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描寫安史之亂?杜甫生長在盛唐時代,此時的大唐王朝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人生長在如此的盛世,内心中自然流露出要有一番作為的雄心壯志,杜甫當然也不例外當他登上泰山之巅後,就有了雄視一切的豪情“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杜甫的詩描寫安史之亂?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生長在盛唐時代,此時的大唐王朝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人生長在如此的盛世,内心中自然流露出要有一番作為的雄心壯志,杜甫當然也不例外。當他登上泰山之巅後,就有了雄視一切的豪情“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可是命運是難以預料的,杜甫又是生長在由盛轉衰的王朝時期。756年,安史之叛軍攻破了唐朝的京城長安。本來居住在長安的杜甫攜帶其妻子及兒女逃難,投奔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的親戚家。又因他聽聞唐肅宗于靈武繼位,他旋即孤身前去投奔,不幸在途中被叛軍所捕獲,被押回了長安。雖然因為他的官職卑微而沒有被拘禁,實質上他也是喪失了人生自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在一個月夜,杜甫感于時世,睹月思人,倍感孤獨與傷懷。于是他寫了一首詩來憶念在鄜州的妻子與兒女。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詩人不是從自己的角度來寫望月,而是神遊到了千裡之外妻子所在的鄜州,然後從妻子和子女的視角來描寫妻子的望月思人,從側面刻畫出了詩人與妻子之間的夫妻情深。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首聯用了一個“獨”字,寫出了夫妻分隔兩地,妻子在鄜州是獨,自己在長安何嘗不更是獨。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憶”既有憶念的意思,也有對離人安危的擔憂之情。妻子身邊有孩子的陪伴,可是他們還小,壓根不理解母親為何如此思念長安的原因。在這樣的時世環境,為人父母可能有點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懂事,希望他們能夠幫忙分一點憂;另一方面也許會想,孩子不能理解固然也很好,他們那幼小的心靈,本來就不應該承受這些生命難以承受之重。孩子不懂憶長安的父親,而詩人何嘗能不憶孩子呢?孩子的不懂憶,更是增添了詩人對他們的憶。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頸聯描寫妻子望月已久,伫立之久,鬓發都已經被霧水所打濕,清冷的月光也讓妻子的玉臂生寒。望月之久,是因為思念之深,也顯示出相思不能相見的愁緒之深。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尾聯的雙照說了不止遠在鄜州的妻子流淚,在長安的詩人也同樣流淚。
今夜鄜州家中的明月應該非常明亮吧,大概你隻能在閨房内一個人獨自觀賞了。我在遙遠的長安思念着我們的那雙小兒女,可憐他們還不懂得母親為什麼思念遠在長安的親人。你如雲的芬芳鬓發被霧水所打濕,你如玉的臂膀因清冷的月光而生寒意。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團聚啊,那時我們一起倚靠着透明的窗帷,讓月光來照幹我們兩人眼中的淚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