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張覺民關注嘉興鄉村民俗。這一組《嘉興鄉村婚俗》是他在嘉興各地鄉村參加婚禮時所拍攝,最早的攝于2006年,最晚的攝于2019年。
嘉興鄉村婚俗
以往嘉興鄉下農家無論婚嫁迎娶大都定在春節,而現在基本上與城裡人接軌,有辦在春節前,有定在五一節、國慶節。不過,這婚宴辦在春節前,無論是外出旅遊或小兩口度個蜜月,都是最佳的計劃。任何習俗都是在久長的生活中形成的,也随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有些傳統習俗卻是根深蒂固的。
去年12月的一個吉日,家住秀洲區王江泾鎮北部,與江蘇黎裡相接的北荷村的親戚女兒出嫁,邀我們去“吃喜酒”。那天,雖已過大雪節氣,但最高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上,車到附近,路兩邊插上了紅紅綠綠的小旗,進入院内,大紅燈籠和大紅充氣拱門,熱烈地迎接着每一位到來的賀喜親朋。
攝于2019年10月
我們一進屋,就被遞上了一杯爆米糖茶。這糖茶是鄉下人家特有的。我揣着熱乎乎的糖茶。突然,女兒用手推了我一下,問這甘蔗、這菱擺在這幹啥用?我笑着說,甘蔗代表小兩口結婚後生活節節高;有環角的老菱代表一切都很順很靈的;那個方糕上印有紅雙喜,是喜糕,代表步步高;放了蘋果代表平平安安。女兒又問,這一大堆錢放着幹啥?妻子告訴女兒,這是買嫁妝的錢,現在流行直接給錢了。
這些年,常去鄉下親戚家喝喜酒,目睹了鄉村的各類婚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演繹着它的變化。
攝于2008年2月
攝于2006年1月
攝于2006年1月
娶親,這是婚嫁中最精彩的一幕。地處水鄉的嘉興,以往交通多是水路,娶親也都是開着船,迎親途中,村莊裡的男女老少,會在某個水路口,用竹竿攔住娶親船,向新娘讨要喜糖和喜煙,圖個熱鬧,圖個吉利。新娘如果出手不大方,還通不過。于是,便有了“攔喜船”習俗。現在鄉村路路通,農家不再用船娶親,改用喜車。鄉親們依舊上演“攔喜船”,隻是不用竹竿攔,改用長條凳。
舊時新娘娶來後,娶親船停靠男方河埠的第一件事是“接水”,即新郎用杯子在河裡取上兩杯“新水”端進新房,以表新的生活财源不斷。現在娶新娘從陸路而來,男方則在自家門前放置盛着水的木盆,放兩個碗、一個杯子,讓新郎舀水進去,依然承襲以往的“接水”習俗。
以前,新娘娶進門時地上鋪麻袋,寓意一代接一代,現在改用紅地毯了。
舊時結婚拜堂,是婚俗中最隆重的儀式。而在海甯和秀洲的農村,婚禮當日,廳堂内紅燭高照,四牲上堂,依然完美地承傳了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參拜父母、夫妻對拜、上帽、迎花燭、入洞房等傳統婚禮儀式。有的地方鄉村的新娘雖然也同城裡人一樣,婚禮時着起了白色婚紗,而拜堂的儀式又全按傳統方式進行。
攝于2006年1月
攝于2016年10月
《禮記·昏義》對當時的結婚禮儀記載有“六禮”之說,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後人叫“說媒”;“問名”即雙方交換年庚,近代稱之為“換龍鳳帖”;“納吉”即為訂婚,俗稱定親;“納征”為男家向女家下聘禮,俗稱“彩禮”;“請期”就是選擇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見;“親迎”即為迎娶新娘,俗稱辦喜事。
結婚,辦得隆重而有意義,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習俗,逐漸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婚俗。就嘉興地區而言,舊時,一對男女青年從相識到成婚有相親、對親、定親、端盤、結婚、回門等過程,除了我們常說的相親、定親、結婚,其中,對親是由男家托媒人向女方父母提親;端盤也叫送彩禮,即成親前确定結婚日子,男方向女方送去“禮金”,成親後的第二天新婚夫婦回娘家行禮設回門酒,俗稱“回門”。
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嘉興的鄉村婚俗是運河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一民俗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依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卻又不斷衍變。嘉興鄉村傳統婚俗自近代到現代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一方面随着城鄉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際交往環境的變化,舊有的傳統婚俗正日益被現代人的生活觀念、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而另一方面則又承繼着舊時婚俗中的某些傳統,形成新的鄉村婚禮習俗。
來源:讀嘉新聞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