表纖毛的擺動到處流動。從水中獲得氧以及食物,産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排入水中。它會通過細胞分裂産生新的草履蟲。

六、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提出問題:在什麼樣的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

作出假設: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适宜的溫度。

制定計劃

1号

2号

3号

4号

水分

溫度

适宜

适宜

不适宜

适宜

空氣

充足

充足

充足

實驗中,對照組是2号,實驗組是1、3、4号。1号瓶和2号瓶的實驗變量是水分;3号瓶與2号瓶的實驗變量是溫度;4号瓶與2号瓶的實驗變量是空氣。

實驗結果:是2号瓶的種子萌發了,這說明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适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

七、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目的要求

  1. 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不是澱粉。
  2. 探究光是不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黑紙片,曲别針,酒精,碘液,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清水。

方法步驟

  1.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2. 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然後移到陽光下照射。
  3. 幾小時以後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
  4. 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使葉片含有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
  5. 用清水飄洗葉片,再把葉片放到培養皿裡,向葉片滴加碘液。
  6. 稍停片刻,用清水沖掉碘液,觀察葉片發生了什麼變化。

讨論

  1. 為什麼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答:使葉片中原來儲存的澱粉轉運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澱粉對實驗的幹擾,保證實驗結果所檢測到的澱粉是在實驗過程中形成。

為什麼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答:是為了做對照實驗。如果這一部分遇碘不變,而照光部分變藍,說明經一晝夜“饑餓”處理後,葉片中原來儲存的澱粉消耗完了,照光部分的澱粉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還說明葉片隻有在光照條件下才能制造有機物(澱粉)。

  1. 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什麼?

答:主要是澱粉等糖類。

結論

從實驗中可以看出,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遇碘變藍是澱粉的特性,這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産生了澱粉,進而說明澱粉是光合作用的産物,在實驗中,葉片的見光部分産生了澱粉,被黑紙遮擋的部分,沒有産生澱粉,說明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八、探究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實驗原理:根據食物燃燒放出的熱量,使水溫升高的原理來測定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

提出問題:相同質量的花生仁和核桃仁哪個含有的能量多?

作出假設:單位質量的核桃仁比花生仁含有的能量多。

探究過程:1、取一隻錐形瓶(50毫升)注入30毫升水,再将它固定在鐵架台上。

2、在錐形瓶裡放入1支溫度計(溫度計的下端要浸入水中,但不要接觸錐形瓶的瓶底)。

3、安裝好實驗裝置,并測定水溫T1。

4、稱出一粒幹燥花生種子的質量G,将這粒種子放在火焰上燃燒。

5、将剛剛燃燒的花生種子放到錐形瓶底部。待花生種子完全燃燒後,測量水溫T2。

6、1克花生種子所含能量的計算公式為:【4.2×30×(T2-T1)】\G(單位:焦耳)

7、用同樣的方法可以測出一粒核桃仁所含的能量和每克核桃仁所含有的能量(一毫升水每升高一攝氏度,需要吸收4.2焦耳的熱量)。

得出結論:花生12.47千焦/克,核桃13.68千焦/克。單位質量的核桃仁比花生仁含的能量多。

讨論

  1. 你們測定的數據與第38到39頁附表中的數據有差别嗎?原因是什麼?

答:出現差别的原因主要是能量的熱能的散失,另外還有食物燃燒不充分。

  1. 你們測定的數據與其它小組的數據相同嗎?如不同,原因是什麼?

答:如果不同,原因可能是實驗操作不夠規範、讀術不夠準确或計算出現錯誤等。

  1. 這個探究實驗隻做一次,結果可靠嗎?應當怎麼做?

答:探究實驗隻做一次可能有誤差出現,所以結果不靠譜,應該在一切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重複做三次,取三次的平均值,以盡量減少誤差的影響。

  1.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實驗原理:1、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遇碘變藍,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2、澱粉無甜味,分解後形成的麥芽糖有甜味兒。

提出問題:饅頭變甜是否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關?如果有關,它們各起什麼作用,饅頭變甜是不是因為饅頭中的澱粉發生了變化?

實驗準備:

  1. 切饅頭: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塊兒。将A塊和B塊分别用刀細細的切碎(模拟牙齒的咀嚼),C塊不做任何處理,作為對照。
  2. 取唾液:用涼開水将口漱幹淨,再在口内含一塊兒消毒棉絮,約一分鐘後,用幹淨的鑷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擠壓到小燒杯中。實驗步驟及結果分析

試管編号

1

2

3

饅頭處理

饅頭碎屑

饅頭碎屑

饅頭塊

加入物質

唾液

清水

唾液

是否攪拌

充分攪拌

充分攪拌

不攪拌

保溫

37℃水浴保溫10分鐘

滴加碘液後的現象

不變藍

變藍

變藍

結論

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及唾液的分泌有關;牙齒用于切斷、磨碎食物,舌将食物與唾液混合均勻,唾液消化食物;饅頭變甜是因為澱粉發生了變化(變成了麥芽糖)。

讨論

  1. 牙齒、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麼區别和聯系?

答:區别:牙齒能切碎磨碎食物,增加食物的表面積,舌的攪拌能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它們都不直接改變澱粉的分子結構;唾液能使部分澱粉消化成麥芽糖。

牙齒的切割碎與磨碎以及舌的攪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與食物混合,促進澱粉的消化。

  1. 口腔中有什麼物質是澱粉發生了分解?

答:口腔中唾液裡的唾液澱粉酶能将部分澱粉轉變成麥芽糖。

十、觀察鲫魚的形态結構

目的要求:了解魚類适應水中生活的形态、結構特點

材料用具:活鲫魚、魚的骨骼标本,清水、玻璃鋼等

方法步驟:

  1. 觀察鲫魚的體色,體型、鱗片。認識各種魚鳍
  2. 觀察各種鳍如何配合魚的運動
  3. 觀察魚口的開合與鰓蓋後緣的張合之間的關系
  4. 觸摸魚的體表,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
  5. 觀察了解魚鰓的結構

6、觀察魚的骨骼标本,了解魚脊柱的構造特點。

讨論:1、魚的外形有什麼特點?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運動的阻力?

答:魚的身體呈流線型,有利于克服在水中運動的阻力。

2、有人說,魚隻靠鳍進行運動,這種說法全面嗎?

答:這種說法不全面。自然界中的大多數魚主要靠軀體的擺動進行運動,魚鳍在魚的運動中起輔助作用。隻有極少數的魚如海馬隻靠背鳍的擺動而向前運動。

3、水流入魚口後,從什麼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會有哪些變化?

答:水流入魚口後,經過鰓,然後從鰓蓋後緣流出。在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氧氣進入鰓絲的毛細血管中,而鰓絲中的二氧化碳則排放到水中,所以流出的水和流入的水相比,水中溶解的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

4、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魚離開水後很快就會死亡,原因是什麼?

答:魚鰓是鮮紅的,裡面含有豐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鰓由很多細細的鰓絲構成。在水中,鰓絲展開,擴大了與水的接觸面積。魚腮的這兩個特點對魚在水中呼吸是至關重要的。當魚離開水時,鰓絲會黏連在一起,幾片鰓相互覆蓋,減少了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加上空氣幹燥。魚會因為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而窒息死亡。

結論:

背鳍: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着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

胸鳍和腹鳍: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

尾鳍:決定運動方向,若失去,魚不會轉彎。

臀鳍:協調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體輕微搖晃。

魚鳍還有感知水流的作用,故不能失去。

十一、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

目的要求

  1. 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

2、了解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

材料用具: 有分枝的植物,透明塑料袋,細線等

方法步驟

1、取一株生長健壯的綠色植物,選出三個枝葉相似的枝條,分别做以下處理: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

2、用三個不透氣的塑料袋分别罩上選出的枝條,用細線将袋口紮緊

3、将植株置于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後,觀察并記錄塑料袋内的現象

結論

植物體内的水分是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汽狀态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蒸騰作用主要是通過葉片進行的。

十二、探究鳥适于飛行的形态,結構特點

目的要求:了解家鴿與飛行生活 的形态、結構特點

材料用具:家鴿、家鴿的骨骼标本等

方法步驟

  1. 觀察并描述家鴿與飛行生活相适應的體形、翼和羽毛的特點
  2. 摸摸家鴿的胸部肌肉,感受其特點

3、了解家鴿骨骼的特點

讨論:1、家鴿的體系是怎樣的?

2、家鴿的翼羽和尾羽的排列有何特點?(有幾排大型的正羽,覆瓦狀排列成扇形)

3、家鴿的骨骼、肌肉各有什麼特點?

4、家鴿的形态、結構特點對其飛行生活有什麼意義?

結論:體型流線型:減小飛行阻力,降低飛行能耗;

骨骼中空:減小體重,降低飛行能耗;

氣囊結構:減小比重,降低飛行能耗;

雙呼吸:加強供氧,提高飛行效率。

十三、植物的生活需要無機鹽

目的要求:

1、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無機鹽

2、明确根能從土壤裡吸收無機鹽

材料用具:

大小相似的玉米的健壯的幼苗,土壤浸出液,蒸餾水,玻璃瓶,燒杯,載玻片,酒精燈,火柴等

探究過程

1、将少許土壤浸出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分别滴在一塊潔淨的載玻片兩端,放在酒精燈上緩緩加熱,待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完全蒸發後,觀察載玻片上滴加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處的變化情況

2、取甲乙兩組等量的玻璃瓶,在甲組各瓶中加入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在乙組各瓶内加入等量的蒸餾水,再分别放入長勢相同的同種植物的幼苗進行培養

3、連續觀察并記錄這兩組幼苗的生長情況和葉片的顔色變化。

讨論:1、描述兩株玉米幼苗的生長狀況,包括株高、顔色、莖、葉、根的生長狀況。

答,根據學生的觀察回答。一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土壤浸出液,玉米幼苗生長健壯,顔色鮮綠,二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蒸餾水,玉米幼苗生長瘦弱,顔色變淺,發黃。

2、土壤浸出液與蒸餾水在成分上有什麼區别?

答,蒸餾水的成分主要是水,土壤浸出液中除了水,還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如鎂、鈣、鉀、鈉、鐵、錳、銅、磷、硫等。

3、為什麼土壤浸出液能夠保證植株的正常生長?

答:因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長所需要的多種無機鹽,如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結論

實驗表明,土壤浸出液中培養的玉米幼苗要比蒸餾水中培養的玉米幼苗生長得好,這是因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長所需要的多種無機鹽,植物生長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鉀的無機鹽,如果缺少某種無機鹽,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長,會出現相應的症狀,缺氮時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缺磷時植株特别矮小,葉片呈暗綠色并出現紫色;缺鉀時,植株的莖稈軟弱,容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