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是大乘佛教中慈悲的象征,當衆生遇到困難與苦痛時,如能至誠稱念,便會得其救護,是佛教衆多菩薩中,最為民間熟知和信仰的一個。
1、荥陽大海寺
荥陽大海寺位于鄭州市荥陽市京城路(近禹錫路),原名代海寺,始建于北魏前期,傳說觀音北行渡人,移居荥陽,從此荥陽護城河開始随海水潮汐起落,故名代海寺。
現存的大海寺為1997年重建而成,這裡曾出土了國家一級文物42件。其中,唐代的觀音群像及十一面觀音,因為精美的造型,而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2、鄭州大觀音寺
鄭州大觀音寺位于鄭州市金水區國基路,是焦作圓融寺的下院,一處以"觀音菩薩"為主題的大乘佛教寺院。總占地面積達15000平方米,是鄭州市民祈福的聖地。
寺院内,所有聖像都是國内頂級雕刻大師之作,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線條優美,佛像顔面紅潤,菩薩像慈眉善目、安靜平和,充分彰顯了大慈大悲之意。
3、新鄭觀音寺
新鄭觀音寺位于鄭州市新鄭市觀音寺鎮(103省道旁),始建于北齊年間,始建的開端,就有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實的故事,千百年來香客盈門,如今依舊受到新鄭人民尊崇與信仰。
據民間所傳,古有新鄭富貴之家劉善人生了重病,遍請名醫治療無效,便對觀音菩薩發願,并表示如果病好了便世代供奉叩拜。後來,劉善人真的痊愈了,并建了座觀音堂。而新鄭市觀音寺鎮也因此寺而得名。
4、開封古觀音寺
開封古觀音寺位于開封市順河回族區侯家胡同,又名白衣閣,初建于五代梁朝,重修于明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78年),因閣内供奉白衣觀音而得名。
除白衣觀音像外,寺内還有一尊南北朝時代白果木雕的千手千眼四面觀音菩薩像,造型别具一格,迄今已有1400餘年曆史,系一級文物,鎮寺之寶。
5、宜陽靈山寺
宜陽靈山寺位于洛陽市宜陽縣城西7公裡處的洛河南岸始建于金大定三年(即公元1163年),每次一提到靈山寺,當地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求子"的地方。遠近風傳,靈山寺送子觀音有求必應,非常靈驗。
這裡自古便流傳着許多關于觀音在此修行的美麗傳說,并傳承着千年的觀音文化廟會,也正是因為如此,靈山寺成為民間信衆所認定的豫西地區最早的觀音道場。
6、焦作圓通寺
圓通寺位于焦作市山陽區巡返村,"圓通"是觀音的三十二個法号之一,據佛教經典,觀音是耳根通(即六根通),能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故名觀音。因此,很多供奉觀音的主殿,都名為圓通寶殿。
而圓通寺最吸引人的莫過于觀音大佛像了。在周邊宜人的環境襯托下,更是顯得法相莊嚴、佛法慈悲。
7、平頂山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平頂山市新華區,是漢化觀音的第一道場,自古以來在平頂山境内就形成了濃厚的觀音崇拜傳統,在漢化佛教曆史上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性。
在香山寺中央,矗立着一座千年宋塔,即是遠近聞名、史志文獻有載的觀音大士塔。根據文獻記載考證,塔下有地宮,存放有舍利法物,在塔邊許願很是靈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