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保護鄉土文化留住我們精神家園

保護鄉土文化留住我們精神家園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9 02:32:51

保護鄉土文化留住我們精神家園(回歸大山傳承文化讓家鄉更美)1

瑤族阿妹跳起廣場舞

文/羊城晚報記者 王田歌

通訊員 刁定宏 梁晶晶

圖/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從陽山縣城驅車至秤架鄉,全程最少需要40分鐘,兩旁高山連綿,初見時的清新褪去後,貧窮和閉塞漸漸從蔓延的綠意中顯現出來。

這條路,黃仕英不記得自己走過多少遍。80後的她曾懷着對繁華都市的憧憬走出大山,但最終卻選擇原路返回,當了秤架鄉文化站站長,把一個女孩最美好的年華獻給瑤族鄉村。許多人不理解她的選擇,“他們都覺得夢想在大山外面,但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想留在這裡,讓它變得更美。”

孤獨中的無聲付出

黃仕英自幼生活在秤架鄉境内的廣東第一峰, 這位瑤族阿妹生來喜歡載歌載舞,并跟老師學習過舞蹈。18歲那年,第一次離開大山到韶關、花都求學,漸裡适應了都市生活。但大專畢業後,她選擇了回鄉,學計算機專業的她,第一份工作是在秤架鄉水電站的機房,但唱歌跳舞顯然比冷冰冰的機器更能吸引這個年輕的瑤族女孩。2008年,黃仕英進入秤架鄉文化站,開始從事鄉村文化工作。

據秤架鄉鄉長龐意棠介紹,秤架鄉隻有1.7萬人,青壯年多在外打工。秤架鄉的10個自然村7個在山區,經濟較為落後,文化設施和經費有限,這些都為秤架鄉的文化工作帶來了難度。“肯定有困難啊,但是怕也沒有用。”黃仕英不善言談,喜歡“把事情做完再說”。提起剛進文化站的日子,她隻說了句“條件不太好”,并未描述具體的困境。

但站在秤架鄉文化中心門口,任何人都很容易被黃仕英的努力打動。這棟三層小樓外表陳舊,土褐色的外牆浸着水漬,樓内卻有嶄新的計算機、投影設施、練舞室和占滿三面牆壁的大圖書架。“要有設備才能教村民用電腦、學跳舞,這些都是從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籌集資金買來的。”

更令人感慨的是,黃仕英是秤架鄉文化站的唯一一名專職工作人員,某種意義上而言,她或許是大山裡最孤獨的文化站長之一。這種孤獨,無聲印證着黃仕英七年裡為文化站的全情付出。

大山裡的廣場舞

瑤鄉人人善歌舞,但因為鄉裡多是留守兒童與孤寡老人,歌舞之聲不盛。2011年,黃仕英開始帶領人們跳廣場舞。那時候經費少得可憐,她想方設法買了兩套服裝和舞蹈道具,晚上在秤架瑤鄉鄉府球場上開跳。

去年,當地政府出資翻新了瑤鄉公園的舞蹈廣場,跳舞的人越來越多,如今每個夜晚,公園的石凳上都坐滿了來看舞蹈的村民。“打麻将、玩牌賭博的人明顯少了。”黃仕英說,跳廣場舞的人平時作為村裡的文化專業戶,發動村民跳舞,農閑季節便集中組織排練文藝節目,每逢三八節、勞動節、教師節、國慶節等節日都會進行專場演出,有時還到各村巡回演出。黃仕英還從電廠、林場兩大單位中成立舞蹈隊,除了廣場舞,還負責排演其他舞蹈赴外演出。

記者采訪當天下午,一支舞隊正在文化站的舞蹈排練室裡練舞,12名女孩練得很認真,黃仕英走進練舞室時,女孩們自覺停了下來,話不多的黃仕英在女孩裡威望相當高。“我們都叫她英姐,有什麼需求就跟她說,她是個很接地氣的人,跟我們90後相處得也很好。”女孩小龐說,“英姐對工作很認真,尤其是對跳舞,要求很嚴,但她都是先要求自己跳到最好。”

舞蹈幾乎是黃仕英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基本上天天都會練舞,我不練就沒有資格教好别人。”

“你有為舞蹈心煩過嗎?”記者問。“沒有,它是興趣,是工作,也是生活。”黃仕英回答得很幹脆。

一平方公裡内的生活

采訪當天,黃仕英帶着記者走在秤架鄉的小路上,雨後霧氣彌漫,高聳入雲的東山西山如同兩面屏障。“我的生活其實隻有一平方公裡。”黃仕英指了指高高的東山,“不管幹什麼,每天都在這一平方公裡裡邊。”

繁華世界的同齡女孩或許很難想象黃仕英的生活狀态:獨自住在文化站三樓的站長室,房内陳設簡單,外間隻有一個辦公桌、一個待客沙發、一個玻璃小茶幾和一台電腦,裡間是卧室。辦公、休息、學習都在這逼仄的小房間裡完成。每天早上8時半,黃仕英起來後打開文化站的大門工作;中午12時在鄉府食堂吃飯,下午2時半繼續在文化站辦公或為大家排舞;6時到食堂吃飯,飯後去公園帶大家跳廣場舞,回來後獨自在小房間休息,或是上網找舞蹈素材……80後黃仕英每天的生活,年年如此,一晃7年,孤獨幾乎成了生活常态。

她還記得一個晚上跳完舞回家,發現房門口有條蛇,“我吓哭了,不敢碰它,硬着頭皮跑出去喊人。”蛇被處理了,孤寂卻湧上心頭,“覺得心酸,别的女孩都比我過得好。有人說我傻,拿這麼點工資,做的事外面也看不到,但是我離不開這裡,他們勸不動我。”沉默了一會兒,她又擡頭指了指身後的西山,“我現在覺得,我比她們過得都好。”

“好”的原因是鄉情。在秤架鄉文化站7年,黃仕英一直緻力于瑤族文化的傳承。“我特别想讓外面的世界知道我的家鄉有多美。”

挖掘傳承民族文化

除專管文化站工作外,黃仕英主動要求安排下鄉,到秤架鄉下屬的10個自然村中挖掘民族文化。2012年11月,秤架瑤族鄉隆重舉行民族鄉成立21周年慶祝活動,為了準備一場富有瑤族文化特色的專場文藝晚會,黃仕英專程前往距離鄉政府40多公裡彎多路窄的太平洞、爐田一線瑤鄉瑤民家中深挖瑤族歌舞的精髓。

秤架瑤民的嫁娶背新娘和節慶舞獅富有特色,每次聽說哪個村裡有類似的活動,黃仕英都會專程前往拍照。“出去的人越來越多,這些照片能留下瑤族文化的回憶。”

瑤族公園舞台後挂着一幅第一峰的宣傳畫,“這就是我長大的地方,很美吧?”提起家鄉,黃仕英笑了笑,“宣傳欄裡的瑤族繡鞋也是我奶奶親手做的,奶奶已經不在了,但我想她會喜歡我現在的工作。”

孩子們喜歡“黃老師”

校園文化是黃仕英文化工作的另一個“主場”。孩子們普通話不好,也很難接觸到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黃仕英幫助秤架民族學校成立了紅領巾廣播站,建立了标準化的播音室,并抽出時間培訓小播音員、小編輯和小記者。“我教他們寫播音稿,念一些安全知識。寒暑假的時候,會帶孩子們去看望村裡的空巢老人。”

黃仕英還教孩子們跳舞,并在學校成立了瑤族舞蹈表演隊。每一支舞蹈,黃仕英都要先從網上下載教程,反複練習熟練後再跳給孩子們看。

在一次在校書畫作品展覽裡,黃仕英看到了一幅畫。畫中有個大大的紅太陽,一個身穿瑤族服飾的農民正在大山上耕地。普普通通的場景觸動了她,“這就是我們的家鄉,天天看着的大山,本來以為現在的孩子們對這些場景已經感情不深了,沒想到他們還記在心裡。”

“大山很安靜,有的時候走在路上會覺得害怕,可我想到自己的工作,想到這些人,就不怕了。”黃仕英說着又看了看高高的東山,“如果可以,我想一輩子留在這裡。”

王田歌、刁定宏、梁晶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