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微信聊天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
對方給你發“在嗎”?
你回複:“在”。
你沒有多說什麼,隻是等待對方的下文。
可你等啊等,發現對方就像消失了一般,沒有任何消息。
過了一段時間,對方又給你發“在嗎”。
你回應:“在”。
如此,又重複了一次同樣的經曆。
沒過多久,對方就質問你:“你為什麼不回我消息呢?我問你在不在,你為什麼不理我?”
你很懵啊,明明回複你了,你卻不說你有什麼事情,還要我怎麼做?
我們之所以不回對方消息,就是因為厭倦了這種“無意義的溝通”方式。

-01
“自我信息封閉”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信息封閉”。
可以理解為:
在聊天中,其中一方不斷地設定“防備機制”,導緻對方也跟着有了防衛的心理。
比如:
在嗎?
在。
最近過得怎麼樣?
一般吧。
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沒事。
很久沒有見面了,周末有空的話,一起吃個飯嗎?
沒時間,再說吧。
你給對方發消息,卻遭到了對方的抗拒。
言語和态度上,對方表現得如此冷漠,就打消了你的聊天積極性。
下一次,如果對方給你發消息,我們往往會想到自己被對方敷衍冷漠的經曆。
一方以“查戶口的聊天形式”跟對方聊天,導緻對方内心出現防衛機制;
而對方的防衛機制,語氣冰冷,态度敷衍,又容易引起我們内心的反感。
所以,想要改變發微信不回的社交狀态,不妨試着換一種聊天的方式。
比如:試着引導對方表達,而不是你一次次追問。

-02
在聊天中,感受到社交壓力(社交疲憊)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超限效應”。
可以理解為:
當一個人經曆了過多的外部刺激,就容易引起這個人的逆反心理。
舉個例子:
父母不斷教育孩子,不斷講道理,不斷說說說,就像唐僧一般每天念經;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起到“相反”效果。
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迎接叛逆期的階段,他們更無法容忍每天被說教。
這種“超限效應”,不僅體現在父母與子女身上,也體現在親密關系裡,更表現在社交之中。
你經曆過被對方“狂轟濫炸式”的微信消息嗎?
對方連着給你發幾十條上百條消息,手機不斷震動,讓你的情緒逐漸焦慮、暴躁。
如果你打開聊天對話框,發現對方給你發的是“長語音”,恐怕那一刻,你都想要把對方拉黑删除。

而這也是一種社交壓力。
在當下,我們每天都要在互聯網中接收太多信息。
過度的碎片化信息,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社交壓力。
而過多的微信消息,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社交壓力。
即使是熱戀期的情侶,也需要有屬于自己的“空檔期”。
社交關系裡,一定要有分寸感;過度的熱情,過度的冷漠,都不可取。

-03
無法建立“情緒共鳴”
對方給你發的消息,讓你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比如:
你們關系一般,他上來就找你借錢,你是回複還是不回複?
你們關系挺好,但對方提出的要求,說出的話,讓你情緒不适;礙于面子,你又不想毀掉他的自尊,你是回複還是不回複?
這種時刻,以冷漠回應,也是一種好的選擇。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無法跟對方建立“情緒共鳴”。
就好比:
女朋友跟你說:“大姨媽來了,肚子痛”。
男生說:“牛啊,多喝熱水。”
女生需要的是什麼?
是關注,安慰,心疼,陪伴。
但男生的表現卻是:敷衍。
兩個人無法建立起情緒共鳴,也就導緻這天沒法聊了。

什麼是好的聊天?
是你們邀請彼此進入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裡,讓對方感受到了足夠多的情緒價值。
這份情緒價值,讓你們的感情不斷升溫。
如果你的聊天對象比較單一,總是那麼一兩個人,就說明你們之間能夠建立起足夠多的情緒共鳴。
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正常的社交關系裡,不回微信,也未必是兩個人的感情不夠,隻是兩個人沒有太多的共同話題可以聊下去。
你想要共鳴,他給你冷落;
你想要支持,他給你潑冷水;
你想要理解,他說你矯情。
這就是情緒需求的偏差。

你為什麼不回微信?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