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都張飛墓紀實

成都張飛墓紀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9:02:30

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尚永高 川觀新聞記者 文銘權

作為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燕人張翼德——張飛可謂家喻戶曉,張飛死後被追封為“桓侯”,在全國不少地方均建有與他相關的廟宇、祠堂、宮殿等。

目前,全國保存最好的有關張飛古建築,主要有涿州、阆中、雲陽、自貢等4處,其中,涿州、阆中、雲陽都與張飛本人有直接關系,分别為其出生地、郡守地和被害地,唯有自貢與張飛并無直接交集。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1

根據史料記載和演義描述,當年入西川後,作為蜀國五虎上将之一的張飛并沒有到過自貢地區,那為什麼這裡卻建有一座“張爺廟”?

原來,位于自貢市自流井區的自貢桓侯宮(又稱“張爺廟”或“張飛廟”),其興建得益于當地興盛的鹽業發展。

曆史演義中的張飛,字翼德,原本是涿郡中一個以宰殺牲畜為業的屠夫,被譽為“屠夫祖師爺”。自貢張爺廟的建設初衷,就是當時的自貢民間屠宰業極為發達,為紀念張飛的“忠肝義膽”,而募資修建的行幫會館。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2

清朝年間,自流井鹽業發達,鹽場大量使用牛作為汲鹵和鹽業運輸的動力,每年僅需要宰殺的老弱病牛即多達數千頭,由此出現一批屠幫商人和大量工人。自貢屠幫商人和工人為紀念張飛,募資興建了行業會館,因張飛死後被追谥為“桓侯”,遂取名桓侯宮,自貢人習慣稱之為“張爺廟”。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3

“清代自貢聚集着衆多外省移民,他們中的許多人,便成了屠宰匠與鹽場工人,屠宰匠乃是下層小販,并無太多閑錢,會館剛剛動工,便由于後續資金不足停工。”據自流井區文史專家楊華琭介紹,到了同治11年(1872年),由禹國安等人商議提出再次重修,并在同行中議定“每宰豬一隻,照現行規抽錢200文”。經屠宰工人的辎株積累,再行鴻工庀材,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于光緒元年(1875年)落成,“開始演戲,會集賓客”。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4

“當時的屠宰行幫聲勢浩大,在自貢僅次于鹽商階層。”楊華琭說,自貢桓侯宮系國内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屠幫行業會館之一。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5

自貢桓侯宮至今保存完整,且建築形式雄奇清俊、殿宇高古,裝飾風格雕粱刻脊、典雅崇俗,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6

自貢桓侯宮位于自流井區正街中華路口。據《重建桓侯宮碑》記載,桓侯宮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清鹹豐末年被焚毀、清同治四年複建,清光緒元年竣工。該建築占地1300餘平方米,充分利用地勢落差,在前後高差14.16米中,形成一種建築視覺上的仰視感。山門精緻的庑殿頂、三重檐、牌樓式磚石結構建築,兩側如大鳥展翅的弧形風火山牆,賦予其靈秀。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7

自貢桓侯宮一直以民間性、平民性的本色存在,集祠廟、戲曲表演場所、會館建築為一體。成為自貢鹽業的一個重要曆史符号,極具曆史文化研究價值。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8

精雕細琢的桓侯宮山門牌樓堪稱一絕。山門為四柱三間三重磚牌樓,高11米,牌樓立面灰塑精美,有圖案、山水人物,并貼有瓷片裝飾,雕飾精美,巍峨雄壯。 “桓侯宮”三字書于上檐中門匾之上,匾額及其周邊的各類嵌瓷灰塑極其精美,體現出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藝。

成都張飛墓紀實(市州觀察趣說鹽都)9

下方門匾上書有“靈分阆郡”四個大字,周邊立體的灰塑惟妙惟肖,下方門楣上的深度浮雕雖飽經風霜,仍不失精美。山門兩邊刻有楹聯,上聯為“大議識君臣,想當年北戰東征,丹心直踐桃園誓”,下聯為“功豐崇廟祀,看今日風微人往,壽世還留刁鬥銘”。

山門牌樓上各種浮雕彩繪分呈密布,整個門樓雄健挺拔。

自貢桓侯宮雖然空間不大,但建築工匠在狹小的空間中巧妙地安插戲台、大殿、鐘樓鼓等衆多建築,毫無擁擠之感。會館門廳立有24根立柱,門廳上是戲台,戲台樓沿飾有木雕,雕刻戲劇場景18幅,單人物就有184個。桓侯宮山牆、屋脊裝飾考究,屋頂和輪廓線的部分都用泥塑和淺浮雕裝飾,并施以彩繪,用瓷片裝飾;廊廳、戲台閣樓都有大量的背景裝飾,并且雕刻精細,人物、花草皆栩栩如生。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