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估值最高的小程序團隊有兩家,一家是“有車以後”,這個項目的估值達到20億人民币,其創始人徐晨華與見實分享了他們的核心邏輯。另一家是享物說。
與其他頭部小程序團隊不同,“有車以後”是以内容起家的創業項目,旗下公衆号、APP、小程序等産品擁有超過6000萬用戶,并在京東、天貓、淘寶、微信、拼多多、唯品會等電商平台開設有自己的旗艦店。
目前,靠公衆号内容起家的團隊在升級中一般有兩條路徑:一是持續深耕内容,純内容運營同樣能做的風生水起,但也會面臨增長天花闆的問題;二是以産品和技術驅動解決用戶的需求,内容是一個吸引用戶,灌溉用戶的工具。有車以後選擇的是更加艱難的後者。
這個過程中,有投資人曾強烈反對他開發APP,甚至建議直接砍掉技術團隊,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但徐晨華頂着壓力堅持了下來。
觀察“有車以後”,我們可以分兩個階段。在小程序之前,基于公衆号雖然擁有千萬級的用戶,但卻一直面臨解決用戶買車需求上的撕裂。小程序的出現,徹底打通了所有流量,用徐晨華自己的話說就是,“直到這時候,我們才感覺有可能把平台真正做起來。
關于“有車以後”的故事,我們更願讓徐晨華自己直接娓娓道來,聊聊一個從0到1的産品曆程,以及他是如何從媒體觀轉變為産品觀的。
圖:有車以後創始人 徐晨華
今年“有車以後”最高一個月收入接近3000萬元,現在估值也幾乎是行業最高。不過你要問我們是一家什麼公司?我覺得,答案應該是“數據公司”。
10月18日是“有車以後”成立四周年,坦誠說,2014年成立之初我們原本是打算做一個APP,但考慮到開發周期需要90天,出來還是1.0雛形版本,再加上程序員人力成本壓力大,為了生存,我們就先做了公衆号。
先做公衆号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夠快,創業門檻更低。開通當天就可以寫稿,而做好内容正是我們所擅長的。不過我從來就沒想做一個自媒體,“有車以後”也沒有任何我個人的色彩。如果做自媒體,可能會叫 “老徐說車”,或者原來我做記者時的專欄“徐徐道來”。
以内容起家的團隊,我覺得有兩條路選:一是走純内容方向,比如運營《奇葩說》的公司還有像咪蒙他們做得都很好;另一個是走産品和技術的方向。
成立四個月後,我堅持上線了APP1.0版本,這時“有車以後”公衆号粉絲已經二、三十萬并處于高速增長。為什麼在公衆号黃金時代,我還要頂着壓力堅持做APP呢?而且曾經也有投資人強烈反對我們開發APP,覺得根本不需要,甚至建議把技術團隊全部“砍掉”。
回過頭看,我覺得投資人的建議有一定道理。因為一個做内容起家的公司,很有可能早期會被技術團隊的成本拖垮。但他隻對了一部分,如果當時砍掉技術團隊,我覺得“有車以後”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兩個方向沒有對和錯。我的選擇很簡單,首先我喜歡做産品,内心要做一家産品、技術和内容驅動型的公司。其次,用産品和技術其實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越到發展後期就越明顯。
所以盡管那時候技術團隊非常弱小,我也沒有放棄。但至于要不要做APP,我覺得是另外一碼事,起碼技術團隊是必須要有。
走技術驅動這條路,也有想象不到的困難。我把“有車以後”的發展,分兩個時間段來講。在去年1月份小程序出來之前,“有車以後”的核心是在微信公衆号。
首先,我們理解媒體的價值是數據的價值,未來媒體的核心競争力一定在數據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公衆号、社群、APP、小程序、電商這麼多形态,更多的觸點意味着更全面更立體的數據。在汽車領域短期看,數據價值就是銷售線索的價值。
東風日産原銷售總部長曾經提出過媒體就應該幫助汽車企業賣車。媒體怎麼幫助汽車企業賣車呢?一定是要用數據驅動,幫4S店或者廠家獲取銷售線索,提升到店率和轉化率。實際上,汽車和房地産兩個垂直領域的主流媒體,所做的核心生意都是數據生意。
“有車以後”本質上是一家數據公司,我們用内容吸引用戶、灌溉用戶,讓用戶慢慢地成長,再把用戶的每一個需求精準地篩選出來并數據标簽化,然後通過商家的服務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同時也達到我們商業化的目的——這是“有車以後”的産品邏輯。
從0到1的過程最辛苦。當時公衆号除了每天推送内容外,還提供一個汽車問答服務,用來測試用戶有沒有需求。因為技術開發慢,早期我們是人工在後台回複,為此還雇了4S店的維修技工和技工學校的老師。
每天幾百個問題,經過幾個月數據的統計,我們發現80%的問答集中在買車之前。
為什麼售後問題這麼少?因為問了也白問。比如這三款車哪個更适合你,我給你的建議就是一個答案。但寶馬X3為什麼刹車時有異響,雖然我能列舉出常見的原因,但你最終還是要回廠檢修。還有一個原因是車的質量越來越好,跟生病一樣雖然剛需但是非常低頻。
我認為互聯網産品兩個特點缺一不可:剛需和高頻。
汽車用戶的高頻和剛需是什麼?過去四年,我在整個互聯網汽車領域裡看到的就是内容——可以幫助你買車的内容。我一直認為汽車和房地産很像,鍊家、安居客、搜房網平時就給你提供大量相關信息,等你買房的時候你自然會想到它、用它。
内容剛需的平台拼什麼?第一拼内容的豐富性。用戶在你這裡能找到所有想看的;第二,拼的是内容專業性和權威性。
我理解的内容實際上是個廣義的内容,比如說我把口碑、用戶的品位、圖庫、車型的參數配置、我們自己的測評報告都當作内容,這些也是用戶正兒八經喜歡的。
我們一直是在用産品觀而非媒體觀做這件事,内容我當作一個工具、引子,去吸引用戶,灌溉用戶。
但早期公衆号和APP的發展,有可不調和的問題。
最早APP和公衆号分别有自己獨立的内容團隊,平行沒有太多交織,而且APP的用戶很難做起來。假設汽車類APP的一個拉新成本是100塊錢,你投1個億的推廣預算也就是100萬用戶,行業的隔日留存比較好的水平是40%,也就是第二天隻剩40萬,按照行業平均日活15%來算,才6萬的活躍。做APP比想象的更加困難,而且水真的是太深了。
這個問題直到小程序的出現,才開始真正解決。
3月份,我們在“小程序·大平台”媒體發布會上,宣布構建 “OGC PGC UGC”内容生态平台,正式走入平台化運營。除了自己原創的内容,還通過OGC、PGC、UGC三種形式,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為什麼選擇小程序作為核心戰略?小程序離用戶更近,并且所有數據都留存在自己的服務器。這樣用戶都可以标簽化,你也可以更早、更便宜,效率更高地捕捉用戶需求。
“有車以後”多元化的結構體系,像是一個漏鬥。開口最上端是微信小程序或者公衆号加上微信群,因為門檻很低,觸及到用戶的機率更高。漏下來的重度用戶他會下載APP,再漏下來最終形成轉化。
比如我想買車,我希望看到的東西越多越好,圖庫、口碑、評價、别人的提車日記,我還需要看一下北京哪個4S店離我更近,哪個會便宜一點。之前沒有小程序的時候,我們用H5代替,但它和公衆号是撕裂的,入口太深太遠,效率就很低。說白了實際上看一個公衆号文章更新,是無法充分滿足用戶的買車需求。APP在功能技術上能滿足,但關鍵APP獲客慢,用戶總數相對較少。
所以為什麼我要堅持做APP?為什麼要做小程序?根本原因還是跟着用戶的需求走。
有了小程序,流量就徹底打通了。比如從公衆号的文章能直接進入小程序。用戶可以聯動,活躍度也更高了。包括和APP之間的數據業打通了,比如一個評論兩方都看得到,還可以互相回複。直到這時候,我們才感覺有可能把平台真正做起來。
數據打通後帶來了轉化效果的提升。舉個例子,之前小程序卡片盲推到群,正常有25%左右的打開率,基于用戶數據分析後的定向推送,打開率會提升到37%-38%。
今年“有車以後”最高一個月收入接近3000萬元,廣告和2C電商各一半。今年我們開始切入2B端的業務,就是經銷商的會員費,幫助他們做成交的費用,提供銷售線索給4S店,然後4S店會組織電話銷售邀約到店,到店購買或者參加我們的車展、團購,這些都是靠數據來驅動。數據業務在明年會成為一個很大增長點。
現在廣東和陝西兩個地方正在做試點。佛山已經連續做了6屆相對中小規模的車展,幫助4S店做一些成交,邀約我們的用戶直接過來試駕。
創業至今,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記者、媒體老師。但做一家公司,做一個産品,我還是很執着的。即便到現在,公司占比人數最多的就是技術團隊,招聘編制沒有上限。
在中國絕大多數做公衆号做内容起家的公司,99.9%的都沒有産品和開發能力,甚至還沒有這個觀念,至少沒下定決心。這是一個認知的不同,我覺得沒有對錯。
但如果你要成長為一個參天大樹式的公司,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産品和技術,單純做内容很容易遇到增長的天花闆。如果是一家比較成熟、比較強大的互聯網公司,它可以在APP的基礎上向小程序延伸。如果是創業型公司首先要布局小程序,然後是公衆号、APP。
看你們之前采訪的唱吧,也在積極進入小程序,而且他認為小程序比想象的更有價值。之前拼多多依靠小程序裂變,大部分用戶來自微信生态,但是現在,可能50%的用戶來自微信,50%來源自有APP。
這個月底 “有車以後”會進行一次大改版,所有的編輯全部MCN化,都變成一個個自媒體,但是會突出“有車以後”的标簽。他們就是“有車以後”的高級編輯,他叫什麼名字,有多少粉絲,寫的文章有十萬閱讀,一千條評論,這些都會成為你的KPI。因為我們覺得首先一定要有人來看,有人來玩,我們非常重視流量。
但是很多做傳統媒體的人,他們理解的新媒體是載體的變化,把内容搬到媒體公衆号。
我也提醒一下,如果你今天做轉型互聯網公司這件事,所有該踩的坑一個都不會落下。比如說你招不到程序員,找不到産品的方向,找不到增長密碼在哪,之前累積的勢能怎麼轉化,無法商業化,組織架構也要摸索。
技術驅動、産品驅動這件事,恰當的時機去做,不一定越早越好,幹了半年倒閉了也有可能,因為短期之内小程序的商業路徑會很長,它沒有傳統APP的生态那麼成熟。APP的生态實在是太成熟了,哪怕做個10萬、5萬DAU的産品,都會有人來找我們合作,它的生态非常商業化。
今天真的很慶幸,當年堅持沒有放棄技術團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