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大家走親團聚之餘也追了不少曆史劇吧,那有沒有發現,在這些涉及曆史的影視劇裡,有的是當宰相的官,有的官是丞相,這兩者是同一種官嗎?還是不同職位的不同叫法?
小編查了一些資料,還查到易中天老師對宰相與丞相的解釋,簡潔明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丞相與宰相的曆史設置
在很多涉及曆史的古裝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丞相或者宰相,每當上朝的時候,都是站在最前面的位置,代表他是百官之首。
一般來看,很多人會認為丞相等同于宰相,隻不過稱謂有一點差别而已,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首先說一說丞相。
丞相是代替皇帝統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職,這個官職被稱為百家之長。
戰國時期的秦國最先開始使用丞相之名,秦武王二年任樗(chū)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當然了,類似于這種職位的人在之前的曆史上也是有的,不過之前并不是叫這麼個名字,那時候叫相或者相邦之類的,而且之前并沒有對官員進行品級分等!
秦統一中國後,秦朝丞相李斯走上事業的巅峰,而曆史上最後一個有史可查的丞相是有名的明初丞相胡惟庸。
我們再來追溯一下宰相來曆。
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的意思是主宰、控制,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執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實已為官的通稱。
在不同的時期管理着大大小小的國事,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
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所以宰相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
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隻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
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
丞相≠宰相
這裡面還有一個稱“相國”的官,如西漢的蕭何,我們都習慣稱他為蕭相國,為何不是蕭丞相呢?
其實按照最開始的設置,隻有相國一職作為輔佐君王的,但後來因事務繁多,很多君王發現相國一個人忙不過來,怎麼辦呢?
于是就在設置了丞相一職,來協助相國,因此相國的職權是大于丞相的。
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
讀了半天,有些小夥伴可能還是覺得看得有些糊塗。
丞相是宰相的一種,隻有漢代叫丞相,西漢時宰相是三個人: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禦史大夫是最高監察長官。
唐朝就沒有丞相這個詞了。唐宋都沒有,宰相叫什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還有副宰相,副宰相叫執政。
明清兩代宰相都沒有了,所以丞相是宰相的一種。
随着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内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而丞相雖然是百官之首,但權力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就如漢武帝死後,大司馬霍光掌權,而此時的丞相雖有其名,卻沒有實權,在朝中的地位嚴重下滑,而此時最高的掌權者卻是大司馬。
可是到東漢末情況又發生變化了,曹操迎立獻帝後,當上了丞相。此時把丞相的權力推到了一個頂峰,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說了算,連漢獻帝都成了擺設。
曹操
蜀漢的諸葛亮也是這樣,在丞相的位置上,除了統率百官,同時掌握所有的軍權,可以說權力達到了極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