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文字:邢娟 編輯:崔貫利
小明語錄
人們每天從新聞中獲得對生活的基本焦慮感,用來置換自己内心的指向未來的焦慮,預期管理的目的就是将焦慮預期,轉向期望預期。
這是心理養生,延緩衰老的法寶。
家長提問:
我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自信,而且不僅沒有自信,我還覺得他有一些對自己的輕視、漠視,甚至對自己的一種懲罰。
有的時候他還會用小刀在自己的手上比劃比劃,雖然割出來的是很淺的印記,但是這些東西都讓我感到十分的焦慮。
一般來說,心理工作者看到這樣的案例,都會有一種想法:這是抑郁症。
其實抑郁症隻是一種标簽。
現在我們所有的臨床精神病、心理疾病的診斷标準和我們平常認為的生理疾病診斷标準并不完全相等。
很多人一聽說小孩兒診斷出什麼焦慮症、抑郁症、強迫症或者是一種心理的精神疾病,馬上認為他是一種很嚴重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把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混為一談。
如果我們要診斷一個生理疾病,就會根據各種各樣的檢查結果,不管是血液檢查結果,還是各種各樣的影像觀察結果,都可以找到具體的病竈。
也就是說在生理醫學上找到的每一個疾病,都是有一個病理性的可以檢測出來的結果,它不是推測的結果。
但心理疾病不一樣,心理疾病找不到生理上的病竈。沒有任何可以檢測出來的一種真實的結果,它隻是一種推論性的症狀,對人的症狀的描述。
心理疾病是一個症狀學的描述,就是說你有了某些行為表現、外在的一些狀态就有這樣的一個标簽。也就說它把一個人的一種表現等同于這個人有某種疾病的标簽。
這種診斷的方法是心理疾病特殊的診斷方法,是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不懂的,甚至包括很多普通的心理咨詢師,都完全誤會了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診斷上的根本差異,家長們就更不用說了。
這一點如果大家不理解的話,大家就不能夠明白:
第一,不能明白什麼是心理疾病?
第二,也不明白如何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來解決這些問題?
換句話說,真正的生理疾病你可以認為它是真正的疾病,但是心理疾病你可以認為它不能被當做是像生理疾病一樣的疾病去看待。
其實人的心理狀态是動态的過程,它不是一個靜止過程。比如今天給你做個臨床上的某種量表,診斷出你有某一種心理疾病,但是可能過幾天你就好了。
但生理疾病你想要一個已經發現的病竈、已經發現的生理檢查結果完全的消失,那可不容易。
其實可以認為每一個人都曾經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某一種特殊條件下産生某一種在臨床上認為的、症狀學的心理疾病。
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被認為得過心理疾病,而且絕大多數人不用管,它也會自己康複。這就是心理疾病的特點。
我說心理疾病,實際上都是假病,生理疾病才是真病。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病實際上就是心理疾病,因為本質上講它是假病。
但是這種假病并不代表不會對人造成危害,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就是把假病當成了真病,然後就産生了更嚴重的後果。
也就是說不管是對于心理工作者,還是各位家長來說,大家都要認知到:
有些人心理素質好,在遇到某一些條件刺激情況下,他可能反應比較輕;有些心理素質差,在遇到壓力環境下他會表現比較嚴重。
也可以認為任何人得心理疾病,如果能夠減少外界環境對他的刺激,實際上多多少少都有助于減輕他的問題。也就是說減少壓力,待在一個更寬松、愉悅、快樂的環境,心理疾病都會康複。
我們來舉個例子,軍訓每一年會把士兵集中在一個地方,每一次在三個月的軍訓裡面都會有一些心理素質稍微差一些人。
他平時在家裡沒有任何事兒,看不出來。
因為一個人是否心理素質高低,或者是否會産生這種應激性的一些心理疾病,必須要在壓力環境下才能看出來,在心理學裡面有個術語叫做壓力測試。
軍訓就相當于是對一個人的壓力測試,看你适不适應這種環境。
在這個壓力測試環境下,總會有個别人在這個環境下不适應,就會産生一些心理疾病,甚至還會産生嚴重的精神問題。
06年我們導師接了個項目,把我們派到一線的對台作戰部隊去做了很多調研。台海那時也在發生危機。調研中就可以看到在危機情況下,人的心理素質有高有低,有些人就沒事兒,有些人就會出現問題。
任何人在比較寬松愉悅安逸的環境下,都産生不了什麼嚴重的心理問題,你也看不出這個人心理素質高低。
但是一旦到了壓力環境下,一個人先天的心理素質好壞馬上就出來了。這個和人長得身體健壯、肌肉健壯沒關系。因為心理強大和身體強大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有的人文文弱弱的,但他心裡卻很強大。有的人好像身體、力量很強大,實際上可能心理很脆弱。
感覺很脆弱的一個小姑娘,可能在某些壓力環境下比一個大男孩兒、比一個身體強壯的大男人承受壓力的能力都強,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是完全不同的。
現在大多數的家長都誤會了一件事情,因為現在孩子從小大都在學校裡面長大,在家裡面待的時間都不多,在家裡面也就寫作業,幾乎所有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都與學校相關。
家長看到孩子整天在學校裡面忙着寫作業,在學校裡面生活、成長,誤以為孩子各方面都挺好的,其實不然。
因為一個孩子隻有在學校以外的、更豐富的社會場景下,才能看出這個人真正的心理素質好壞高低。
為什麼有些孩子平時看不出來問題,可能還是個學霸,名牌大學畢業,到了工作崗位幾天之後就出問題了,或者得了心理疾病,或者就退回來躺平了呢?就是社會生活的壓力環境跟學校是沒法比的。
但是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在學校裡面能承受學習壓力就能承受社會壓力,這是最大的誤區。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才建議大家,孩子不能光在學校環境中成長,必須得把孩子帶到學校以外更豐富的環境中。
而且從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學都要讓他們不斷地通過更豐富的社會環境,學校外的環境不斷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
随着他們身體的成長,心理素質也會慢慢提高,這樣才能應付未來更加嚴酷的社會壓力環境。
如果家長不注意社會壓力環境,僅僅是把孩子當做一個學習的機器、考試的機器去培養,等他離開學校之後,這個孩子該出的問題一個都不會少,慢慢都會出來。
所以就像這個家長提問,今天給大家補充了這麼多常識就想告訴大家:
一方面了解心理素質是怎麼回事兒,另外一方面要明白心理疾病不是醫學疾病,心理疾病随着人的心理素質提高慢慢就會減少,就會消失。
所以家長們不要把孩子有一些心理疾病的苗頭,就把它當做真實的生理疾病去看待,要了解人的心理狀況是一個動态變化的過程。
而且要重視孩子在學校壓力單一環境之外的其他的壓力對他們的影響,要重視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
聽一聽小明老師系列微課→「鍊接」
小明語錄
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理由與借口,這個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就是,理由與借口轟炸下的自我堅持。
原創公衆号:心夥伴(ID:xhbea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