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時間?漫長暑假如何度過?這是每個大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646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91.49%的受訪者選擇在暑假參加實習、學習、志願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45.82%的受訪者給自己安排的休息時間不足10天 連日來,記者對省城大學生們如何度過暑期生活進行調查後發現,商場促銷這類曾經是學生暑期“打卡”最多的地方,如今并不是熱門選擇,大學生們轉變了社會實踐思路,有的為了豐富社會經驗,了解職場,進行職業“試水”,有的則選擇下鄉教書,在接地氣中增底氣,度過了有意義、有收獲的暑假,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時間?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漫長暑假如何度過?這是每個大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646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91.49%的受訪者選擇在暑假參加實習、學習、志願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45.82%的受訪者給自己安排的休息時間不足10天。 連日來,記者對省城大學生們如何度過暑期生活進行調查後發現,商場促銷這類曾經是學生暑期“打卡”最多的地方,如今并不是熱門選擇,大學生們轉變了社會實踐思路,有的為了豐富社會經驗,了解職場,進行職業“試水”,有的則選擇下鄉教書,在接地氣中增底氣,度過了有意義、有收獲的暑假。
鏡頭一
連續3年支教山區 讓孩子們堅定信念
來自太谷的甯靜,是山西傳媒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大二的學生。今年暑假,她和3個同學結伴來到呂梁下曲莊村教書,這已經是她第三次來到山村給孩子們上課了。
高考結束那年,甯靜下鄉走親戚,偶然來到呂梁文水寄谷莊小學。“當時學校6個年級隻有13名學生,當地的教育資源相當匮乏。”甯靜告訴記者,當她看到村裡的教育現狀時,心裡就暗暗下了決定,“我要用我的知識幫助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
今年暑假,她和同學闫超、趙陽、武俊俏,一起為孩子們購置了桌椅闆凳、教輔材料,重點補語、數、英三門課,每天都要工作七八個小時。“給孩子們補課,吃住一切從簡。我們4個人自己買來米、面、油,因為租的院子裡沒有自來水,就從井裡打水做飯,有時候太忙經常是一包鹹菜和饅頭就将就了。”甯靜告訴記者,雖然條件清苦,但大家都覺得很值得。
“除了傳授知識,我們還能為山區孩子做些什麼?”甯靜說,她常常在想這個問題。“我們要為孩子們播下一顆夢想的種子,讓他們堅定讀書的信念,從而發自内心去改變,成為新一代的力量。”連續3年為孩子們補課後,甯靜告訴記者,雖然這裡教育資源相對匮乏,但他們看到了最幹淨的笑容和對知識的渴望。
對于大學生暑期實踐,甯靜覺得,“沒有哪項實踐内容是‘最’有意義的,隻要走出去,任何實踐都有意義。發宣傳單能得到和陌生人快速溝通的經驗,給孩子補課能體會到當老師的‘感覺’,還能為貧困地區孩子播下夢想的種子,這都是我們以後人生路上的寶貴經曆。”
鏡頭二
暑期“試水”一線城市 增加經驗也測驗自己能力
“現在我正為夢想而努力。”這個暑假,在省城上大學的大三學生周小婷通過在互聯網上投遞簡曆的方式,成為央視娛樂公司的一名實習生,主要負責電視節目的前期策劃。
周小婷在校學習的專業是戲劇與影視。對她來說,選擇到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來實習,既是為增加工作經驗,也有“賭”一把的意思:若在實習期間找到心儀單位,那就順勢留下來;倘若在實習過程中感到機會不佳或自己不适合大城市生活,也可以毫無牽挂地轉身離開,回家鄉或轉戰二、三線城市。
“在工作過程中為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加班通宵是常有的。”周小婷說,剛開始實習的時候,她也因為通宵加班而偷偷哭過,她說“适應了慢慢就好了”。
“我也不确定自己能否在大城市站穩腳跟,但是,大城市機會更多,更能鍛煉人。一個多月的‘試水’磨練,我相信,自己将來會比沒有準備的人做得更好。”周小婷說。
鏡頭三
參與自家企業管理 把所學知識用于實踐
“與其去别的地方打工,不如就在自己家的企業裡學以緻用。”來自太原的邢濤是一名大二學生,現就讀于上海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今年暑假,邢濤利用自己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幫助家人共同經營自家的食品公司,還在優化月餅生産流水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每年暑假,都是邢濤和家人最忙碌的時候。“九月份就到了月餅銷售的黃金時期,公司必須提前兩個月制作和包裝好各式月餅,為銷售旺季做準備。”邢濤告訴記者,今年暑假,他除了在月餅工廠幫忙外,還和父母共同外出走訪考察、參加各式月餅的發布會,掌握行業的最新動向。
“想要找到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暑期工作,太難了。”邢濤說,他身邊大多數大學生的暑期工作與自己所學的專業并沒有太大關系,他覺得,“大學生暑期實踐,隻有真正實實在在去做,才能有收獲。”
○延伸采訪
社會實踐最好與所學結合 沉澱下來關注過程
“社會實踐的目的就是鍛煉學生,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社會,進而有所思考。”山西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員譚克儉認為,社會實踐不應該是單方面付出的過程,而應該在過程中實現多赢。比如将暑假的短期社會實踐與長期個人成長相結合,去積累經驗。 譚克儉認為,以往單一的以“了解和接觸社會”為目的的社會實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社會實踐的需要,必須要将社會實踐與專業所學相結合。“從社會實踐當中獲得的經驗非常寶貴,還是要沉澱下來關注過程本身,如果隻是走馬觀花完成任務,不僅浪費了機會,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譚克儉認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可以深入各種不同的職業,通過對不同職業的體驗,既可以了解社會,也可以了解某個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标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勤工儉學。
本報記者 李飛飛 實習生 焦搏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