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題名一作《别東魯諸公》,是天寶四載(745)詩人将離開東魯南下吳越時所作。遊仙,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做岸精神的另一重要表現。詩人向往神仙境界,正是他對現實政治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以後,思想上從庸俗的功名富貴中得到解放的具體表現,是詩人精神的曲折反映。全詩共分三段。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别》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渌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巅。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别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李白
“海客談溉洲”至“對此欲倒東南傾”為第一段,寫入夢緣由。起以“瀛洲”之“難求”陪襯出天姥。瀛洲在海,關于它的說法近于虛枉,天姥在越,關于它的說法是可信的。接下以“橫”、“拔”、“掩”等字句形象地勾勒天姥山之高峻雄偉,引出入夢。“煙濤微茫”、“雲貧明滅”的氣氛渲染為夢境出現作準備。“我欲因之夢昊越”至“失向來之煙霞”為第二段,具體的寫夢遊之境。“我欲”承上轉入夢遊,“飛度”以下皆說夢中的經曆,愈唱愈高,愈出愈奇。
“飛度鏡湖月”是說飛騰;“身登青雲梯”是說升天。“見海日”、“聞天雞”、“熊咆龍吟”、“雲青欲雨”、“水淡生煙”,寫來雄奇壯麗,境界迷人。接下更出新境,直寫神仙。“列缺”四句以“霹靂”、“崩摧”、“訇然”的驚天動地的音響寫神仙境界出現時的不同凡響的場面。接下寫神仙洞天之景,洞内“青冥浩茜”,“日月照耀“,“衣風馬”,神仙紛紛而來下,寫來光怪陸離,迷離悄況,逼真形象。
不寫現實,純寫夢境,現實不着一筆,夢境寫得逼真,這正以夢境之逼真反村現實之庭幻。夢境本虛幻,寫來卻逼真如實,以虛寫實,化虛為實,正表現了詩人對神仙美境的熱情向往,并反襯詩人對現實黑暗的憎惡。“失向”何收住夢境轉到夢醒。“世間行樂亦如此”至結尾為第三段,寫醒後的感慨,表達作者對現實的态度。“世間”二句緊承夢境作醒後之抒發,夢得美麗,醒後凄涼,以詠歎句意将夢境與現實做對照,抒發其“萬事東流水”的憤慨之情。
“别君”句輕點留别之意,反照題情。“且放”四句遙應夢境,放白鹿,訪名山,不摧眉折腰以事權貴,才得開心顔哪!向往神仙是對現實憤慨的表現,是不得開心顔的憤激之情,是不摧眉折腰以事權貴的曲折表現。托言夢境,窮形極相,以盡神仙洞天之奇幻,至醒後又極怅惘,結以安能屈身以事權貴作收,與夢境作襯。現實是理想的基礎。夢境本虛幻,但其中蘊藏着詩人的理想,故虛中有實。現實本冷酷,本不得意,卻輕輕點過,以之與夢境對照,反襯夢境之美妙可愛。
詩人并沒有沉醉于夢境的虛幻之中,夢境的美妙使他更加憎惡現實,更增強他追求理想的信心和決心。結尾他表示甯可出世也不折腰,甯訪名山也不事權資,這是憤激話,也是心裡話,是他在夢境(理想)與現實對照的情況下作出的重大選擇,是他人生道路的決定性的抉擇。在詩中,詩人表示了極為明确而堅定的态度,這是詩人思想上的反抗性的反映。詩人筆下的神仙境界是他的生活理想、政治理想的藝術升華,因此他的遊仙詩本為現實反抗的産物,也就在這一點上,詩人的浪漫主義遊仙詩歌才獲得了較深刻的社會意義,也就在這一點上,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詩人李白的浪漫主義的實質。
全詩以極度的誇張與豐富的想象構成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全詩熔《詩》以及辭賦的語言特色為一爐而治之,構成語言豪放,形式自由的藝術特征。這兩個藝術特點結合在全詩中,形成這首詩的雄渾豪放,氣度奇偉的藝術風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