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6 23:39:32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1

【導讀】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首先祝賀上海有3418位長者成為百歲壽星,而十大壽星中最年輕者為107歲。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上海2400萬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的人群占比是23.38%,就是580萬人口。65歲以上人群占比是16.28%。按國際标注,上海已是超老齡化城市,因為60歲人口占比已超過了21%。然而上海老齡人口在主觀上顯示了極強大的“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生理上的老齡和精神狀态的老齡并不畫上等号。一旦遇挫而頹喪恐怕是最大的老齡标志,因此,講堂特編摘“李白與馬勒”的跨國、隔空緣,後者的交響曲《大地之歌》展示了對待生命的豁達、樂觀、忘情,靈感是李白等的詩所賦予,以此獻給2021年的重陽節,祝願我們内心都有一顆不老之心。此文來自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方笑一今年5月由東方中心出版的《詩家十講》。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2

今天又迎來九九重陽節。圖源:新華視覺

【正文摘編】

李白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萬口傳誦,至今不絕。李白如何和奧地利作曲家馬勒扯上了關系?

遭遇人生四大重創的馬勒反複咀嚼唐詩翻譯,豁然頓悟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3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裡由羅丹雕塑的馬勒雕塑。作者提供

馬勒究竟何許人也?

設想有這麼一個人,在某關鍵單位擔任掌門人幾十年,并為其發展嘔心瀝血,最後遭同事、下屬排擠而離開,是否郁悶?此時,又偏偏患上了嚴重的心髒病,從此不能随意活動否則生命有恙,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是否更郁悶?于是,為了散心調養,帶妻女至郊區度假,才四五歲的女兒染上了猩紅熱就此離世。妻子因不堪喪女之痛尋找精神寄托,寄情于一年輕男子。是否倍加郁悶?人生在世,遭遇一樁已背運,四件全攤上呢?

他就是一百多年前,生活在維也納的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他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最偉大的指揮家,也被認為是繼貝多芬之後最重要的交響曲作曲家。

馬勒先生整個人都快要崩潰時,嶽父的一位朋友贈送一書,書名叫做《中國笛子》。書中全是翻成德文的唐詩,詩人有大名鼎鼎的李白、王維、孟浩然等。這是一本法文翻譯中國詩集轉譯而成的德文版。雖說,詩歌是翻譯中間丢失的東西,《中國笛子》轉譯的唐詩隻是大緻地保留了詩意及境界。但馬勒拿着這本《中國笛子》翻來覆去閱讀,最後恍然大悟,自己遭遇其實屬正常,他頓悟到人生本無常。他要對這個世界采取另一種态度:在不幸打擊面前,仍然保持超脫。馬勒仿佛找到了一帖藥方,讓自己備受煎熬的心靈得到安甯和解脫。也許是這些詩給馬勒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又從《中國笛子》裡挑選了七首最令他動容的唐詩,譜上了曲子,并寫成了一首篇幅巨大、結構宏偉的交響曲,名叫《大地之歌》。

馬勒創作交響曲《大地之歌》,并讓演員演唱中國七首唐詩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4

馬勒創作交響曲《大地之歌》,并讓演員演唱中國七首唐詩,圖為演出海報

一般交響曲都是由管弦樂器演奏的,在這首交響曲裡,他創新地讓男女歌唱演員把他挑出來的七首詩全部的唱一遍,這創新了交響曲發展史——用交響曲的形式來演唱唐詩。“大地”在德文裡包含有“塵世”“世俗”之意,但《大地之歌》并非表達悲觀厭世情緒,而是作曲家在得到唐詩拯救以後擁抱塵世,以嶄新心态和心境來面對這個世界。足見唐詩之藝術魅力,超越語言、文化、時空之隔閡。

馬勒選了哪七首唐詩呢?

據專家研究,《大地之歌》第一樂章叫《大地悲愁飲酒歌》,用的是李白《悲歌行》的前半首。第二樂章叫《秋日孤客》,用的是中唐詩人錢起的《效古秋夜長》。錢起是中唐的“大曆十才子”之一,在科舉考試時寫過“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清”(《湘靈鼓瑟》)的那位詩人。第三樂章叫《青春》,這個唱詞用的是李白的詩《宴陶家亭子》,但目前沒有定論。第四樂章名叫《佳人》,也就是美人,用的是李白詩《采蓮曲》。第五樂章《春日醉客》,用的是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這首詩。第六樂章名叫《送别》,用了兩首詩,第一首是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第二首是王維的《送别》。這兩首詩都很有名,《唐詩三百首》裡都選了。

七首詩中,李白入選三首,德文意思與中文較吻合

這七首詩中,李白的《悲歌行》《采蓮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和王維的《送别》這五首,德文譯文和中文原文意思比較吻合。這裡,我們隻說李白與馬勒。

*《悲歌行》:死生一度人皆有,豁達的生死觀讓馬勒悟無常卻直面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5

《老子》有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第一首是李白的《悲歌行》,馬勒僅用前半首譜曲,原詩是這樣寫的:

悲來乎,悲來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吟。

悲來不吟還不笑,天下無人知我心。

君有數鬥酒,我有三尺琴。

琴鳴酒樂兩相得,一杯不啻千鈞金。

悲來乎,悲來乎。

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

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墳上月,且須一盡杯中酒。

馬勒為何會被特别打動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李白在詩裡說朋友相聚,光有酒是不夠的,還要有音樂,他自己就彈琴唱歌。所謂“君有數鬥酒,我有三尺琴”,就是說主人你有幾鬥酒,我有一張古琴(古書裡說古琴三尺長),我來彈給你聽。又說“琴鳴酒樂兩相得”,音樂和美酒相得益彰,合起來足以排遣内心的悲苦,這或許就是最能打動經曆了人生悲苦的音樂家馬勒之處。詩中寫到音樂這個元素使馬勒産生共鳴;

二是詩中所寫:“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老子》有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是你的榮華富貴啊,縱有滿堂金玉,但是你也不能長久地保守。你如果因為享有榮華富貴就對人驕橫,那麼你就要犯錯誤。所以李白說,功名富貴,轉眼成為雲煙,而死亡呢,卻是人人都無法擺脫的宿命,所以叫“死生一度人皆有”。這樣一種人生态度,或許讓身患疾病又新曆喪女之痛的馬勒特别容易産生共鳴。

而李白的解決之道是“且須一盡杯中酒”,雖然死亡是宿命,但他最後還是要把杯中酒一飲而盡。李白表現得非常豁達,這種豁達也就為作曲家馬勒擺脫人生的痛苦提供了一條捷徑。這大概是連音樂家自己都未曾想到的吧。

*由前半部詩中,馬勒或共情到“賢人被逐,歸隐江湖”的中國應對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6

馬勒曾在維也納歌劇院任總監奮鬥了十年

這首《悲歌行》的後半部分,就是馬勒沒有涉及的那部分,李白用了很多典故,涉及曆史上的諸多事件,刻畫了賢人被逐、功臣被殺這樣一種無奈,然後勸導人們,隻有像春秋時期範蠡那樣歸隐五湖,才能最終保全性命。不然像李斯那樣,不知道收斂,最後被腰斬。雖然馬勒沒有讀到後半首詩,但是這個賢人被逐的經曆,恰恰和馬勒被反對者無情地排擠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這段經曆極為相似。馬勒身為歌劇院的藝術總監,為這個劇院整整奮鬥了十年,結果最終還是被迫辭職,遠走美國。那些反對他的人說,馬勒整天隻管自己創作交響曲,不關心劇院的發展,又說他在舞台設計方面花費太大,這不正和中國古代賢人被逐有着同樣的悲哀和無奈嗎?雖然馬勒未必讀到李白的後半首詩,但他或許已從德文翻譯的《悲歌行》前半首裡悟出一點什麼來了,這當然僅僅是我的推測。

*《采蓮女》:青年男子傾慕陽光下采蓮女子,洋溢着生命的動感、熱量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7

馬勒《大地之歌》的第四樂章《佳人》,女高音唱得特别歡快生動,曲調也很活潑

接着假如你去聽馬勒《大地之歌》的第四樂章《佳人》,就會發現,那個女高音唱得特别歡快生動,曲調也很活潑,這首《佳人》的歌詞其實取自于李白的一首樂府詩《采蓮曲》。李白《采蓮曲》是這樣寫的: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骝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蹰空斷腸。

前面四句說的是在今天浙江紹興的若耶溪旁,一群采蓮蓬的女子隔着荷花和人在說笑,她們的笑聲透過荷葉傳過來,就格外地清脆動人。天氣很好,明麗的陽光照在女孩子們新化妝的臉上,又照得水底十分明亮,因為溪水非常清澈。微風吹動采蓮女高揚的衣袖,傳來陣陣香氣。這都是描寫采蓮女妩媚、歡快的樣子,日光和人影、荷花和蓮葉交相輝映,荷花正好襯托出采蓮女子的種種嬌媚的姿态。

後四句描寫的對象轉變了,轉到了河岸上那些遊冶郎,所謂“遊冶郎”,就是在這個季節出遊尋樂的一些年輕男子,李白用了“三三五五映垂楊”來描寫這群遊冶郎,但是李白沒有說明他們在楊柳樹底下幹啥,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們一定是盯着那些美麗的采蓮女子呆呆地出神。此刻,他們的紫骝馬一聲嘶叫沖到落花中,所以這些小夥子也隻能望着采蓮女子的美麗而空自徘徊,沒有什麼辦法,這裡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惆怅。所以李白的這首《采蓮曲》歸根到底是寫采蓮的美女和呆望着她們的小帥哥們。

雖然隻有八句,但是李白把整個場景都寫活了,詩中的美女、帥哥、陽光、荷花、柳樹、溪水、人的笑語、馬的嘶叫一時間全部都湧到你眼前,就像實時拍攝的微視頻,充滿了動感和畫面感。

《采蓮曲》本來是一個樂府舊題,一般描寫江南女孩子采蓮的情景,内容大同小異。最早寫作《采蓮曲》的是南朝的梁武帝蕭衍,唐代的著名詩人王勃、王昌齡、白居易這些人都寫過《采蓮曲》。李白的這首《采蓮曲》,當然寫得特别鮮活靈動,但為什麼會特别激起馬勒的興趣呢?這位奧地利作曲家和采蓮這一江南的活動毫無關聯?

在我看來,作曲家馬勒從陽光下采蓮這樣一個熱烈濃烈的場景中,從年輕男孩子對采蓮女孩子的傾慕,以及戀戀不舍這樣一種态度中,看到了一派生命的動感、熱情和能量。這種生機勃勃的感覺特别能夠給一些經曆了人生挫折、心情陷入低谷的人帶來力量,馬勒就是其中之一。你簡直可以在這首詩裡面聞到荷花的味道,陽光的味道,飛奔的紫骝馬身後飛揚的塵土散發出來的味道,以及青年男女那種生命勃發的味道。諸般味道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詩讀起來特别富有生氣和活力。在馬勒看來,李白這首《采蓮曲》充滿了一種世俗的美麗,人間的美好,這或許就是拯救馬勒最有效的靈藥。

*《春日醉起言志》:醉酒醒來黃莺聲聲而受鼓舞享受春天,忘了人間得失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8

《大地之歌》的第五樂章叫《春日醉客》,又被翻譯成《春天裡的醉漢》

《大地之歌》的第五樂章叫《春日醉客》,又被翻譯成《春天裡的醉漢》,唱詞來源于李白的另外一首詩《春日醉起言志》。詩是這樣寫的: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所以終日醉,頹然卧前楹。

覺來眄庭前,一鳥花間鳴。

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莺。

感之欲歎息,對酒還自傾。

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李白愛喝酒且常喝醉,醉了後李白喜歡寫詩,更喜歡用詩來訴說自己喝醉酒的理由。我發現,李白不同的詩歌中,說的喝酒的理由都不一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将進酒》)就是人生遇到快樂的事情啊,你要喝酒;但是他又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将進酒》),你要名垂青史啊,你也要喝酒;他又說“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行路難》),你不想留名,不需要留名,你也要喝酒。總之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彼此之間還矛盾。

這首《春日醉起言志》裡,李白告訴我們“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人生一世就好像一場大夢,何苦還要勞生勞形呢?想到這一點就應該拼命喝酒,整日裡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了索性就往亭前的柱子底下一躺。這首詩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一般李白喝醉了,總是“但願長醉不複醒”(《将進酒》),可這首詩裡接着寫了李白醒過來的情景。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9

這首《春日醉起言志》裡,李白特别抒寫了酒醒後言志之景

“覺來眄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莺”,李白醒了,聽見黃莺鳥在花叢中鳴叫,就問别人這是啥時候啊?他終于明白了,哦,這是春天,黃莺鳥的叫聲感動了他,于是他就又喝上了,邊喝酒邊唱歌,一直唱到月亮升起來,終于完全忘情,心中的郁悶得到了充分地排解。所以這首詩叫“醉起言志”,不但喝醉,而且還起來,起來了還要言志。

李白的這首《春日醉起言志》和他的《悲歌行》都說到了喝酒、唱歌,但兩首詩的情調明顯不一樣。《悲歌行》雖然也有“且須一盡杯中酒”的灑脫,但終歸還是悲涼的情調;《春日醉起言志》說喝醉了醒,醒了再喝,但已經可以聽見黃莺鳥在春風中的鳴叫聲了,真是莺聲呖呖,一曲歌罷,詩人已經能做到忘情了。《世說新語》裡講“聖人忘情”,完全忘懷了人間的憂慮,人生的得失,這是多麼高的一種境界啊!此刻,馬勒所需要的正是這樣一種忘情,讓自己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記他所經曆的人間的種種苦痛。

李白的簡介及評價(李白如何拯救了絕望中的馬勒并令他用交響曲唱唐詩)10

作者方笑一在維也納北郊憑吊作曲家馬勒,作者提供

1911年的5月18日,馬勒——這位被李白拯救的偉大音樂家在維也納去世。他的墓碑上隻刻着他的名字,沒有任何其他信息,他在遺囑裡說:“那些來尋找我的人知道我是誰,其他人,不需要知道。”

李念整編自第十講《死生豁達,人間美麗,聖人忘情:李白與馬勒》

作者:方笑一

編輯:錢亦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