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02:40:46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

鳳陽民歌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

鳳陽民歌是流傳于安徽省東北部鳳陽縣特色鮮明的歌種。可分為生活民歌、情歌、時政歌、勞動歌幾大類,總計有300首之多。尤其以《鳳陽花鼓》、《鮮花調》(《茉莉花》)比較有名。自明朝中葉以後,鳳陽民歌除在當地流傳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鳳陽民歌随着《鳳陽花鼓》到處流傳,尤以江南、北京、山西為多。20世紀初,鳳陽民歌是當時錄制唱片的民間藝術之一,有10首之多,風靡一時。其中,以“金嗓子”周璇演唱的《鳳陽花鼓》最為著名。1935年,鳳陽民歌《新鳳陽歌》作為電影《大路》的插曲,由黎莉莉演唱,引起強烈反響。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3

鳳陽民歌以反映不同曆史時期人民群衆日常生活情景為主,如《楊姑娘上吊》、《姑娘吵架》等;情歌的數量最多,也最受民衆喜愛,如《打菜苔》、《送郎》、《二姑娘倒貼》等,反映了舊社會青年女子對婚姻愛情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勞動歌是指在生産勞動中唱的歌,有秧歌和号子之分,當地最流行的是打夯歌;時政歌主要反映人民群衆對社會事件的認識态度,有歌頌的,也有諷刺的,政治色彩濃厚,如《十杯酒》、《土改歌子》和《打離婚》等。

嗨子戲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4

嗨子戲,安徽省阜南縣地方傳統戲劇。嗨子戲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區,其中廣為知名的地方性嗨子戲是安徽省阜南縣和河南淮濱等地區,因唱腔主調每句開頭多用“嗨”字起腔,然後定腔,打闆上韻,而得名。其唱腔多源于民間小調,唱詞通俗易懂,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漢族傳統戲劇之一。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5

嗨子戲又稱嗨子戲、嘿子戲、哈子戲,因其表演時用“嗨”或“咳”字起調行腔,唱段字句中間也常使用“嗨”字來甩腔而得名。最先起源于固始、商城一帶,以以民間地燈小戲為基礎,吸收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發展演變而來,約形成于清代中期嘉慶至道光年間。早期嗨子戲為“圍鼓坐唱”的說唱形式,以“花腔小調”,表演唱帶有故事情節的節目,後來吸收花燈戲與民間歌謠等曲調而逐漸形成戲曲形式。

淮北梆子戲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6

淮北梆子戲原名“梆子戲”,簡稱“梆子”,又名“沙河調”,是安徽省具有較大影響的劇種之一,主要流傳于安徽阜陽、淮北、宿縣、亳州、蚌埠、淮南以及河南沈丘、商丘、漯河和江蘇徐州等二十餘縣市。其源為秦腔,流入阜陽地區後,吸收當地流行的墜子嗡、竈王戲、淮詞、布袋戲、船工号子等民歌、小調,經過藝人長期的革新創造,又受到皖北地區鄉音土語的影響,逐漸衍化成具有皖北地方特色的劇種。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7

淮北梆子戲的特點是唱腔高亢激越,樸實大方。對這種演唱形式,人們習稱為“高梆”。淮北梆子戲的唱腔為闆腔體,主要有“慢闆”、“二八”、“流水”、“飛闆”4種闆式。其闆式結構與河南豫劇相近,但又有花腔多、甩腔多等突出特點。淮北梆子戲的劇目,大多改編或移植自曆史題材,大戲情節扣人,小戲生活氣息濃郁,深受黃淮一帶群衆青睐。

漁鼓道情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8

漁鼓道情廣泛流行于安徽全境,簡稱“道情”,尤以蕭縣和界首最為盛行,且形成了各自的分支與流派。其中,蕭縣的一支受鄰近的山東同類曲種的影響較大,唱腔為闆腔體,依表現功能和演唱流派有“寒腔”和“花腔”之分;界首的又稱“墜子嗡”,唱腔多插曲牌,包括《滿江紅》、《倒卷簾》等“上韻”和《銀紐絲》、《走碼頭》等“下韻”。表演形式多為一人自擊漁鼓和簡闆自行伴奏說唱,以唱為主,兼有說白。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9

漁鼓道情的傳統節目有長篇的《金鞭記》、《三俠劍》、《楊家将》和《回龍傳》,中篇的《王定保借當》、《雷公子投親》和《八馬駿》,短篇的《馬前潑水》、《王祥卧冰》和《丁蘭刻木》等。鄉土氣息濃郁,教化作用很強。

華佗五禽戲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0

華佗五禽戲發源于亳州,是東漢醫學家華佗繼承古代導引養生術,依據中醫學陰陽五行、髒象、經絡、氣血運行規律,觀察禽獸活動姿态,用虎、鹿、猿、熊、鳥等動物形象、動作創編的一套養生健身功法。華佗五禽戲,五種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如能經常堅持綜合練習,就能起到調養精神、調養氣血、補益髒腑、通經活絡等作用,對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疾病,均有較好的治療和康複作用。

唢呐藝術(砀山唢呐)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1

砀山縣地處安徽省最北端,與蘇、魯、豫、皖四省七縣市接壤。曆史上,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曾經橫穿境内七百餘年,水陸交通暢通,商賈雲集,素有九州通衢之美譽。齊魯禮樂典儀與梁宋中原文明交彙,形成了厚重的曆史和民間傳統文化積澱。唢呐藝術深受人民群衆喜愛并得到了良好的傳承,是砀山縣這片民族傳統文化沃土上的一枝藝術奇葩。據考證,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唢呐已在砀山縣廣泛流傳。明代王磬在其《王西樓先生樂府·朝天飛》一詞中寫道:“喇叭、唢呐,曲兒小、腔兒大……”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2

砀山民間對唢呐有獨特的稱謂,高音唢呐稱尖笛,低音唢呐稱大笛,且吹奏形式有咔腔、悶腔、咔戲,吹奏技巧有單吐、雙吐、三吐等。曲牌代表作有《百鳥朝鳳》、《六字開門》、《拜堂》、《锔鍋》、《擡花轎》、《歡樂調》、《喪調》等。

燈舞(無為魚燈)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3

無為魚燈是安徽省無為縣民間流傳的傳統燈舞。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到正月三十民間都要玩魚燈。當地的民間習俗,玩魚燈的第一天叫“開燈”,最後一天叫“收燈”。從開燈第一天起要擺供桌,由全村人負責祭禮,請道士做道場,一直到玩燈結束止。如村裡有傳染病流行或農作物遭遇蟲害,都要玩魚燈許願還願,将魚燈作“神靈”來驅惡、趕魔、求平安。當地民間俗諺:“燒香打醮,抵不上紅燈一繞。”認為魚燈是吉祥燈、太平燈、幸福燈。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4

無為魚燈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民間傳說,北宋時,包公到陳州放糧回朝後,曾普召全國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燈。當時無為人敬獻了八條魚(魚燈),得到朝廷贊揚。就這樣,無為民間舞蹈魚燈就保留下來了。

廬劇(東路廬劇)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5

廬劇原名“倒七戲”,起源于皖中地區,彙集門歌、秧歌、茶歌、民歌、大别山歌等各種小調,已有二百多年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廣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間、皖西大别山區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區。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東路廬劇以蕪湖(江南)、和縣(沿江)一帶為中心。它吸收了京劇的表演程式和武功,劇目題材由俗走向雅,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

黃梅戲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6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7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先于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衆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柳編(黃崗柳編)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8

黃崗柳編分布于安徽省阜南縣黃崗鎮及其周邊地區,是當地農民的主要副業,民間流傳的俗語中亦有“編筐打簍,養家糊口”的說法。黃崗及其周邊地區河湖灘塗密布,杞柳喜濕易于生長,史載“淮蒙盛産水荊(即杞柳),采伐加工,潔白如玉,堅韌如藤”(明正德《颍州志》)。清代初年,民間編織的柳箱、筐、籃、升、鬥、簸箕、笸籮等産品樣式大方,結實耐用,曾運往蘇、浙等地商埠銷售。近代以來,黃崗每逢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都要舉辦廟會,廟會上柳編原材料和産品的交易繁榮,是遠近聞名的柳編産品集散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當地每年都要召開“黃崗柳編物資交流會”,促進了柳編工藝的發展。

安徽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9

黃崗柳編制品為手工編織而成,制作工藝流程複雜,從上經、盤底到收口、拿沿,基本上是一氣呵成,即便是用途特殊的梁棍、模具也都是編織而成。編織的産品有盛放面包、水果、糖食的各種盤子,存放圖書報刊的書架,插放鮮花的花瓶、花架,廣泛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既有潔白無瑕的光條編,又有色彩絢麗的色編,做工精細,結構嚴密,形體圓潤,結實耐用。

(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