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一線夫妻感人的故事?來源:中國軍網·中國軍号那是1964年的冬天,王香蓮坐在西安開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準備去探親那時的王香蓮還是軍醫學校的學生,處于實習階段,熱心善良的她在車廂裡救助了一位維吾爾族大叔誰承想,這萍水相逢的救助,便有了後來一輩子的“天山親人”,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春運一線夫妻感人的故事?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中國軍網·中國軍号
那是1964年的冬天,王香蓮坐在西安開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準備去探親。那時的王香蓮還是軍醫學校的學生,處于實習階段,熱心善良的她在車廂裡救助了一位維吾爾族大叔。誰承想,這萍水相逢的救助,便有了後來一輩子的“天山親人”。
初識阿不都·卡斯木
在從醫院返回家的火車上,已無法正常坐立的阿不都·卡斯木隻能在乘務員和其他乘客的幫助下,躺在兩節車廂連接處臨時鋪就的褥子上。
人來人往,大家都匆匆看一眼便走過。火車哐哐向前,阿不都·卡斯木前方的路,卻越發迷茫了。就在這時,一位身着軍裝、頭戴軍帽的姑娘蹲下來仔細查看了大叔身上的肉瘤并詢問了情況,一點兒也不忌諱。
詢問之後才知道,原來作為家中的頂梁柱,阿不都·卡斯木的手臂和腿部都長滿了肉瘤。為了全心照顧病重的父親,兒子艾外都·阿不都辭去工作,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不堪重負。由于父親病症罕見,哈密醫院的醫生也束手無策,建議他們到烏魯木齊的大醫院去。艾外都·阿不都告訴這位姑娘:“我們要回家準備一下,然後去烏魯木齊醫院。”姑娘聽完以後,很是熱心地告訴他們:“不要放棄,一定要積極配合接受治療!”
接下來的40多分鐘裡,姑娘一直幫忙照顧着大叔,還告訴他們自己是軍醫學校的學生,名叫王香蓮,在西安上學,正在醫院實習,這次是前往烏魯木齊市探親。下車前,她記下了他們家的地址,說:“你們去烏魯木齊,我在那裡等你們!”
信封裡的情義,大學生的“巨款”
一周後,艾外都·阿不都真的收到了王香蓮的來信。信裡她關切地詢問了他父親的近況,并再三鼓勵他積極治療。
在烏魯木齊,王香蓮十分記挂阿不都·卡斯木的病情,先後三趟前往醫學院咨詢。随後發了第二封、第三封信,甚至在信封裡夾了10塊錢。在那個一毛錢可以買3個雞蛋的年代,這就是一筆“巨款”。
就這樣,從老人治療到痊愈的4個半月裡,王香蓮給他們寄去了15封信、140元錢。王香蓮做的一切,艾外都·阿不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一家都盼望着有一天能與王香蓮再相見,當面表達謝意。天不遂人願,4年後,阿不都·卡斯木不僅沒能再見到王香蓮,病情還再次複發。這次他前往醫療條件更為發達的西安進行治療,而那裡正是王香蓮上學的地方。原以為這次能夠順利見到恩人,父子倆特地帶上了給她準備的禮物。怎麼也沒有料到的是,王香蓮沒見着,西安的一家部隊醫院專家看到他後,卻準确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阿不都·卡斯木大叔來了!”
王香蓮留給阿不都·卡斯木的郵寄地址
原來王香蓮之前将阿不都·卡斯木在烏魯木齊治療時拍攝的病情照片,拿到了她在西安的實習醫院裡咨詢,專家們早就熟知了卡斯木大叔的病情,還曾寫信到烏魯木齊的醫院,與那裡的醫生讨論治療方案。這次,醫院提供了最大的幫助,不僅安排了特殊病房方便艾外都·阿不都照顧父親,還讓他們免費吃食堂。在人生地不熟還語言不通的西安,王香蓮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和幫助着卡斯木大叔。
千裡尋恩人,卻無果
由于當時西安的醫院治療條件也有限,專家熱心推薦阿不都·卡斯木去上海治療,還特地寫了一封介紹信。在前往上海之前,他們去了王香蓮的學校——第四軍醫大學,卻得知王香蓮已經畢業,被分配到東北的醫院去了,學校也沒有保存她的新地址。就這樣,他們又一次錯過了見面的機會,還斷了聯系。
這一斷,就是半個多世紀。雖然沒能與恩人相見,但阿不都·卡斯木在求醫之路上卻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感受到醫生護士、周邊病友以及解放軍帶來的溫暖。
從烏魯木齊到西安再到上海,從火車上的一面之緣,發展到這一路的愛心接力,阿不都·卡斯木大叔十分感動。
老人在治療期間和治愈後拍了很多照片,照片裡他積極樂觀地接受治療,痊愈後更是開心得不得了,他希望把這些過程記錄下來,等詢問到王香蓮的新地址後,寄過去同她分享。
阿不都·卡斯木大叔準備郵寄的照片
這個小小的願望,在通訊極其不發達的歲月裡隻是一種奢望,一直到1981年老人因心髒病去世也沒能實現。
這個願望,是父親的遺願,也是艾外都·阿不都的夙願,他們一家人都希望找到王香蓮——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救命恩人。阿不都·卡斯木在臨終前,一遍遍地要求别人給他念王香蓮的最後一封來信,仿佛這樣心裡能得到一絲慰藉。
艾外都·阿不都也答應父親,一定會找到王香蓮,當面對她說聲“謝謝”。
這聲“謝謝”,終于如願說出
2012年,艾外都·阿不都的妻子去世,他再也沒有了其他牽挂,打算自己前往東北尋找王香蓮,無奈年事已高,兒女們放心不下。直到看了中央電視台《等着我》欄目,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兒便幫着父親填了報名表格。
時隔半個多世紀,在衆人的幫助下,在億萬觀衆的注視下,他們終于在中央電視台的演播大廳上見到了王香蓮。
53年前的一次萍水相逢,一位漢族姑娘向一家維吾爾族人的求醫之路施以援手,三代維吾爾族人跨越半個世紀,尋找隻有一面之緣的救命恩人。
在節目現場,王香蓮得知阿不都一家苦苦尋找了她50多年,含着淚說道:“我僅做了一件小事,沒想到你們常挂在心上。”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兒海麗切木緊緊握着王香蓮的手激動地說:“你做的一件小事,影響了我們一家,影響了我爸一生!”
節目現場的主持人問及為何會關注一個陌生的大叔時,王香蓮坦言:“因為我是學醫的呀,我要關心人民的健康,但是我還沒學到真實本事,隻好表示關心,起碼給他一個思想上的穩定和支持。對于患者而言,醫生的每一句話都很重要。”王香蓮遇到阿不都·卡斯木大叔時,他正遭受着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折磨,不僅身體虛弱而且精神脆弱,她的一句“一定能治好”,又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
當在節目現場看到艾外都·阿不都手上拿着阿不都·卡斯木一張缺了三分之一的照片時,王香蓮激動地說道:“我也有!”随之拿出一大本相冊,原來阿不都·卡斯木大叔的相片,她都精心保存着。
王香蓮與阿不都·卡斯木的兒子艾外都·阿不都在節目上相聚
盡管當時還是一名醫學院學生的王香蓮醫術尚淺,但是醫者的耐心、善良與慈悲,早已刻在了她的心裡。王香蓮的女婿後來問王香蓮:“你那時給他寄錢,一個窮學生哪裡有一百四十元錢?”她說:“我每月津貼才七塊七角錢,比男同學多一塊錢。在西安軍醫學院學習的六年時間裡沒有吃過一次西安的名小吃、沒有去過一次電影院、沒有去過華山、沒有逛過西安的名勝古迹。”女婿又問她:“當時畢業後對方的聯系地址為什麼沒有了呢?”她告訴女婿,那年她從西安火車站托運發出的行李被搞丢了,艾外都大叔的地址當時都夾在行李内,所以也就無法再聯系了。
這段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尋人之旅,在衆多人的幫助下最終圓滿落幕,但艾外都·阿不都一家與王香蓮的情誼不會落幕。正如他們緊握着的手,我們的民族将會更加團結,互相幫助,共同奮進。這種民族大愛,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和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王香蓮時常說:“如果我再年輕30年,我也會沖到抗疫一線救死扶傷,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就是奉命沖到了第一線。現在老了體能跟不上,我就捐一點錢吧,為國家出點力。”在深圳市軍休服務管理中心組織的“抗擊疫情·奉獻愛心”捐款活動中,她拿出自己的工資捐了1萬元,用實際行動支持國家早日打赢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
王香蓮的溫暖事迹不僅于此,但這些事迹無不體現出她仁心仁愛、無私奉獻的精神。王香蓮不僅是一個“救死扶傷”白衣戰士,也是平凡世界裡的“超級英雄”。
(中國軍網·中國軍号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