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土話把求人或者請托稱為“央及”
但很多人把“央及”訛為
“殃及”或者“仰給”
我們今兒個就來谝一下這個詞
“人家把我央及上,
非得讓我陪上當面給你說這事!”
“他央及這個央及那個,
最後誰都不肯出面講情。”
“央及了半十天,眼看天都黑哩,
老闆才把假條批了。”
央及,方言音讀為【yǎng jí】
指“懇求、請托”
“央”指“求、告”,“及”指“達到目的”
“央及”也可單用為“央”
如“老王把我央及上跑一趟”與
“老王把我央上跑一趟”是一個意思
央及,正音讀為【yāng jí】
意思是“懇求、請托、勸告”
在元明清雜劇、傳奇、話本和小說中常見
“央及”與“央煩”(央求煩勞)
“央連”(煩勞)、“央靠”(央求,請托,依靠)
“央請”(請托)等詞義相近
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
“當初姨姨引章要嫁我來,如今卻要嫁周舍,
我央及你勸他一勸。”
《紅樓夢》第九十三回:
“說着,見沒人在旁邊,便跪下央及道:
‘好叔叔!救我一救兒罷!’”
吳敬梓《儒林外史·範進中舉》:
“老太太沒奈何,
隻得央及一個鄰居去尋他兒子。”
《水浒傳》第二十四回:“啊呀!不要吃他的,
我們也有央及他處“。
《三國演義》第八回:
“貂蟬送酒與布。兩下眉來眼去。
允佯醉曰:“孩兒央及将軍痛飲幾杯。
吾一家全靠着将軍哩。”
“央及”一詞,至今仍然是北京官話
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晉語
江淮官話中的常用詞
均有“請求、拜托”的意思
但在西南官話中
“央及”指“執意推辭,再三謙讓”
如:“這點東西,您老人家就收下吧,
莫再央及了。”
我們再來看“殃及”,是指“連累”之意
“殃”指“禍、咎”,并無“求、告”之意
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而非“城門失火,央及池魚”
“殃及”與“央及”并不相通
北宋《太平廣記》 卷四百六十六
引《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魚。
舊說:“池仲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
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
又雲,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
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
喻惡之滋,并傷良謹也。
再看“仰給”【yǎng ji】
意思是指“依靠别人供給”
與“仰仗”義相近
《史記·平準書》:
“七十馀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
蒲松齡《聊齋志異·狐諧》:
“凡日用所需,無不仰給於狐。”
此外,有專家考證認為
唐代以前,“央及”作“㔦㗫”講
“㔦”,《玉篇》釋為:“勸也”
“㗫”,《玉篇》釋為:“小語”
而自唐代始,“央”字有了“勸、告”之意
所以“㔦㗫”才逐漸被“央及”代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