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人問我,
北京人話裡的“我的小姑奶奶”是什麼意思,
這是沒教養的話嗎?
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
有說姑奶奶顧名思義就是爺爺的姐妹,
其實在咱們大北京,每個姑娘都是姑奶奶!
姑奶奶,表面上的意思是爺爺的姐妹,
但在北京的習俗裡,
姑奶奶就是姑娘們用的詞兒。
北京胡同的大妞們,跟人鬥嘴的時候,
就喜歡自稱“姑奶奶”。
“姑奶奶就咽不下這口氣!”
來自旗人文化的姑奶奶
北京話受旗人文化的影響比較深,
旗人家庭裡,不管奶奶叫奶奶,叫太太。
媽媽也不叫媽媽,反而叫奶奶。
那哪些人才是“媽”呢?
原來這個“媽”在滿族文化裡,
是不上檔次的稱呼,用在家裡雇傭的女性身上。
比如女性傭人是“老媽子”,
給孩子喂奶的叫“奶媽”。
為了讓女主人聽起來高一級,便成了“奶奶”。
而當家奶奶丈夫的姐妹們,
則加個“姑”字。
所以這次您該明白了吧,
正所謂“沒出門兒,大三輩兒”,
這“姑奶奶”和輩分、年齡,沒有直接關系。
隻要是旗人女孩兒,都叫姑奶奶。
老一輩兒的是老姑奶奶,
少一輩兒的則是少姑奶奶。
娘家人都管本家嫁出去的女兒為“咱家姑奶奶”,
聽着倍兒親切。
而真正爺爺的姐妹,要是嫁了人,
就不是姑奶奶了,得稱“姑太太”!
不守規矩的姑奶奶
和舊社會女性的“三從四德”相比,
北京的姑奶奶就有點“離經叛道”了。
清末北京有句諺語:
“雞不啼,狗不叫,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
意思是北京的姑奶奶不僅整天出門,
還常到茶棚、戲院中男女混坐。
有衛道士諷刺:
“狂且四面坐中央,目電頻加白面郎。
說是名門還北裡,教人納悶是新妝。”
再說普通旗人家的姑奶奶,
雖然沒這種特權,
卻也經常外出采購,也就是今天的逛街。
慈禧
據說慈禧少時就經常出去買買買,當時這位姑奶奶常常挎着籃子,到東城一家店鋪購買食物,掌櫃的很喜歡她,還常常捏捏她的鼻子開玩笑。當然,掌櫃的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慈禧姑奶奶垂簾聽政時,一次與人閑談,偶然問起這家店鋪,掌櫃的聞訊,吓得趕緊攜家逃之夭夭了。
姑奶奶地位高着呢,惹不起
老北京的姑奶奶地位高着呢,
特别是大戶人家,
更是對家裡的“小姑奶奶”各種遷就、放縱、嬌慣。
為什麼呢?
因為旗人家的女孩兒能當家掌權。
過去旗人兵丁上戰場死傷不少,
很多家裡就剩女的了,
于是姑奶奶就代替兄弟,撐起整個家。
久而久之,北京的姑奶奶們各個能挑大梁,
做事面面俱到,讓您挑不出毛病來。
隻要姑奶奶出面,絕對能給您辦的漂漂亮亮。
所以對于娘家來說,
沒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說。
自家姑奶奶回了娘家仍然尊貴,
家中叔叔侄子都不敢和姑奶奶抗衡!
在老舍小說《正紅旗下》的開篇有這樣一段話:
“自從姑母搬到我家來,雖然各過各的日子,
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義支使我的母親給她沏茶灌水,
擦桌子掃地,名正言順,心安理得。
。。。。。
一位大姑子不欺負兄弟媳婦,
還怎麼算作大姑子呢?”
今朝北京的姑奶奶
随着文化的交融,
當年姑奶奶的雷厲風行,見多識廣,
也被繼承了下來。慢慢的,
“姑奶奶”就成了北京大妞天不怕地不怕的象征。
當然,咱北京的姑奶奶們,
都是知書達理、持家守業的能耐人。
屋裡屋外都給您拾掇的幹幹淨淨,
碰見不講理的,能伶牙俐齒怼回去,
自個兒錯了,也能幹脆認錯。
咱北京姑奶奶可不是白叫的。
“喲,大姑奶奶回來啦,昨兒還念叨你呢!”
“大姑奶奶快點進屋吧,你家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着你呢!”
“大嫂子這回你樂了吧,你家大姑奶奶回來啦!”
父母看到女兒回家就是高興。
女兒在婆家是兒媳婦,
回了娘家就永遠是小姑奶奶,
成為父母膝下的嬌嬌女。
在每一個姑奶奶的背後,
都有一個兄弟姐妹和諧的娘家。
所以每一個北京的姑奶奶,
都别惹,您也惹不起。
所以姑娘們,想自稱姑奶奶,
咱一定得當得起才行!
來都來了,就别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