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6 05:11:26

中新網北京5月21日電(記者 任思雨)1821年,邁克爾·法拉第制成曆史上第一台電動機模型,此後兩百年,信息革命與網絡革命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近日,由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和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辦、北京時代睿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開幕,共展出49位信息技術發展史代表性人物的信劄、手稿、簽名本、便條、簽名照等,觀衆們可以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些曾出現在教科書中的著名科學家的手迹。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法拉第愛迪生比爾)1

“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中新網任思雨 攝

信息技術發展史

走進“光電之迹”展覽,目光首先會被一張巨大的人物譜系圖所吸引。

法拉第、約瑟夫·亨利、摩爾斯、貝爾、馬可尼、愛迪生、盧米埃爾兄弟、香農、肖克利、楚澤、海蒂·拉瑪、基爾比、馬丁·庫帕、溫頓·瑟夫、比爾·蓋茨、伯納斯·李……一衆先驅曾用創造力和行動力點亮信息之光,他們的科技發明依然影響至今。

“我們現在處于一個信息時代,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每天手機拿出來就是一些微信的提醒,一些新到的郵件,我就想信息時代怎麼造成的?我們不可能繞過一些創造性的,還有執行力的一些人物。”聯合策展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博士後劉年凱說。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法拉第愛迪生比爾)2

“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中新網任思雨 攝。

聯合策展人、名人手迹收藏家、西元收藏聯合創始人程昊介紹,這次展覽共展出10類手迹載體總計49件藏品,其中不乏股票憑證、采訪提綱、備忘錄等罕見題材,且大多為國内首次亮相。入圍展覽的49位先驅中,有4位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位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本次展覽聚焦第四、五次信息革命中重要裡程碑事件和關鍵性人物的背景故事,并在科學家生活的年代中,融入社會因素的推動作用,方便觀衆更直觀地了解這些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誕生背景。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館長車志紅談及展覽時說,“其實讓孩子們包括讓市民們,應該大家知道科技是怎麼來的,奠基人是誰,他們的發展的脈絡是什麼,這樣對大家學習,認清未來的方向是很有幫助的。”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法拉第愛迪生比爾)3

“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中新網任思雨 攝。

“見字見物如見人”

本次展覽通過時間軸将近代以來光電領域的發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美國“電報之父”摩爾斯到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第二部分為香農時代。

開幕式現場,“西元收藏”将展覽的一件重磅級展品——克勞德·香農親筆簽名的個人藏書、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44年出版的《個人及其社會:原始社會組織的心理動力學》捐贈給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法拉第愛迪生比爾)4

來源:主辦方供圖。

跟随展覽的時間線,觀衆可以看到兩百年間的時代巨變:貝爾發明了電話,使千裡之外的即時通信成為可能;馬可尼擺脫了電線的藩籬,利用空中無處不在的電磁波,揭開了無線通訊的大幕;愛迪生的留聲機使聲音得以保留,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則讓曆史變得鮮活……

西元收藏聯合創始人劉潮介紹,本次展覽彙集信息技術發展史180年裡程碑式事件和49位标志性先驅人物,基于行業沿革、人物經曆和藏品故事的脈絡展開記述,而手迹作為反映私曆史的物證,對正史的生動補充作用不容忽視。

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電子工程系教授黃翊東看過展覽後表示,“像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摩爾斯電碼、馬可尼做的第一個無線傳輸實驗,在展覽中都有表現。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着我們人類社會。這些先驅都是電子信息曆史發展過程中裡程碑式的人物,展覽的内容已經超出了簡單的手迹展,實際上是一個電子信息發展史的縮影。”

展覽現場除了科技先驅的手迹,還有一些做實驗的設備樣機。黃翊東說,在展廳裡看到少年時期崇拜偶像的手寫真迹,内心十分激動。“特别震撼,見字見物如見人,有一種穿越曆史直面偉人的神聖感覺!”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法拉第愛迪生比爾)5

“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中新網任思雨 攝。

名人手迹裡的“溫度”

不同于傳統的器物類展示,在“光電之迹”展覽中,許多名人手迹的藏品都是首次亮相。展覽視覺統籌、西元收藏聯合創始人劉潮以“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的手迹舉例,1926年愛迪生的蓄電池公司的一份會議紀要中,在愛迪生飄逸的署名下,大家還發現了他兒子查爾斯·愛迪生的簽名。

多年後,查爾斯·愛迪生接班成為公司的新董事長,在後期的會議紀要中,他的簽名就會位于第一行,而父親已退居其後,手迹的背後,體現的是兩代人的傳承。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法拉第愛迪生比爾)6

“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中新網任思雨 攝。

在這些信件、備忘錄中,還記錄着科學家們對于科技和未來的人文思考。1930年,法國攝影家、發明家、“照片傳真機”發明人愛德華·貝蘭在備忘錄裡寫道:“昨天的不可能很可能會在明天成為可能,但持續不斷的技術進步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幸福嗎?這是我最擔心的問題。”

而在一些手迹中,還記錄了科學家們的日常瑣事與生活。比如“埃菲爾鐵塔”設計者古斯塔夫·埃菲爾曾與醫生交流化驗報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創始人大衛·沙諾夫還向一位列車長寫信道謝,“我現在感覺和今早一樣好,特别是在你的火車上睡了一晚。向你的路和你的服務緻敬!”。

“我們可能去看一個科學的展覽,會注意一些科學的發明,但是我們從這些手迹裡面能看到科學家們作為一個人的情緒、溫度。”劉年凱說。

比爾蓋茨人生第一輛車(法拉第愛迪生比爾)7

“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中新網任思雨 攝。

“手迹,實際上是一個正在消失的信息形态,特别是紙質載體。”聯合策展人、名人手迹收藏家、西元收藏聯合創始人程昊表示,當前,電報、電話等古老的科技成果依然應用在工作生活中,但紙質載體的手迹卻随着人類社會的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慢慢消亡。

據悉,“光電之迹——信息科技先驅手迹展”将展出至8月31日。(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